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3-5-16 09:33:00

隐藏在山间的夏县柏塔寺


大雄宝殿

地藏菩萨殿


宋代泥塑遗存

柏塔寺距离运城市区不远,“柏塔秋风”自古被誉为夏县八景之一。之前去夏县几次采访古建,与当地人交谈常聊到柏塔寺,在夏县关帝庙中看到从柏塔寺内移过来的几块珍贵石碑,《解州夏县柏塔寺之图》、“古柏何年立”题记,对柏塔寺有了印象。

传说,柏塔寺因寺庙周围古柏成林,寺内有一座佛塔,而得名。近日,记者走进柏塔寺,探访寺庙的源流。

名刹诗韵传千古

夏县柏塔寺建在夏县庙前镇南吴村的山上,其始建于隋开皇九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往山上走的路宽敞整洁,驱车行驶穿过一个村子,拐几个弯,沿着修整好的山路一直向上。路旁翠柏浓郁,越往上越感到宁静,又是一个弯,柏塔寺映入眼帘。

古塔耸立,宛如老者,静静地立在路旁,等待行人的驻足。

整座寺庙依高山而建,寺前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谷中可见新修建的庙殿,道道台阶直通而下,俨然形成了上寺、下寺之格局。

谷中绿树繁茂,郁郁葱葱,名为柳谷,可见以前这里柳树成荫。

来的路上,便听夏县作家胡春良介绍了古今文人雅士,他们对这方古刹的感怀之作,歌咏不绝。

元末明初诗人王翰在这里写下了声名远播的夏县八景诗之一《柏塔秋风》:“一塔崔巍驾碧空,森森翠柏起秋风。云深宝殿无人到,咫尺仙居未许通。”

原来,被民间敬为“福神”的唐朝道州刺史阳城,是夏县人,柏塔峰下的北吴村就是他的故里,墓冢至今犹存。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曾多次登临柏塔古寺,并写下诗文:“古柏寺亭前,森森岁月延。有心凌碧汉,无杆拂苍烟。春至凝龙化,秋深任鹤眠。登高来小憩,瞻连几留恋。”据传大清相国阎敬铭也曾登临此处,感国事之艰,叹人生无常。

站在寺前,吹着山谷之风,心旷神怡,无怪古往今来的游人,在这里抒怀而感。如此一处人文胜景,让人不禁再走近细细观赏。

柏塔秋风应如是

寺门前,一块千年古柏的断木横在庙前的台阶上,重重叠叠的年轮向世人昭示着它的“资历”。

走进大门,大殿供着神像,两侧立着木雕神像,高至大殿房梁,四大著名演员手持兵器,怒目而视,威武之气呼之欲出。

穿过山门,面前的大雄宝殿宏伟气派,外面搭建了一圈铁架,适逢夏县文物部门聘请的湖北专家在对大殿进行彩绘。

“大雄宝殿,是根据当时的规模建制一比一还原的。”夏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股股长黄永久说,现在寺内的建筑基本都是重修的,在寺内的千手观音殿中,发现了宋代观音泥塑底座,在原址上进行了保护。

古寺毁于抗日战火,多年来,百姓有修复的呼声。21世纪之初,夏县县委、县政府启动开发旅游、文化兴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柏塔寺的恢复重建工程步入正轨。

“特别是居士申秀英辛苦付出,为古寺重建多方募捐。”黄永久说,“而且她为文物保护做了许多工作,发现残碑遗构,都会及时交给文物部门收管或是在原址上进行保护。”

说到这位申秀英居士,她既是现柏塔寺的住持,也是一位仁心医者。她虔心向善,利用自己的中医医术,治病救人;节衣缩食,多方募集,为寺院重建筹措善款。

在她和一众居士的努力下,社会爱心人士先后捐献1400余万元,为柏塔寺的重建添砖加瓦。

现在原址上重新建起了柏塔寺,著名演员殿、千手观音殿及文殊、普贤、地藏菩萨殿等也相继建成,向人们再现了史上“柏塔秋风”之胜景。

至于为什么是“柏塔秋风”?据说,旧时山顶长满柏树,林中建寺,寺后建塔高十余丈。到底是先有寺还是先有柏,就不得而知了,但在寺院山下不远处有一风洞是确定的。

“‘秋风’便是从谷中风洞传出来的。风洞只有碗口大小,可发出风吼声。”黄永久说,“后来,地质学家勘测,是因为山下有条流动的地下河。水流声经岩石小孔放大,便传得很远。”

青山绿水几多情

这座千年古寺,历唐、宋、元、明、清,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毁于战火,复于现代,流传下的诗文、故事、石刻为我们讲述着它的故事。

当问及寺院被毁原因,经介绍才知,这里曾是夏县第三高小所在,当年河东“群众领袖”嘉康杰在此留下了革命足迹。

1926年冬,嘉康杰被捕入狱,1927年获释。出狱不久,嘉康杰在运城创办了中山中学。而他就是在夏县第三高小,同他的朋友、学生商议并定下了在运城、太原创办两所中山中学。中山中学播撒革命火种,为山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

由于柏塔寺在山峰最突出的位置,抗战时期被日本人占为据点,古寺大部分建筑都被毁于战火之中。

这里山泉水从旁流过,滋润着万亩良田。下山的路上,车窗外田间一片又一片杏林掠过,只见树上杏果如玉如簇,挂满了枝头。

据了解,近些年夏县的杏花节就是在这一带举办的。可以想见这里的春天杏花烂漫,夏天鲜果飘香,秋有细雨绵绵,冬季白雪覆塔。这份景观、这份惬意,不知在这方天地留有了多少年,人来人往,青山绿水依旧妩媚。

薛丽娟杨颖琦 /文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隐藏在山间的夏县柏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