社区2号 发表于 2022-4-24 11:40:22

父亲的苹果园(散文)_姚旺才

父亲的果园

父亲今年84岁高龄了,如果是公职人员早已退休,该在家里安享晚年了,可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至今没有停下辛勤劳作的脚步,还在苦苦经营着他钟爱的二亩果园。

今年五一放假,我和妻儿一同回家,给父亲的苹果树疏果。疏果就是用剪刀把树上成型不好或太密的幼果剪掉,留下单个成型较好的幼果,以保证养分充分供应,有利于苹果生长。这是个力气活,也是技术活。

置身绿色的苹果园,呼吸着田野特有的新鲜空气,心情无比惬意。只见拿着剪刀的手在果树间上下穿梭,但听得剪刀嚓嚓作响,声声入耳。休息时我特意观察到,父亲虽然精神很好,但毕竟岁月不饶人,苍老黑瘦的脸,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记录着生活的艰辛,诉说着人生的酸楚与不易。我凝神望着一个个修剪后绿莹莹的幼果,想象着金秋十月硕果飘香的丰收场景,疲劳全无,一种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的自豪感、幸福感在心头荡漾,同时又夹杂着对老父亲的几分疼爱、几分崇敬……

我的老家是临猗县东张镇西寺后村,我们村樊姓居多,姚姓很少。爷爷奶奶一生没有生儿育女,母亲原本姓李,临猗县东张镇次樊村人,很小就被爷爷奶奶抱养,做了姚家女儿。父亲本姓朱,临猗县东张镇芦底村人,在母亲长大成人后入赘姚家,做了姚家女婿。父亲虽只有小学文化,却心灵手巧、颇具慧心。记得小时候过年,家里炸油糕、炸麻花,父亲亲自烫面,炸出来的油糕又甜又酥;父亲搓的麻花,炸出来又香又脆,至今回味还口齿留香。每逢春节,父亲不光给自己家炸熟食,还帮助邻里炸,在邻居眼里,父亲就是个大忙人、大好人、大红人。父亲会泥瓦工,有一套绝活,他瓦过的房,经年不漏雨。以前村里乡亲的瓦房,大都是父亲领头盖的。父亲还会木工,家里老房子的门窗家具,都是父亲一手做的,至今完好。

记得家里有一棵大桐树,父亲把它锯倒后做成木锨,我在木锨上用毛笔写了“姚号”二字,和父亲一同拉到距离我们村南8里路的积善村农历四月初八古会上出售(这是当地老百姓为麦收时节准备农具约定俗成的一个集会),由于木锨做工精细,质好价廉,很快销售一空,就连父亲特意给自家留的木锨,也在别人的恳求之下被买走了。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1981年我考上大学时,父亲熬夜亲手为我做的书箱。开学时,父亲送我去车站,临别时叮咛我到校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父亲殷殷的话语,温暖的背影,经常让我回味不已。父亲的书箱是父爱的见证,他倾注了父亲对我的期望和关怀;父亲的叮咛是我一生学习的动力,激励我在学习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父亲一生没有不良嗜好,唯一的爱好就是劳动,土地是他生命的根。农业合作社时期,他在我们村担任生产队长多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里分得十余亩责任田。父亲很有经济头脑,他栽植冬枣,每年都给家庭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然而,岁月沧桑,人不经年,现在他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我想,父亲辛苦一生,早就该颐养天年,也好让我这做儿子的尽尽孝心。2010年,在我极力劝说下,父亲把冬枣园承包给他人,却执拗地给自己留下二亩地,并说让他一下子歇息下来,不劳动,会憋闷得慌。这几年,他仅靠二亩地,每年收入也近万元。起初他夏季种西瓜,秋季种蔬菜。所种西瓜,由于不上化肥,只施农家肥,因而品质好,口感极佳,西瓜成熟时瓜不出地就销售一空。他种的蔬菜,也是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是纯天然环保蔬菜,无论是萝卜,还是白菜,一成熟早早就被抢定一空。后来在农村大力发展果树产业的时候,父亲紧跟形势,在二亩土地上种植了红富士苹果树。红富士苹果的特点是生长周期长、口感好,是目前市场上极受顾客青睐的品种。果树从幼苗长成大树,大致需要三四年时间,父亲像爱护自家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科学施肥、浇水、修剪,管理得细致入微,使幼树一年一年茁壮成长,三年时间父亲的苹果树就长成大树,开花结果了。

苹果从开花结果到成熟,需要付出很大劳动。开花时需要疏花,坐果后需要疏果,为了保证苹果的色泽和品质,还需要给一个个苹果套上膜袋或者纸袋。父亲早出晚归,一天三晌不停歇,把苹果树管理得有模有样,博得了村民们啧啧称赞。由于父亲给苹果树多施农家肥,苹果个大色艳、口感极佳,很受果商青睐。苹果园给家里带来了不菲的收入,父亲整天乐呵呵的。

随着父亲一年年老去,亲戚朋友都劝他把苹果园转让给别人,父亲执意不肯。仔细想想,这二亩苹果园就像父亲一手抓养的孩子,他怎么舍得给人。苹果园是父亲的经济园、精神园,同时也是我们家教育后代的劳动基地,更是联系我们父子亲情的纽带。有了苹果园,我回家的次数勤了,孝敬父母亲的机会也就多了。

父亲的二亩苹果园,寄托着父亲的希望,倾注了父亲太多的辛劳和汗水,但愿今年金秋时,硕果飘香满枝头,父亲的苹果园能有一个好收成。

姚旺才/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父亲的苹果园(散文)_姚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