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小曲
吴晓征/文河津小曲俗称“河津山底小曲子”,是产生并盛行于河津市北坡沿山一带村庄的一种民间小调。其旋律流畅优美,情感质朴浓烈,带有鲜明的山歌风味;其内容或直抒苦难生活,或曲折诉说男女爱情,或忘情表达岁时年节喜悦心情;其语言为当地土语,奔放火辣,诙谐有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域色彩,与河东其它县市传统民歌风味迥然有别。
河津西临黄河,北依吕梁。域北沿山一带村庄自古人稠地窄,先民们多以上山背炭、入山打柴为生。艰难的生存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仅造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而且造就了它们
独有的抒发情感的音乐。劳动之余,人们对山而吼,对地放歌,粗犷而奔放的山歌成为了河津小曲的雏形。历经岁月磨砺,大约二百多年前,山底小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开始走进年
节社火。
河津小曲的基本曲式为四乐句结构,起承转合十分完整。代表曲子有两个,一称“山底小曲子”,一称“花鼓秧歌”(俗谓之“唱秧歌”)。两支曲子的旋律均流畅优美,高亢奔放,具有明显的山
歌风味,前者基调略带忧伤,显然携带先民们苦难心境的基因;后者则明朗乐观,充满春的气息,多出现于年节红火热闹之中,出现时间当晚于前者,属于前者的变种。
河津小曲的演唱形式有单唱和对唱两种,解放后多为男女对唱,可直抒情感,也可以表述情节较长的故事。近现代以来,这种演唱不时出现在取炭路上或田间地头,但更多出现在春节社火
当中,其间,有手旋洋伞眼戴墨镜单唱花鼓秧歌的,有两人对站眼戴墨镜摇头晃脑前仰后合声情并茂对唱山底小曲子的,其动人歌唱及幽默词语常常激起观众喝彩。
河津小曲曲调流畅,旋律优美动人,有浓郁的山歌味道,有陕北民歌风味而又不同;是晋南乃至山西民歌中的一朵奇葩。河津小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可塑性,既适宜独唱直抒情怀,又适
宜对唱不断反复以表现长情节故事;既可以表达深沉情绪,又可以表达欢乐情调。
河津小曲以其丰富的题材及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形象地再现了清中期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社会主义建设乃至改革开放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特有的社会风貌,为研究当地历史演变及社会进
步提供了可贵的原始资料。
河津小曲旋律优美动人,独具一格,表现力丰富可塑性强,为音乐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富矿,具有珍贵的音乐艺术价值。现存曲目有“背炭娃真牺惶”、“花鼓子打得圆又圆”、“看瓜”、“王婆骂
鸡”、“自本熬活”、“闹五更”、“十二月相思”(上下篇)、“走麦罢”、“送情郎”等三十余首。清中期至今二百多年,河津小曲久唱不衰。清中后期,出现民间河津侯家庄、西磑小曲唱家群体。到
近现代,著名小曲唱家侯家庄村侯海生成为第一代传承人,89岁的原河津文化馆老师周敬亲为二代传承人,运城市原音协副主席、河津市音协名誉主席原艺文为第三代承传人,西磑村的张正
龙为第四代传承人。
尤其是第三代传承人原艺文,自幼酷爱家乡民间艺术,小小年纪便唱小曲,对活跃在民间舞台的那些“唱家”、“表家”、“敲家”甚是崇拜。在上中学大学其间,每逢寒假家乡闹社火,他总是积
极参与其中。改革初期,原曾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积极参加文艺演出活动,其间写了不少词曲作品,多以河津小曲为素材,曾多次获奖。1983年,以河津小曲编曲并填词的歌曲作品男女对
唱“山妹爱我哪一桩”曾参加华北艺术节“晋阳之秋”音乐会演出。此后几十年间,曾先后以河津小曲为元素创作了二十余首讴歌家乡的词曲作品,多为家乡百姓喜爱,有的甚至达到脍炙人口,市
井争相传唱的效果;由他创作的歌曲"迎春的锣鼓敲起来”曾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数十年来,原艺文始终积极关注家乡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承传,除写书挖掘评价河津民间歌谣故事外,还热情关心与积极培养年轻一代民间艺术爱好者,河津小曲的第四代传人张正
龙,就是经他多次鼓励不断培训下产生的一位难得的原生态小曲高手。
新中国成立前后至六十年代前期,由侯海生(已故,辰年104岁)为代表的多名小曲唱家活跃于年节社火热闹场所。他们的演唱内容有传统老段子,也有新编的唱翻身喜悦及反对买卖婚姻
的段子。七十年代,仅有零星花鼓秧歌随花鼓队歌唱政策等内容的,河津小曲曾一度沉寂。改革开放以来,河津小曲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不仅记下曲谱,而且有的依调编曲填词,如由原艺
文编曲填词的歌曲男女对唱“山妹爱我哪一桩”曾经参加1983第二届华北音乐节“晋阳之秋”音乐会;有的演唱传统小曲,如“王婆骂鸡”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有的依小曲元素原创歌曲,
如“北山谣”、“报一个喜”、“龙门广场走一走”、“迎春的锣鼓敲起来”等二十余首曾唱红河津,有的还获得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河津小曲凭借年节社火的翅膀四处飞翔,不仅为境内百姓所熟知,而且为周边县市乡村乃至陕西韩城百姓所知晓。特别是经由市广播电视台甚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放,其影响力已覆盖
晋南大地和黄河两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