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能武的王昶
王昶写过一篇规诫侄子和儿子的文章,说为人之子最重要的是珍爱自己的身体,端正个人的品行,显扬父母的名声,而要做到这三样,须笃守孝、敬、仁、义之道。这篇文章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千余言,收录在陈寿的《三国志》里。王昶那样告诫侄子和儿子,他自己也同样身体力行。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王泽做过东汉代郡(今山西省)太守。魏文帝曹丕做太子时,王昶先后做文学侍从、中庶子;曹丕登基,他做了散骑侍郎,不久改任洛阳典农都尉,掌管屯田耕作等农事,因垦荒屯田有功,升任兖州(今山东省内)刺史;魏明帝曹叡继位以后,又加封他为扬烈将军、关内侯。王昶虽身在地方任职,心里却仍挂念着朝廷。他觉得魏国因袭了秦、汉两朝的诸多弊端,法律苛刻,制度琐碎,如不匡正时弊,效法先王之风,国家便不能走上复兴之路。于是,他参照古制,结合实情,写下《治论》一书,给魏国开出一剂药方;他还写了一部《兵书》,共有十余个篇章,专门论述兵法的奇、正运用。
青龙四年(236年),魏明帝下旨:国家希望得到有才干、有智慧、有文采、深谋远虑、见微知著的栋梁之才,每个卿校以上的guan员要向朝廷举荐一人。太尉司马懿推荐的便是王昶。正始(魏国曹芳年号)年间,王昶调任徐州,拜武观亭侯兼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军事。到任以后,王昶发现军队分散,战船远泊,如遇紧急战事,无法快速应对,便立即上奏朝廷,请求将官署迁到了新野(今河南新野)。他整合兵力,一面操练水军,一面开垦土地,不多时日,荆州、豫州,兵精粮足。
魏嘉平二年(250年),王昶看到东吴国内动乱,便上奏朝廷:“孙权放逐良臣,宫廷争斗激烈,魏国可乘此良机出兵控制吴、蜀。白帝(今四川奉节县瞿塘峡口)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西北)之间的秭归(今湖北秭归县)、房陵(今湖北房县)诸县,都在长江以北,与魏国的新城郡(治所在房陵)相接,我军可出其不意攻取这些地方。”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令新城太守州泰袭击巫县(今四川省巫山县西北)、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进军夷陵,王昶攻打江陵(今湖北江陵)。
魏军结竹篾大绳为桥,渡水杀敌。仓皇逃向长江南岸的吴军,一齐向王昶发起反攻。见吴军来势汹汹,王昶下令,万弩齐发。顷刻之间,吴人溃不成军,吴军大将施绩趁夜色苍茫,逃入江陵城固守。
王昶想把施绩引出城外,在开阔平地与他一决胜负。可任凭王昶百般挑战叫阵,施绩就是坚守不出。经过一番深思,王昶有了一条计策:他先把自己的军队发成五路,沿大道退兵,给吴军造成撤退的假象,继而再派一队人马举着缴获的敌军铠甲、首级,绕江陵城奔跑炫耀。施绩看了,勃然大怒,不假思索,开城出击。士气正旺的魏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打得吴军落花流水,施绩率领残部落荒而逃,王昶因功加封征南大将军。
后来,司马氏把持了魏国政权,擅自废立国君,毌丘俭、文钦兴师问罪,王昶领兵抗御毌丘俭、文钦有功,晋爵骠骑将军,他的两个儿子也因此封侯。不久,司马昭篡国之心日渐明显,诸葛诞兴兵讨伐。王昶占据夹山(今安徽桐城市西北),牵制东吴不敢轻举妄动。诛杀诸葛诞之后,王昶又一次加官晋爵,升任司空,位列三公。司马氏篡魏,王昶也算助了一臂之力。
王昶能文能武,一生尽展其才,封侯拜爵,光宗耀祖。要侄子、儿子做的事情,他自己都做到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