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河津古代的称谓“皮氏”
这里说的“皮氏”,指的是河津在古代的称谓。查阅《河津县志》可以知道,“河津”这个称谓,开始于北宋宣和二年,即公元1120年,到现在有892年;之前,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开始,河津地域被称作龙门,称作龙门县的时间也只有674年;截止公元2012年,称作龙门和河津的时间加起来,总共有1566年。而在公元446年以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河津地域的多数时间都被称为“皮氏”,被称为皮氏的时间远比后来称谓的时间久远得多。
那么,河津地域被称为皮氏的大概情形是个什么样?期间有哪些应该特别提出的重大事件?我不妨分开几个时段讲述一下,谬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远古时期
河津地域被称为“皮氏”应该开始于远古时期。这里所说的远古时期按通常说法,指我国古代夏以前的历史时期。
据《河津县志》记载,早在100多万年之前,河津地域就有先民集居。境内多处地方留有旧石器时代遗址和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典型文化,以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现而命名,距今7000多年。龙山文化是以最初发现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得名,距今5000多年。史载远古社会的先民们经过与大自然艰苦卓绝的抗争发展,渡过了原始人群的漫长岁月,大约在十几万年前进入母系社会。到了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开始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期间,在中华大地上逐步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氏族部落或小方国。
由史仲文、胡晓琳1994年主编的百卷本《中国全史》指出:“远古社会末期,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集团”。华夏集团的势力范围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以黄帝和炎帝的势力为代表。东夷集团地处黄河下游流域,主要包括少皞、蚩尤部落。苗蛮集团居于长江中游流域。传说中的“三皇”处于7000年到10000年前,属母系社会后期;传说中的“五帝”处于5000多年前,属于父系社会时期。“皮氏”作为河津地域最早的称谓应该开始于这段时期。
皮氏城的位置位于现在的阳村东南到连伯村一带,皮氏所指的河津地域地处汾河下游,与黄河相接,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形成了远古人类理想的生息繁衍基地。正如河东史学专家王雪樵先生推断的那样,在上古时期,这里畜牧养殖业十分发达。如同远古时代首先发明构木为巢,改善先民们穴居野外条件的人被称作“有巢氏”;首先发明钻木取火,改变了先民们生食冻饿条件的人被称作“燧人氏”;首先遍尝百草,带领先民们种植五谷的人被称作“神农氏”一样;“皮氏”很可能是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最早从事畜产品加工,发明了皮制革工艺,解决了人们御寒和部分奉礼需要的一位古帝氏(帝,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战国以前专指天帝,战国时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他与燧人氏、神农氏、有巢氏等一样,同是创造了先民们生存必要条件的华夏民族的开创者。其首领作为帝氏被誉为“皮氏”,其所居部落“以事名氏”也荣膺“皮氏”这个称号。“皮氏”作为河津地域最古老的称谓,或开始于三皇之际,或口传于五帝之时,通过先民们世代相传,沿袭了千百年,至夏代依然作为一个部落邦国而存在,仍以畜产加工、皮革制造为特色职业,隶属于夏王朝的管辖之下。所以,在最早的夏代山西省的地图上,河津地域所标的称谓则为“皮氏”。
“皮氏”所在的晋南地域,在夏代以前一直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史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禹的儿子启就是以晋南为中心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政权。李元庆(山西省社科院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资深研究员,和已故冯长荣同志同村)所著《三晋古文化源流》一书明确指出“在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华夏族先民的领袖人物是以山西晋南为基地,开创并向前推进了华夏文明,从而使这里成为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文化政治中心”。皮氏处于晋南中部汾河与黄河交汇的位置,在古史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皆为甸服”,所谓甸服,就是作为王者京畿之地,处于五等爵制(甸、侯、绥、要、荒)的第一等爵的范围。
在皮氏城外,即现在的连伯村西北,建有高禖庙,庙内供奉着女娲等神像,千百年来反复重修,香火不断,近些年更加兴旺。这座高禖庙,就是当年的皮氏先民们世代繁衍生息的见证。按照庙中“乐楼柱子祀”的记述,在夏禹庚辰年,即公元前2067年有一次祭拜活动,这说明距今4000多年前生活在皮氏之地的先民们祭拜高禖的活动已经有了简略的文字反映。 (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