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2-6-6 09:28:37

母亲的小油灯(散文)_支怀龙

时光如白驹过隙,但母亲生前的诸多往事,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母亲的小油灯,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小油灯是母亲出嫁时的嫁妆。这盏白铁油灯做工精美:最下面是喇叭形的底座;靠上是磨盘状的灯盘;外沿微向上翘,可放置火柴盒等小物件;中间是灯柱;往上是和灯柱焊接为一体的灯碗;顶端才是放油的灯盏。灯盏的后侧有专供人端灯的灯背,添油时可单独取下来,挪动方便。

小油灯是母亲常年劳作的“光明使者”。母亲辛苦拉扯大5个儿女,在小油灯下纺线、织布,长年累月为我们兄妹缝、补、浆、洗,让我们能够夏穿单、冬穿棉,春秋两季把夹衣换。她为我们做的鞋袜更是不计其数。

为了节省灯油,母亲晚上经常借月光纺线。她有一句口头禅“十七、十八,月儿出来一个疙瘩”,是说农历每月十七八,月亮出来前就能抓紧时间纺一个穗子。尤其逢年过节,从我记事起,母亲进入腊月就整夜不睡,在小油灯下,为全家人赶制新衣服。小孩特别爱过春节,除夕夜里,我们共同围坐在小油灯下,看着母亲一针一线为我们做新衣裳,看着看着便睡着了。这不禁常常让我联想起唐代诗人孟郊笔下那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为远行儿女赶制身上衣衫的“母爱颂歌”,全诗仅六句三十个字,比喻儿女像小草,母爱如春天的阳光。是啊,谁能说,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深恩呢?令人感叹,发人深省。

为了供我们兄妹上学,母亲除承担繁忙的家务外,还给人家纺线织布挣钱。多少个夜晚,我从梦中醒来,都会看见母亲因为舍不得点灯,只点一炷香,在黑暗中纺线。

20世纪50年代,物资极度紧缺,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粮、棉、油都凭票供应,家里连油都吃不上了,母亲只好将棉油换成了煤油。但煤油供应同样紧缺,母亲便经常想着法儿去求购煤油。母亲的房间里一直点燃着那盏珍贵的小油灯,直到她老人家去世。

母亲勤劳节俭,一生手头拮据,无个人积蓄,唯独那盏小油灯是她老人家留给我们儿女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母亲的小油灯(散文)_支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