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3-11-2 08:54:35

稷王山下秋色浓(组诗) 孙云苓/作

仰望一棵千年枣树



在汾河岸边

稷王山下

那棵枣树硕果累累

我怀着敬畏,仰望

目光穿越,千年之前的秋天

枣香浓郁,草香弥漫

枣园深处透着那份恬静

那些带着甜味的传说

浸染了稷王山下的秋色

和枣树及枣子有关的细节

在铿锵的锣鼓声中演绎

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笑脸

讲述着昨天的故事

甘棠古井前,躲开曾经的忙碌,静默倾听

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盛产的红枣

曾经是帝王的早餐

粗犷 高亢 激情 沧桑

质朴的器乐,铿锵里点燃激情

在这个特别的秋天

我们与这片千年前的红枣林相遇

与一个叫稷山的地方,结缘

我知道

为了这样一个丰盈诗意的秋天

这里的一方百姓,努力了好多年

汾河的涛声在中秋荡漾

我们感慨大自然的神奇

它是用怎样的一支妙笔

让苍凉的黄土,变得如此浓墨重彩

如此收获丰盈、气韵浩瀚



那一串串红红绿绿的枣子

透着某种亲切

让我想起一个和父亲有关的秋天

那是一个成熟的枣园

青枣、红枣密密地挂在枝头

像秋天沉甸甸的心事

我和父亲坐在地头

看那些打枣的人,和一地的落枣

父亲拿着一本书

给我讲枣子的营养

在蓝色天宇和金色泥土之间

父亲暖暖的笑

引来阵阵小雨

让我想起童年的某个日子

在父亲的背上

听他朗诵那些古旧的诗词

长长短短的句子,有种别样的韵味

我懵懂地感觉那些诗句里

有很美的风景、幽深的意境

就像雨后神秘而绚丽的彩虹

父亲不算地道的庄稼人

他却与泥土打了半辈子的交道

他是一家农学院教授生态农业的老师

他一生都在倡导生态平衡的理念

那片只有两亩多的土地

是他和学生的试验田



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

这个叫稷山的地方

我发现父亲一生倡导的理念

正在这里被实现

根据县委、县政府

建设生态文明县的总体要求

稷山建成了红枣产业经济循环圈

成为现代观光农业的一大新亮点

绿色的、有机的、健康的

这些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词汇

从稷山人嘴里说出来是那样的自然

我很欣慰,父亲坚守了一生的理念

正被用于实践

我们渴望一个丰硕的秋天

于是在春天里

把善良和希望

连同树苗一起栽下

我们渴望一个丰硕的秋天

于是在夏日里

在那茂密的树林里

顶着烈日挥汗如雨

我们渴望拥有一个丰硕的秋天

这是我们祖辈人,最朴素的心愿

是想把香甜的幸福,传递得更远

这片神奇的土地,一定和我有缘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我好像又走进了记忆里的枣园

看到拿着书本的父亲,笑容灿烂

我似乎找寻了好久

无意间又走进了

那个属于我的枣园

盛满乡愁的古村落

夕阳下古老村落,镀上了

些许绯红色的神秘

唯一的,那条小路

是孩子的归途

是母亲目光的守望与牵挂

村中的千年老槐树

见证了这一村人的

悲悲喜喜

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跌宕的故事

石头阶梯,青苔覆盖

一些细碎的陈年物语

一个曾经烟火旺盛的村落

多少日常,成就寂寥后的繁华

这是一个古老村庄的标本

千年烟火,演绎着人世的悲欢离合

长满绿色瓦松的屋顶

像某个童话的片段

带着解不开的乡愁

我们,走向记忆里的童年

袅袅炊烟是母亲爱的守望

带着梦想远走他乡,却走不出

承载着我们最初记忆,一生都

魂牵梦绕的村庄

在稷王庙前凝神

稷王庙,高耸入云

抬头仰望,心中肃然

经过水与火的洗礼

它见识了几多人间沧桑

更经过了多少岁月的磨砺

沿着中轴线慢慢行走

山门、献殿、后稷楼、八卦亭、姜嫄殿

还有两侧的钟楼、鼓楼

那晨钟暮鼓的声音,在此缭绕了千年

稷峰叠翠、姑射晴岚、羲陵晓照、玉壁秋风

这些美丽的景致

以文字的魅力和跨越空间的形式

书写在这个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上

正殿石柱上的对联

诠释着稷王的丰功伟绩

两根蟠龙石柱

一柱为,朱雀穿跃的火龙柱

一柱为,云腾浪涌鱼跃龙飞的水柱

以鬼斧神工之力,展示着

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文化内涵

山水人物、异草花卉、飞禽走兽

渔樵耕读、松鹤延年、文王访贤……

那些木雕、石雕惟妙惟肖

莲花、牡丹、葡萄、瓜蝶,各自妖娆

抬头仰望,琉璃瓦顶富丽堂皇

正脊的雕饰更为华丽壮观

三重檐琉璃塔

塔顶有精美的铁雕

九凤朝阳图,成凌空欲飞之势

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夺目

这是一个流光溢彩的艺术世界

那铺顶的彩瓦

那脊饰上的花卉、天马、神兽、人物

那主脊两端高大的螭吻

这些古老的琉璃制品

以他们独特的语言

诠释着岁月沧桑的巨变

我似乎听到了,久远的刀劈斧凿声声

贯通数千年岁月的长廊

荡漾着农耕文明抑扬顿挫的旋律

这是一幅灵动而有生命力的立体画

画上有手持谷穗的稷王

耕耘播种,默默辛劳的农夫和牛马

沉重的碌碡、扬谷的风车……

画上人物

既是昨日开启农耕文明的稷王及部族

也是今日

沿着后稷铺就的农耕文明之路

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现代稷山人

这些清晰的画面

诠释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一脉相传

土地与粮食

社稷与民生

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就是在这样的大格局与人间烟火间

相映成辉 传承千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稷王山下秋色浓(组诗) 孙云苓/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