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3-8-9 10:38:00

支书讲话_孙吉风俗趣味故事(五) 孙宏恩 文



(十三) 支书讲话

最近,阅读邓拓先生的杂文《从三到万》,值得借鉴的是用讲故事的办法阐明道理。故事出自明清笔记,可笑的主人公让我想起了在孙吉一带流传的“支书讲话”的故事。

那时候,每年年初县上都要召开村、镇、县三级干部会,简称“三干”会。

通知下达,各村的参会人员积极准备,当时自行车还属于奢侈品,在乡下还没有普及。骑上自家的或借来的自行车几十里的奔波终于到了县城,会议的规格很高,书记,县长慰问与会代表,和大家亲切握手。接下来,书记讲话,县长讲话,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讲话,还有一些乡镇的代表发言,会期还不短,足足开了三天。天天台上的人都口若悬河,会场气氛相当热烈。

孙吉公社有位村支书是个大老粗,他这三天耳朵被灌得满满的。好不容易到了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分组讨论,在热烈的气氛中“三干”会胜利闭幕。吃过饭,天已擦黑,干部们收拾好行囊往回赶,一路上谈笑风生,公社领导安排,明天各村开群众大会,传达“三干会“精神。

第二天下午,从太阳还没有落山的时候,有广播的大队就开始广播,没有广播的,大队的通讯员拿着喇叭筒高喊:“通知:社员同志们,吃过晚饭,来大队参加会议,学习三干会精神。”广播里一遍遍滚动播放着,大家急急忙忙收工,回家简单地吃一口,带上板凳,女人们的腋下夹着鞋底,男人们不忘他们的旱烟锅。村子不大,几百人很快就都到了。大会开始了,主持人慷慨激昂,介绍了县上三干会召开的基本情况和伟大意义,最后,他说:“下面,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支书给我们传达三干会精神!”于是,人们腾出粗糙的双手开始鼓掌,待掌声渐渐稀疏,坐在台上的老支书清了清嗓子,大声地说:“今年的三干会,开得好,嗯,开得好!截截说,要干哩!”

搬着板凳回家的人们相互谈论着,一个说:“老支书讲啦,截截说,要干哩。”一个质疑:“到县里开了三天会,就这一句话?”

作为那个年代的人,老支书没有文化当然可以谅解,但身在其位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那必然就会误事。

多年以后,老支书的孙子结婚。结婚典礼上,有人起哄:“爷爷讲两句,爷爷讲两句。”随即有人说:“截截说,要干哩!”逗笑了满院子的人。

“老支书讲话——截截说,要干哩”这个歇后语,在孙吉一带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其中的深意。

(十四)手里出活

孙吉人的“手里出活”,指的是工作效率高。那还是在大集体的年代,食堂里,相同的时间,案边几个人在切萝卜,中间一个人干得特别快,仿佛现在的切菜机,刀边一会儿堆成了一座小山,真是“手里出活”。下地劳动的人中,也有“手里出活”的,别人边聊边干,有个人看着也不急,可最后的劳动成果总比别人多得多。

后来,也不知怎的,“手里出活”竟然跟打架联系起来了。

这还要追溯历史,明朝嘉靖年间《荣河县志》中的“民俗篇”中竟然载有荣河人好讼好斗,愚昧暴力的内容。孙吉古属荣河县,靠近黄河,土地瘠薄,生存不易,难免生出些戾气,自古至今,都有那么一股子争强好斗的狠劲。半个世纪以前,这种风气的余波还在,一言不合拳脚相向的场景,在各个村庄都有。戏园子里,集会上,包括婚丧嫁娶的热闹场景中,人一多,意见就多了,一有意见,脾气就上来了。先是低声说,渐渐变成高声吵,继而就是吹胡子瞪眼,旁边再要有两个添油拨捻子的主,事态一定会升级,最后还是拳头说了算。拳头来拳头往,那都不算个事,属于那种打不到秤星上的鸡毛蒜皮的些小事情。真正厉害的是那种不计后果的角色,顺手抄起家伙,铁锨、锄头、镰刀,就要痛下**,朝着对方的肉身一通乱舞,最终造成流血事件,别人受疼痛,他得花钱。图了一时的痛快,却要遭受长时间的经济损失,还得低声下气赔礼道歉,甚至还会有坐班房的可能。就连戏台子这样的高台劝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戏文:“有一次我看见,你跟四五个人打架,打了好久你都没倒下,近前一看,哈哈,你在吊着呢。”看来嘉靖年间修史的老先生所写内容还是比较客观的。

渐渐的,各村那些斗狠的人就出了名,有了“某某打架——手里出活”的歇后语,虽然各村的“某某”指代的人不同,但这些人大体脾性一致,好意气用事,往往事后又追悔莫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打架这类事件在家乡也越来越罕见,可人们在生活中,对那些工作速度快、效率高的人,总会用“某某打架——手里出活”来幽他一默,其实是对各行各业业务能力强的人的溢美之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支书讲话_孙吉风俗趣味故事(五) 孙宏恩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