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2-11-30 10:19:23

记禹门口保卫战

周敬飞/文

    在黄河东岸,河津市境内禹门口的东南方向,巍然屹立着一座抗日烈士纪念碑。

    这是一座血染的丰碑。它永远留存住了中国军人血溅八荒所构筑的那段惨烈的记忆。它见证着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壮山河的民族气慨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壮丽诗篇的历史真实。

    这座丰碑,占地1024平方米。基座为三层,每层八个台阶,第三层为十二个棱角,寓示着此次战役发生在1938年12月。碑座、碑身、碑帽总高29米。碑上镌刻着290位在禹门口为国捐躯、慷慨赴死的抗日烈士名字,凝聚着290位中华志士不死的灵魂。

    碑的正面碑心以黑色大理石镶嵌,庄严地镌刻着:“抗日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着:“向一九三八年在禹门英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壮烈牺牲的二百九十位烈士暨在八年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军民同胞致敬!”底座记载了禹门口这次抗日战争的概况: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妄图亡我中华,灭我民族。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国人民奋起抗战。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盘踞在河津之敌酋藤田,纠集日伪军四千余,重炮数十门,飞机多架,陆空配合,攻我禹门,企图渡河西犯。禹门乃秦晋咽喉,西北屏障,我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八师之加强营七百余名将士,凭险据守。敌啸聚蚁结,蜂拥而来。我守军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硝烟弥漫,山河失色;白雪红刃,天地震惊。在友军及当地民众的配合支援下,浴血奋战四昼夜,我云中寺、洞山、关帝庙阵地失而复得者三。二十九日敌陈尸千余具,狼狈遁走。我阵地巍然屹立,大西北安然无恙。

    此役我军牺牲连长田兴武、王俊杰,排长耿甲臣、赵自强、杨子超、刁柏林、左少炳、张安、周少昌以及战士共二百九十名。中华精英,为国捐躯,英名当旌。今我神州大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运昌隆,人民幸福,堪慰先烈于九泉,遂建碑以纪念英烈,表彰忠勇,激励来兹。

          河津县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后,1938年2月底至3月初,日军兵分两路向河东地区进犯。一路由土肥原贤二中将指挥的日军第14师团沿道清路西进,翻越中条山,占领闻喜、运城等地;一路由川岸高三郎指挥的日军第20师团沿同蒲路南下占领永济、风陵渡。在两路日军的夹击下,河东各县相继沦陷。日军一0八军、一0四师团小林联队和冈崎骑兵大队,经临汾、襄汾、稷山于1938年3月5日侵占河津。日军在河津县境东西南北交通要道设立了20多个据点,于县城东南修筑了简易机场,盘踞河津七年有余。

    日军占领河津后,施行殖民统治,疯狂制造惨案,残杀无辜百姓。先后制造了东庄惨案、北午芹惨案、小停惨案、西光德惨案、高家湾惨案、修仁村惨案和康家庄惨案。仅东庄惨案就残杀126人,15家绝户。北午芹惨案中,1900余间房屋被烧,200余户遭殃。西光德惨案中,全村90%的房屋被烧毁。小停惨案中,无辜死难102人,横尸街巷,惨不忍睹。据社会调查统计,抗战期间全县直接或间接受害伤亡人数达31260人,其中直接伤亡4881人(含政府军人1864人),间接伤亡26379人。

    在此期间,日军的目光始终盯在河津西北部的黄河渡口禹门口,攻击方向也放在禹门口。禹门口乃秦晋咽喉,西北屏障,是日军进攻中原和西北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时候只要扼守住了禹门口,就守住了大西北,就守住了近半个中国。当时,守卫在禹门口东岸以至乡宁、吉县一带的是阎锡山所部,形成了晋西抗日根据地。而禹门口的西岸,陕西韩城的中国守军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八师。

   这支部队从1938年9月就驻防在这里,早已严阵以待。这期间,日军不断以小股部队袭击禹门,我军民在枪炮和刺刀面前,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奋起抗战,坚决予以还击。中国守军严防死守,在河津、韩城、芝川、师家滩、东西禹门、龙门山以及禹庙内外都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可谓森严壁垒,众志成城。

    1938年12月20日,日军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由万泉荣河方面的日军,炮击陕西芝川我防御阵地,妄图以此吸引和削弱我禹门口的兵力,而在河津方面却悄悄地紧急集结兵力,企图突袭。

    1938年12月26日,日军集结了大量的兵力,以7、8联队滕田大队为基干,附以伪皇军贾子庚、马子平等部共5000余人,大炮20余门,飞机数架,骑兵若干,兵分三路,朝着禹门口进发。他们一路兵力攻我禹门的制高点,即东禹庙的云中寺;一路包抄攻我禹门以北的乡宁、吉县方面;一路攻我东龙门山及神前村,这里是古老的禹门渡,是去往陕西的必经之途。日军最终的意图是拿下禹门渡口,西犯长安。这一天,寒风凛冽,白雪四野。日军为了隐蔽作战,全部穿上了白衣,爬在雪地里,和茫茫雪野混为一色,悄悄地匍匐着,向我军阵地移动。与此同时,敌人的飞机在天上狂轰滥炸,地上的大炮也对准了禹门口的方位。在炮火的掩护下,几千名日本步兵、骑兵,朝着禹门口的各路目标蜂拥而至。而此时守卫在禹门口的我方兵力仅有700余人,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但我新八师的全体将士,面对强大的敌人,面对日军嚣张的气焰,无所畏惧,牢牢地坚守着禹门口的阵地。

    高高耸立在禹庙顶峰的云中寺,是守卫禹门的战略重点,我军在此部署了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它居高临下,便于扼守,但也赤裸裸地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日军把其作为一个重点目标,集中火力进攻。战争一开始,敌人的炮弹就像雨点一样落在上面,千年禹庙,高大的建筑,瞬间就被敌人的炮火夷为平地。尽管敌人的炮火异常猛烈,我军仍然昂扬着不屈的斗志,沸腾着为民族而战的英勇献身精神,凭借着天险和有利的地势,冒着敌人的炮火,勇猛还击,击退敌人无数的进攻。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敌我双方损失惨重。守卫云中寺的一个加强排的将士们,全部以身殉国,壮烈牺牲。其中有的战士,为了不当俘虏,抱着**纵身跳入了滚滚黄河。他们的壮举,气吞山河,与日月同辉!

    这次鏖战,从12月25日开始,到30日结束,共打了六天六夜,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血染大地。云中寺在失守后,又被我增援部队夺回。在反复争夺中,云中寺、洞山、关帝庙等阵地,都是失而复得者三。日军终于没能抵挡住我中国守军的反击,拖拉着一千余具尸体,狼狈逃窜。日军回到河津县城后在城隍庙内焚烧了五六天尸体,狼烟四散,腐臭冲天。

    我守军在这次战役中也牺牲了包括连长以下的战士290名。河津的民众,冒着敌人的炮火,面对日军的刺刀,为这些民族英雄们收尸,为他们送葬。民众们小心翼翼地用白布把英雄们的尸体包裹起来,在禹门口的东龙门山麓筑起了一个大大的坟冢。直到禹门口修架铁路桥和公路桥时,于1992年将大墓搬迁到了现今的烈士陵园。

    禹门口保卫战给日军以重创,粉碎了其进犯大西北的侵略计划。消息传出后,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国民政府要员纷纷题词褒奖。他们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九月,题刻于禹门口高崖石壁上的巨幅石刻,至今仍清晰可见。石刻的右侧镌刻着:“陆军第六十一师阵亡将士千古”。中间正文最上一行为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气壮山河”。其下并列着五行题词,第一行为:“精神不死”,题写人已辨认不清。第二行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题写的:“伟绩千秋”。第三行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的:“成功成任”。第四行为第34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题写的:“口口扶桑”。第五行为李文题写的:“气壮龙门”。

    1938年的这次战役后,日军并没有对禹门口放弃进攻。大大小小的战斗,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三年后,这里驻扎的是中国守军预一师二团,团长夏尧邨。

    1941年的10月7日,日军集结了晋南地区13个县的兵力,对禹门口再次进行了攻击。他们陆空联合作战,天上有13架飞机轮番轰炸,地上有30门大炮猛烈炮击。我国民预一师二团团长夏尧邨率部坚守阵地,顽强抵抗。日军首先采用炮火进行猛烈攻击,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东西禹庙上,这两座上千年的庙宇,瞬间被彻底摧毁。然后,日军兵分三路向东禹门强攻。云中寺等阵地终于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失守。将士们边打边退回“鸽子庵”,撤退时许多士兵没有找到梯子崖的逃生之路,而误入另一个山崖的绝境,和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后,全部英勇献身。退守在鸽子庵的我军战士,凭着天然屏障,堵住了日军通往禹门的唯一通道,严防死守,决一死战,一次次击退了日军的进攻。经过了数日的鏖战,最终弹尽粮绝,全部战死疆场,死得异常壮烈。

    尽管日军最后攻陷了禹门口东侧,但他们的铁蹄始终没有跨过禹门,跨过黄河,祖国西北大地的大好河山,在中国军民的殊死抗争下,得到了完好的护卫,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决定接受美、中、英三国联合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8日,日军撤离了河津。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更是未来的起点。比现实之碑更重要的是人心之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新起点。70年过去了,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历史的记忆是不可磨灭的。

    一段历史,刻骨难忘。一种精神,凝聚力量。

    这历史,就是长达八年的抗战历史。这精神,就是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伟大抗战精神。

    处于和平盛世的我们,不仅对当代要有担当,还有责任给子孙后代留传下他们应该知道的历史真相和应该懂得的世情事理,世代相传,永远做到:

    毋忘国耻,牢记再牢记!

    汲取教训,反思再反思!

    实现复兴,奋进再奋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禹门口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