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与光山
今年是司马光诞辰1000周年。尽管司马光逝世千年,但司马光的名字如今在光山城乡依然随处可见、触目皆是。司马光火车站、司马光广场、司马光大道、司马光小镇、司马光中学、司马光宾馆、司马光故居、司马府、司马光油茶园、司马光家筵、司马光文化园、动车“司马光号”、司马光文化研究会……
位于光山县城正大街中段的司马光故居,是一个普通古建筑的幽静四合院,仅有一层建筑,没有阁楼。院子里有一口井,上边建有井亭“养粹亭”,井的旁边有“司马浴泉”石碑。据说光山有“洗三”的习俗,就是小孩出生三天后要举行一个洗澡的仪式。传说司马光就是用这口井里的水“洗三”的。这口井过去叫“司马井”。令人称奇的是,这口井至今依然水位很高,水质清澈。
在院子堂屋门前坐落着一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元代石狮,石狮为一雌一雄,高约两米,比一般的把门狮大一些。由于风雨的剥蚀,这对已有600多年的石狮裂缝纵横、斑驳脱落,但是这对石狮背上镌刻着的字还依稀能够辨认清楚。这就是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的题词,雄狮背上镌刻着:“国将不国,尔速醒悟。”母狮背上刻着:“睡狮猛醒,领导民众。”
据县志载,官舍面南二进,院为四合院落,大门门屋北檐外有照壁,有前厅、厢房、书斋、后堂等,都为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院中植柏树、胡桃、梧桐、中置一井(司马井)。宋嘉定十年(1217),县城遭金兵袭扰,官余舍毁而再复。明洪武八年至十年间(1375~1377),知县黄德昭迁治另建新署。自此,县署及官舍移办学宫所用。
如今的司马光故居,经过全面整修,占地面积1330平方米,现有东、西两门,四合院落格局。南设有司马光生平展室,北为后堂民俗展室,院中心为司马井、养粹亭,西院墙下有“司马光砸缸”群塑像,千年古柏植于东门外边,院内曲径通幽、花草繁茂、小桥流水,典雅秀丽。故居内收藏有宋代石碑刻、元代石狮等珍贵文物。司马光故居先后被光山县和信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说起司马光的这些名言名句,可能知者甚少。但谈起“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无人不晓。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11月17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县)。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祖籍陕州夏县人(今山西夏县)。远祖可以追溯到西晋的皇族司马氏,父亲也是朝廷命官。司马光出生时,其父司马池此时正出任河南光山县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是个神童,从小就博闻强记,6岁时父亲就教他读书,无论到哪里,手不释卷,废寝忘食;7岁时不仅能够畅读《左氏春秋》,而且还能明白书中之意。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瞬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砸缸救友”显示出其智慧过人,这个偶然事件也让他从小出了名。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就是在光山砸的缸。
尽管当时科技并不发达,但司马光的事迹还是被传了下来,甚至开始流传司马光的漫画书。当时的宋朝,经济繁荣,小报也开始发展起来。小报每天报道一些奇闻异事,司马光的这个事件也迅速地被传开。司马光立刻就闻名天下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下就火了。据说,当时他比他父亲的名气还要大。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10月11日)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68岁。葬于祖籍地山西夏县。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司马光跌宕起伏的一生,有人概括“三个一”,虽有失偏颇,但亦有一定道理。一是用智慧砸了一个救命缸,二是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三是因顽固保守把一个刚复兴的王朝推向灭亡。尽管有人对司马光的一生褒贬不一,但丝毫不影响其伟大智慧的光芒。
早在十年前,光山县委、县政府秉承“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的理念,利用司马光的名人品牌优势,大做司马光这篇智慧大文章。在建造智慧博览园、办好司马光研究会、做大做强司马光教育基金会的同时,还拍摄制作了大型启智三维动画电视系列片《少年司马光》,共26集,总时长338分钟。该片遵循史实,传统与时尚并重,以宣扬司马光智慧为主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用现代科技演绎少年司马光智慧、仁爱、机智、勇敢的形象,打造中国的智慧之乡。光山人对司马光有着特殊的情怀,司马府、司马光家筵等都饱含着光山人对司马光的纪念与骄傲,而司马光的机敏好学、智慧通达也激励着光山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信阳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