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3-1-7 11:11:36

赤社村曾有一座关爷庙


图为关帝庙献殿前的石狮子 (资料图)

黄立会/文

“官向官,民向民,关老爷向的是解州人。”在咱们运城民间,过去祖祖辈辈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在那个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淳朴的乡民们把生活的希冀全都寄托在关老爷身上,希望得到他老人家的福佑和庇护,所以几乎每个村都建有关爷庙。

笔者的家乡盐湖区金井乡赤社村也曾建有一座关爷庙,虽然规模较小,但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几乎与解州关帝庙别无二致。只是由于年久失修,村民缺少文物保护意识,加之当时集体经济尚不富裕,故而先是做了学校,后来为建新校又将庙宇拆除殆尽,庙内文物悉数散失,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此关爷庙位于我村东南角上。庙内建筑由正殿、献殿和戏台三个部分组成。殿宇气势恢宏,两侧古柏参天,戏台高耸矗立,环境幽雅庄重。

从西门进入庙内,便是正殿西墙。正殿坐北向南,宽为三间,丈五进深,一尺高的门槛,五寸厚的木门。木门通体朱红,上面嵌有铜钉,里面供奉着关老爷的金身坐像。关老爷卧蚕眉,丹凤眼,大耳垂肩,赤面长髯。头戴帝王冕旒冠,身穿绿色蟠龙袍,外着大红披风,足蹬步云战靴,手持笏板,肃穆威严,令人不敢直视。

正殿南面是献殿,两头的山墙上各有一个砖劵的拱形小门,供人拾级出入。东头的小门南侧有木制钟架一座,内悬千斤大铁钟一口。钟架旁放一木制刀架,内插关老爷83斤重的青龙偃月刀一柄。献殿是人们祭祀关老爷摆放贡品和家族领头人跪拜的地方,处处散发着庄严肃穆的神秘氛围。

献殿南面便是戏台。戏台坐南向北,面向献殿,高约四尺,宽三丈余,柱高丈二,山高九尺,通体高约二丈八尺,是当时村内最高的建筑。过去村里唱大戏或村民闹家戏演出均在这里进行。

戏台与献殿中间有一戏场,宽20余米,长10余米,是村民们看戏的场所。小时候文化生活贫乏,戏台下就是我们的乐园。打记事起,我们就常在这里“顶拐拐”、滚铁环、“打棒子”,玩得不亦乐乎。记得有一次这里放映《三打白骨精》电影,我便和小伙伴们一起兴奋地早早就在这里等候。不料那晚的电影是和邻村跑片,轮到我们村要到下半夜。我们就在戏台下说着等着,不知什么时候竟睡着了。等到被大人叫醒回家时,电影已经演完,我最终也没有看上那部越剧版的《三打白骨精》。1966年我从大井完小毕业后,还曾在这里看到过各生产队汇演时演出的《一颗红心》《两个队长》及《赶车》等剧目,那是这座戏台的最后一次演出。

戏场北边有一个五级门坡通往献殿,门坡两侧有石狮一对,左雄右雌,由底座、中节和狮体结构而成,通体高约6尺。雄狮口含丝带,右前腿高抬,爪下踩绣球一枚。雌狮两前腿间卧小狮一只,呈仰望状;背上又驮小狮一只,憨态可掬。雄雌两狮皆为仰首后蹲状,相互侧望,含情脉脉,威风凛凛。后来献殿拆迁时,将石狮迁至大队门口。1982年村西新学校建成后,又将其移至新校教学楼前。再后来,这对石狮被运往金井,安放在公社院内,并对石狮进行了彩绘,使之更为光彩照人。不久,大家又自发组织起来从公社将石狮要回,复又安放在教学楼前。不料经此一番折腾,这对精美雄伟、饱受迁移之苦的石狮却引起了盗贼的注意。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大胆盗贼竟放倒校园西边一堵土墙,将狮体从缺口处盗走,至今下落不明,实在令人气愤难忍。

戏台西边有一门楼,是戏场的出入口;东边盖有一溜南房,是为演员化妆室。

据史料记载,20世纪初村里兴办学校,因为没有合适场所,便把关爷庙作了校址,将正殿、献殿和戏台分别做了教室,化妆室做了教师宿舍,殿内塑像及文物从此没了踪迹。后来为扩大学生容量,又在庙院东边盖了十多间房子作教室和教师宿舍。我于1972年至1983年在赤社学校教学时,院内古柏尚在,四周杨槐环绕,那个被当做挂钟的双铧犁铧就挂在教室门前的国槐树上,教师轮流值周敲钟,“铛铛铛”的犁铧声响提醒师生们上下课或上下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彻底改变村里的办学条件,村“两委”发动在外人员捐资和村民集资,筹集30余万元资金,在村西兴建新学校,作为老学校的关爷庙自然也被拆除殆尽。试想当时如果村里有钱或能从上级争取到一定资金,建新校不用拆除老学校教室,并对关爷庙内建筑加以修缮,恢复庙宇雄风及文物古迹,那么,这里现在定然是一个殿宇辉煌、风景优美的游览休闲胜地。而今,这里已成为一片居民区,昔日的关爷庙风光不再,留给人们的只有怅然回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赤社村曾有一座关爷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