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丧葬锣鼓简说_运城民俗
小时候是在丧葬锣鼓堆里长大的。先是站着看,后来“夹”在里边敲,几十年来,差不多每每巷里有白事,总会捞一件家伙美美热闹一番。近多年来,出于对锣鼓的热爱,就特别留意和倾听各村各社的丧葬锣鼓点子,山下的,坡檐子上的,河槽里的,每到一地,总是专心致志去倾听,去感觉。不断地感觉,使我对家乡的丧葬锣鼓有了一些看法。
首先是风格。尽管各村各社的锣鼓点子差别不少,但其节奏型以及所体现的风格却基本一致,即悲壮,雄沉,肃杀,甚至有点“杀气腾腾”。
这就不禁让人推究起“锣鼓”在丧事中的用意。
照我们村子的传统习惯,丧葬锣鼓在殡丧过程中,大体出现三次。一次是“发落”人前天晚上“降香”前在灵前敲打一阵;一次是“起灵”前在灵前再敲打一阵,叫“冲灵”;第三次是在地里下葬前最后再敲打一阵。但不管在哪个场合敲打,都是在生人与死人之间,都是在强烈表达永别前的那份悲壮。
另外还可能有一个用意和迷信有关。照灵魂不死的迷信说法,人死后便是赴阴曹地府,而为了能让死者的灵魂安然入土,你就得用一种力量和办法驱散随时可能骚扰和阻挡死者魂灵入土的种种野鬼恶鬼,比如“引魂幡”便是引导死者魂灵专心行路,心无旁顾,走正路以防野鬼纠缠;一路撒抛“纸钱”,却是用来施小惠于野鬼,让其勿“伤”其魂;而敲打锣鼓也就只能是以其威力和气势震而慑之,使之不敢近身死者。
基于以上这一认识,我以为还是这种传统鼓点最能表现人们的心情和信仰,恰与白事的气氛相吻合。所以,每每看到当下那些“花里胡哨”跳来蹦去的新式锣鼓,总觉得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埋人举丧当然需要热闹气氛,但这种气氛必须与白事的基调相一致,至少,总不能是“热烈庆祝”的味道吧。故然,那些年事很高的老人殁了,其丧事向来被人们称作“喜事”,“喜丧”锣鼓自然可以只图个热闹,甚至带一丝喜的色彩,但这绝不是丧事的全部。由是推说,那些有钱人家纯粹出于能顾得起、能花销得起的原因,搞那么多锣鼓显摆,那个“钱”也未必“扔”得响当,甚至往往弄巧成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