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记忆_李红伟 文
大唐长安,是一座城,但又不只是城。长安三万里,见证了风云变迁,承载着历史记忆。
电影《长安三万里》,次次聚焦长安城,长安次次有不同。看人世无常,功名岂由人;叹雁过留声,诗在城就在。千万人各有所好,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观影体验;有不同的经历,就会有不同的感悟。但大唐长安,无论兴衰,都一样的震撼人心。
影片的主角是两个人,一个是李白,一个是高适。如果缪斯跳一曲完美的芭蕾,那么她的两个脚尖,必然一虚一实。李白以出世的姿态入世,追仙求道,物我两忘,就是那虚中写实的浪漫主义,写意传神;高适以入世的追求出世,愈挫愈坚,从军报国,就是那以实写虚的现实主义,朴实达意。他们的人生,如他们的诗作,或不沾尘埃,心心念念,或拙朴旷达,壮怀激烈;英雄相惜,天涯咫尺!
影片的形式是一部回忆体的大唐风云纪实,见证了诗人盛会的璀璨传奇,也见证了怀才不遇的坎坷曲折;见证了长安之兴,也见证了长安之殇;见证了暗流涌动,也见证了中流砥柱;见证了知己交心,也见证了造化弄人;见证了长安的记忆,也见证了长安的大名。这就是大唐的四季,这就是大唐的缩影,这就是大唐的神韵。
影片的结构始自一问一答——监军问,高适答。叛军一方面围攻长安城,迫在眉睫;一方面攻高适大军,阻挡他们救援长安城。在这十万火急的时刻,高适被疑与参与永王叛逆的李白有勾连。他退守城池,诱敌深入,胸有成竹,箭在弦上,还要面对监军的审查。他给监军的讲述,围绕他与李白的相遇、相识、相知、相交,展现了李白的任性与才华,还有大唐名士们对酒当歌的雅趣与风采,更有李白与他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李白醉心于游历创作,高适回归乡里,精心修为,他们十年一遇,一遇一故事,多少喜乐,几多辛酸。一场变乱之后,长安在哭,历史在抖,李白还在醉,高适已征战,高适正在力挽狂澜,李白却在历史的裹挟中加入了永王的队伍,高适成了朝廷的中流砥柱,李白却进了朝廷的大牢!时机成熟,高适与监军结束问答,险路急行,围堵叛军,为剿灭叛军、挥师长安创造了条件。而李白也因为高适暗中相助躲过灭顶之灾,又因为朝廷大赦获得自由身,泛舟江上,放声狂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长安城经得起岁月的洗礼吗?大唐的盛世会永恒吗?不会,幸运的是,大唐诞生了一个个光照千秋万代的诗人,有浪漫主义的代表,也有现实主义的代表,有出世的写意,也有入世的写实,这一个个名字就是一座座丰碑,这一篇篇诗作就是一页页鲜活的记忆。长安,梁园,扬州,边塞,纵横千万里,从古传到今;大唐留在了历史深处,长安城因为诗作活在过去,活在今天,活在未来。
一座城,两个人,一个朝代,一群人,生动地呈现在眼前。
心中有长安,长安在。用心做事,总能干成一件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