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带“庄”村名的由来
在河津一百多个村名中,带庄字的有30多个,如李家庄、郭家庄、何家庄、范家庄、东庄、西庄、侯家庄、马家庄、张家庄、郭庄、寺庄、芦庄等等,还有很多。庄,《说文解字》中,多指庄园,建立在田间地头。1、封建社会里君主、贵族、所占的地方。2、庄户人家,拥有大片土地的人家。农耕文化,中原地区多庄户。
在明代以前,村是大于庄一级的乡村单位。一般有多个姓氏杂居,而庄则是单姓居多。不过明朝迁民以后,村庄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庄也不一定是单姓村落。
纵观河津市带“庄”字的村名,大多是以姓氏命名的,比如贺家庄、郭家庄、李家庄、任家庄、张家庄、赵家庄、樊家庄、侯家庄等等,但还有一些带“庄”字的村名并不是以姓氏命名的,而是有一定的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渊源。
唐太宗金口玉言何家庄。传说公元617年,隋朝大将军李渊从太原起兵“平乱”,途中攻下霍县后,沿吕梁山南麓一直向西进军。不日来到距禹门口十余里的山脚下,在一处阳坡驻扎休整。这是一个仅搭有几个瓜棚茅舍的民居之庄。一天,右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与大军司马刘文静仰望北山,发现从东向西参差耸列的四个峰头,形象逼真地显现为四个不同的大字,李世民惊喜地大声道:“元始亨通了!”闻声而来的大将军李渊和左领军大都督李建成前来观看,但两人不管怎么看,看见的总只是形状不同、大小近远各异、很普通的几个峰峦。刘文静既惊又喜,喜的是从山头之祥瑞看到起兵之祥兆,惊的是李渊、李建成未能看出山头所示之祥瑞。正在思忖之际,忽然又听李世民唤:“刘司马大哥,这样美妙的地方,是何家的一个山庄?”刘文静抬头望了望,涧水清波,畦畦稻谷,园园瓜蔬,成片鱼塘及碧绿鲜艳的芙蓉,顺问而答,就是你方才命名的何家庄嘛。李世民“噢”了一声,接着称颂道:“好一个何家庄,胜似江南鱼米乡,遍地莲菜瓜果菽谷,遍山牛马猪鸡羊。”李世民的这些神情举止充分显现了他对这个山庄的依恋。刘文静看在眼里,听进耳中,思在心上。凑了个机会借口称夫人即将分娩,行军不便,要求暂留在何家庄,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指导发展这里的特优产品,日后好觐贡李家父子。允准后,大司马刘文静送别西渡黄河的反隋大军,就与夫人和随从数十人在何家庄居住了下来。不久,夫人生下一子,起名“元亨”,即祝福爱子大福多享,更寄意李世民前景亨通。
古冀国官邸留遗风。官庄村历史悠久,何时建村现已无证可考。从现存众多的历史遗迹来看,官庄是个曾有辉煌历史的村庄。仅从现存清光绪三年(1876年)碑文记载看,当时有村民1700余人,可见官庄当时是有名的大村庄。有一种说法是:两千多年前,在官庄娘娘庙西300米处有古冀国,冀亭东南500米处有东西两个官庄,分别是冀国公卿、大夫、大臣们及家眷居处的官邸,后称官庄村。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只留下东官庄,即现在的官庄村。还有一种说法,北山至翟店到安邑的官道(大道),经过官庄村西,村西北的娘娘庙历史久远,声名远播,骡马大车多在此小憩,村名由此而得。
史县令心系百姓施恩惠。传说过去有一个名叫史可述的县令,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演绎了的一个神秘的故事。当时这里到处都是白茅根,史县长为了营造良田,用自己的工资以最高的价格号召这里的人来挖白茅根,史县长把白茅根收到县府里堆满,后来人们才知道县长收白茅根不是公用,也不是私用,而是为了开荒造田,让当地百姓在此休养生息。史县令的良苦用心渐渐深入人心,百姓们很快在此区域开荒种地、建造房屋,形成了两个村庄,为感激史县令的恩惠,村民们便把两个村分别叫史恩庄、史惠庄。
选择优越环境建村庄。一家庄(现高家湾村)是名副其实的由一家人繁衍组成的自然村落,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在明末清初,原老县城小门巷(莲花池南北)的高氏家族以经商、耕读传家,当时富甲一方,堪称高门望族。高氏家族为了发展家业,在今一家庄范围买地数十亩,同时选派一对夫妻到一家庄开垦耕种,这对夫妻就是一家庄高氏家族的始迁祖,现在已传衍到第十二代。
一家庄高氏祖先接受家族的重望,到实地察看后,最后选定崖高数丈、坐北向南、三面环崖的天然三合院落作为建宅基地,利用其自然地理优势,组织家族自建窑洞五孔,窑洞前均建有东西厢房,南房带门楼,是典型的四合小院。后来,在村里打了一口井,盖了井房,供奉井神。又安装了石槽供家人洗衣之用。安装了石磨、石碾,供粮食加工,生活设施十分完善。同时,在村子东西两头,分别盖起了两座大门楼,晚上门楼紧闭,使整个村庄形成一个封闭式大院落,对防御外侵、盗窃起着重要作用。经过数年辛勤劳作,经商、耕种已颇具规模,随后即引导儿孙读书识字,耕读、经商并重,从而出现了高氏家族生意兴隆、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迁徙移民流落河津占田建庄。明洪武初年,洪洞大槐树移民时,有一支范姓人不愿意往东北迁,私下跑到河津境内,选人稀地广之地,聚居立村,以姓氏命村为范家庄。同年,樊村任姓始祖任宽、任直兄弟二人携家从汾州府介休县湛泉村迁至平阳府河津县。先期部分任氏先民驻足任家庄地面,立村名为任家庄,相延至今。任氏先民在任家庄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现往东数里的樊村一带土质肥沃,经过使用戥子等衡量汇具取土测验,远比任家庄土地含沙量少、土脉厚重,更利于农耕收获、发家致富,遂迁至樊村定居。此后,任家庄只有任姓村名,并无任姓居住。
洪水灾害移村别处建家园。元大德十一年(1307)间,洪水暴涨,城庄被淹,农田受毁,处在汾河湾毛家的毛氏家族,因洪水灾害,难以生存,于是决计迁徙北坡高原,选址今东庄村南沟崖处。此地四面环沟,地势险峻,拔地形成一个天然土堡。堡体南北竖向,椭圆形状,顶部平展,面积宽阔与北端邻崖齐头并高,且由一条低于土堡一丈余深、百丈余长的土梁相连接,站在上面可览汾河湾景致和高原旷野,实属一个天然堡垒,风水宝地。毛家人移到此地后,便开始建家立业,重开新途。为了预防外来侵袭和安全起见,在堡顶周围修筑一圈土城墙,并堆放大量石块作为防御武器,形成了一个既完整又严密的攻防兼备的工事及独具一格的居民小城堡,毛家堡也就由此而产生,后改为毛家庄,清末时,因地理位置方位,毛家庄改为东庄。
显著地标建筑当村名。相传很早以前在寺庄村西有一座寺庙,该庙建筑宏伟,规模很大,地标显眼。寺因地杰而香客云集,人群熙攘;村因寺盛而物阜民丰,遂以寺命村名。
谐音演变为村名。史家庄,原名四家庄,由四个姓组成:杜、雷、史、裴。但奇怪的是,四家庄不在一块住,却分四个方位。东二里叫杜家院东,西一里叫杜家院西:南一里半是雷家巷口;北二里半是裴家堡。地均在干涧村东。什么年月由四家庄改成史家庄,现已无从考证。更奇怪的是,如今的史家庄没有史姓,仅剩下杜、雷、裴等姓。据说早年遭年荒,史家因各种原因逃难去了,而史姓在干涧村、西磑村却很多。
赋予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辛庄,原名叫“沙堰合”,后改为辛庄,寓意为劳动辛苦,期盼美好生活。新仁庄,最早叫“车翻坡”,也有人叫“坡阳子”,后来取名“坡崖”。村民相当一部分是从修仁村迁居而来,并以仁义为处事准则,所以又名“新仁庄”。
河津市地名中带庄的村庄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在此不能一一叙述。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康家庄,据说是突厥部族遗裔居住的地方;比如侯家庄,虽然现在侯姓人居多,但追根溯源,该村侯姓家族在唐代中期以前实则姓卢。还有庄头村,虽然有个庄字,但“庄头”在古代却是一个官职名。马家庄的马氏家族,有可能是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或同族近支,约在元末明初由秦地东迁至河东择地建村,定居于马家庄,已繁衍生息六百多年,传二十余代。这些特殊历史,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