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3-7-3 11:27:42

运城革命老区创建的历史总结

近代运城尽管闭塞,但经济富庶,文化底蕴深厚。凡是旅外读书留学之人,很多都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最后投身于早期民主革命中。辛亥革命时期,他们曾试图进行运城的社会变革。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和其政党自身的软弱性,在列强、封建地主和军阀统治的桎梏下,并没能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后来,其中一部分转为实业和教育救国,一部分则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五四运动使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和干部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同年山西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1924年山西建党,1926年,在大革命高潮时期,以运城青年为骨干,创建了中共运城地方党的组织。

建党初期,不论党的干部,还是党的组织,尽管稚嫩和缺乏历练,但代表了运城社会变革的方向。他们不仅把党的火种播撒到全区各县,而且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在运城发动组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众革命运动。

大革命失败前后,山西党的活动中心一度转移到了运城。中共山西省委和运城党组织发动组织了多次民众运动,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震动全省。尽管后来由于国民党的叛变和“清党”,致使党的组织遭到破坏,党发动组织和领导的学生、民众运动受到挫折,但党的火种始终没有被扑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阀阎锡山、冯玉祥与蒋介石之间发生中原大战,阎、冯失败后,大量溃军入晋,战祸所及、破坏严重,造成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山西和运城地方党组织一方面把党的火种播撒到社会基层和农村,另一方面又多次在农村发动组织武装暴动和武装割据的尝试。尽管遭到了多次失败,但却为党领导武装斗争积累了经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运城各救亡团体纷纷成立。从救亡宣传、抵制日货、救亡团体成立、民众救亡运动的发动,到支持“一·二八”淞沪抗战、声援“一二·九”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运城早期的抗日救亡运动,不仅宣传动员了民众,为党的发展培训了干部,也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运城全面抗战的掀起及运城革命老区的创建与形成奠定了民众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运城地方党组织领导运城革命老区的广大民众,配合主力部队,为“保卫抗战果实”“保卫革命老区”,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西革命老区的全面进攻,策应延安军民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及延安的重点进攻,经过了闻夏战役、晋南反攻和运城攻坚,率先取得了全区的解放。之后,又从人力、物力、财力和干部上支援了全省及全国的解放。

运城地区的革命斗争及革命老区的创建历史,充分说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另外,运城地处晋陕豫的交界处,是华北通往中原、西北及西南的交通要冲、锁钥之地,历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军事战略的桥头堡。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侵华日军把这里作为觊觎潼(关)洛(阳)的战略据点;阎锡山则把这里作为晋绥抗敌的最后防线;国民党中央军把这里作为屏障西北、西南大后方的前沿阵地;共产党则把这里作为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创建华北、华东和中原各抗日根据地连通延安的战略通道。

1938年初,运城主要城镇和交通线被侵华日军占领后,运城实际上成为“保卫华北,保卫黄河”的主战场,成为中原、西北和西南大后方的前沿屏障。中共中央北方局和运城地方党组织,在抓党的建设、武装斗争、民众发动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因此抗战初期,在运城便形成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紧密配合国民党驻军和晋绥军的正面战场作战,使侵华日军无法完全占领运城,逾越中条与黄河屏障,进犯中原、西北及西南后方,阻止了日寇鲸吞中国的野心。

1941年5月前,国民党掀起了两次反共高潮,并在政治上采取对日妥协,加之阎锡山在山西发动的十二月事变,我党公开了身份的党员干部和武装力量被迫全部撤离到太行、太岳根据地。这时,驻守中条的国民党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在正面战场失去了我党领导的游击战的策应与配合,当侵华日军发动“中原会战”时,国民党和晋绥军驻中条山的9个军20万人,全部溃败,致使中条地区全面沦陷。中条民众陷入日伪汉奸和国民党散兵游勇的蹂躏中。

为了解救中条民众,中共北方局决定重新开辟中条地区根据地。通过重新恢复和健全党的组织,全力开展武装斗争和深入发动中条民众,很快打开了中条革命的局面。运城革命老区的创建,也充分说明“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是克敌制胜、取得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城革命老区创建的历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