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3-10-26 10:30:25

河东三姓英才豪杰满乾坤


闻喜县裴柏村 (资料图)

骆东峰/文

河东地区裴、柳、薛三大家族在中国中古社会的汉人世家大族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的河东地区指的是河东大族世居及活动的主要区域,包括今运城地区及临汾南部的曲沃、襄汾地区。

一、河东三姓:太和改制定姓族后的河东士族

定姓族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借助皇权和法律的保障颁布了定代人姓族的诏书。分定汉人士族门第与代人方法相似,按照官爵的高低将不同士族划分等级,以高下排列分别是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分定姓族的措施得到了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的赞同,当时的崔僧渊就曾说过:“分氏定族,料甲乙之科;班官命爵,清九流之贯。礼俗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说明孝文帝通过定姓族加强门阀制度的措施是符合汉人世家大族的利益的。

通过定姓族把魏晋以来的旧士族序列打破,重新形成了以北魏皇权为核心的新的门阀士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成为最高门第,通过与帝室及代人勋臣八姓的婚媾站到了北魏政治等级的顶端。其他的士族有一些凭借魏晋以来的名望或者当朝的官爵列入郡姓,保留了士族的地位,另一些到了北魏由于几世不显、地位下降被排除在士族行列之外。“魏《太和姓族品》,柳、裴、薛为河东三姓”,河东地区的裴、柳、薛三姓列入郡姓,取得以后仕进及壮大的基础,在北魏末年的动荡局势下审时度势,归向关陇集团,开创河东士族在隋唐兴旺的根基。

二、变局中的河东士族:北魏孝武帝西迁

从宣武帝、孝明帝起,进入北魏统治的末期,统治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六镇之乱后各族起义不断发展,使北魏王朝疲于应付。北魏统治者意图借助胡酋尔朱氏的力量镇压河北、关陇起义,不成想反受其害,“河阴之变”宗室勋贵惨遭屠戮,大权落入尔朱氏。后来,高欢消灭了尔朱氏,“然时北方诸族,不为欢下者尚多,如斛斯椿,如贺拔氏兄弟,皆其佼佼者也”。河东士族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不可能置之于外、不受局势的影响。这里,我们摘出几则有关河东士人的史料,对他们的言行进行分析,以便明白河东士族的态度。

首先,有河东汾阴薛孝通,《北史》卷三十六《薛孝通传》记载,河东士人薛孝通从战略角度出发,对时局进行分析,认为“关中险固,秦汉旧都,需预谋镇遏,以为后计。纵河北失利,犹足据之”,向北魏节闵帝推荐与自己交情深厚的贺拔岳和宇文泰镇守关中。薛孝通在立节闵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其对二人的推荐很有分量。根据“齐神武起兵河朔”一句,结合《通鉴》,可知此关中人事安排的推荐应该是在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夏。后来,河北果然失利,节闵帝和薛孝通却未能如先前所想撤入关内,为高欢所掳,高欢得势。当贺拔岳认为大势已去,想“单马入朝”,降附高欢之时,薛孝通为其分析形势,条分缕析地陈述其优势所在,坚定了贺拔岳的信心,使关中这股独立的军事力量得以存续。可以说,薛孝通前者对关中人事安排的建议,后者打消贺拔岳顾虑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关中的局势,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薛孝通推荐与自己有旧的贺拔岳和宇文泰,可以看出是当时士人为自身后计的考虑,可惜当孝武西迁、东西政权分立之际被人告发,没有机会进入关中,遂仕东魏,卒于邺,宇文泰奏赠其官。

再者有河东解人裴侠,《北史》卷三十八《裴侠传》记载,由“孝武与齐神武有隙,征兵”一句,结合《通鉴》“魏主欲伐晋阳……发河南诸州兵,大阅于洛阳”,以及“时帝广征州郡兵,东郡太守河东裴侠帅所部诣洛阳”,可以知道裴侠与王思政的对话发生在534年6月间,7月孝武帝已经渡河西迁。裴侠对当时形势的讨论是发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534年初,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害,宇文泰为众将领推为主后,迅速出兵消灭侯莫陈悦,平定秦、陇;而孝武帝与高欢的矛盾已经公开化,孝武欲伐晋阳,大阅州郡兵于洛阳,高欢也发兵四道俱进,威胁洛阳。可以说当时的形势已经相当紧张。所以,当王思政问计于裴侠时,他给出的药方是“且至关右,日慎一日,徐思其宜耳”,就是说要西迁入关,依托宇文泰实力图谋发展。以裴侠的聪慧,他知道宇文泰不会屈于人下,认为宇文泰“己操戈矛,宁肯授人以柄”,不可能把权力和军队交还孝武帝,二人将来必有不和,但根据当前形势,也只有就宇文泰而抗高欢的办法。后来果如裴侠所料,孝武西迁后与宇文泰发生矛盾而被害,让人不得不佩服裴侠的远见。

对于关中形胜之地的重要性及当时的时局,河东士人中不仅薛孝通和裴侠意识到了,而且柳庆也有认识。《周书》卷二十二《柳庆传》载:魏孝武将西迁,除庆散骑侍郎,驰传入关。庆至高平见太祖,共论时事。太祖即请奉迎舆驾,仍命庆先还复命。时贺拔胜在荆州,帝屏左右谓庆曰:“高欢已屯河北,关中兵既未至,朕欲往荆州,卿意何如?”庆对曰:“关中金城千里,天下之强国也。宇文泰忠诚奋发,朝廷之良臣也。以陛下之圣明,仗宇文泰之力用,进可以东向而制群雄,退可以闭关而固天府。此万全之计也。荆州地非要害,众又寡弱,外迫梁寇,内拒欢党,斯乃危亡是惧,宁足以固鸿基?以臣断之,未见其可。”帝深纳之。

当时荆州有贺拔胜的军队,孝武帝考虑南依贺拔胜,柳庆认为不可,建议西就关中。

北魏末期节闵、孝武二帝时,不少大臣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都看重关中的险要地势,或建议派人镇守关中,以为后计;或鼓动孝武西迁,依靠关中宇文泰的势力。劝孝武西迁的大臣有中军将军王思政、散骑侍郎河东柳庆、阁内都督宇文显和、东郡太守河东裴侠、右仆射周惠达等。孝武帝也知西行实非良图,但舍此又无他策,最终西迁的建议占了上风。柳庆、裴侠,加上劝节闵帝派人巩固关中的薛孝通,可以发现河东士人将其对当时形势做出认真分析后的言论进之于帝,对关中形势、对后来关陇集团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正是因为薛孝通的建议使得宇文泰在关中有用武之地,并且有机会在贺拔岳之后据关中以成事;由于柳庆、裴侠等人的西迁建议,使宇文泰军事实力有所壮大,更重要的是使关右成为当时的“正朔”所在,吸引不少忠于元魏的大臣及有识之士的加入,使西魏初缔造的关陇集团有可能迅速发展。可以说,河东士人倾向关中、倾向宇文泰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宇文泰及西魏、北周政权。宇文泰也明白这一点,对三人非常器重,极力拉拢。裴侠从孝武入关,柳庆入关稍迟。薛孝通无缘进入关中,在其死后,“周文帝追轸旧好,奏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从裴侠、柳庆两人刚入关中便被委以丞相府属官一事来看,虽然官职不大,但被宇文泰引为心腹加以重任。后来,二人在西魏北周政权中也仕途顺利,高官封爵。说明在河东士族和宇文泰接触的初期,二者就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开局为二者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此外,河东地区随北魏孝武帝入关者还有河东汾阴(今万荣县)薛寘等河东士族。西魏北周时,河东三姓的裴侠、柳庆、薛寘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在府兵制系统中均担任较高职位。

结语

早在关陇集团形成之前的萌芽阶段,河东三姓的言行就对关中宇文泰势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促成其发展壮大,尤其是在他们鼓动和支持下的孝武帝西迁,提升了宇文泰的实力,给关中的局势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了宇文泰实际统治下的以关中为根基的西魏政权,最终得以和高欢统治下的河北为根基的东魏政权对峙。河东三姓在北魏末年东西政权分立之际归向关中政权,与宇文氏领导的关陇集团结合,对关中政权的建立及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到唐朝时柳芳“氏族论”曰:“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河东三姓在北魏末年以来政治、军事方面的建树是时人有此论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大同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东三姓英才豪杰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