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木楼——从东岳庙的兴建谈起
万荣飞云楼 (资料图)
中国古代有很多名楼,如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因有名人诗文加持而家喻户晓,但四大名楼原物早已不存,如今看到的都是仿古建筑,唯一古的只剩名字。
但在万荣县东岳庙内,有一座原汁原味、富丽精巧的纯木结构楼阁,“以高则数十仞,以围则九宫八卦”“北带汾流,南襟孤峰,西跨龙门,东瞻后稷”“上接云衢,下临无地,层檐叠角,如革而如飞,画栋雕梁,晖月而映星”(形容文字出自明万历四十五年及清乾隆十一年重修飞云楼碑记),这就是人称“中华第一木楼”的飞云楼。飞云楼为元明风格建筑,高23.19米,无论大小接口,均为榫卯套之,与晋北的应县木塔并称为三晋大地上的“南楼北塔”。飞云楼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
万荣县是万泉与荣河两县的合称,县治设于解店镇。汾水自太原南泻,从万荣注入黄河,地形多平原或黄土丘陵地带,无奇峰峻岭拔起。在这片平原之中,巍峨壮观的飞云楼无疑最引人注目,它雄踞于县治群屋之上,当地俗语云:“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这是人们对这座古代楼阁的真切描述。
巍峨独拔的飞云楼名声在外,但细究起来,这座精美木构只是万荣县内东岳庙的一座附属楼阁。其实,这座东岳庙的历史远比飞云楼更为久远,只是一直被雄立于中轴线最前端的飞云楼抢去了风头,光彩有些黯淡。
东岳庙即泰山神庙,是祭扫东岳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对五岳的祭祀,殷周以来便有之,“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东岳作为五岳之首,是历代君王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现今,东岳大帝的塑像已废,唯庙内建筑多保存完好。庙宇坐北向南,南北长212米,东西宽50米,面积万余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山门、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和阎王殿,两侧为东西廊。
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的清代碑刻记载,唐贞观时就有此庙。庙内乾隆年间《重修飞云楼碑记》载:“万邑治之北十五里许有镇,解店,镇之东隅,古有东岳神庙,不知创始何年,载入邑志,自唐贞观年间分邑置郡名为汾阴,即有此庙。”
楼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东岳庙山门临街,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大门两侧悬挂楹联,门楣上有三块人物板画。原山门曾因失火被焚,现门是2001年重建的。
跨过山门,飞云楼扑面压来,虽已在照片中看过多回,但亲眼看到这座楼阁,依旧震慑于它的绝代风华。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绝美的木构古建自带一种韵律和节奏,飞云楼更是如此,层层叠叠的飞檐带起向上升腾的高昂,巧夺天工的斗拱是辗转低回的缠绵。
飞云楼的造型和结构,在山西乃至全国木构楼阁式建筑中极具特色。楼身方形,三层四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3.2米。二三两层下部设平座两围,平座外沿设置短促的屋檐沟滴,致楼身外观呈现出六檐出厦,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每当阳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余里外也能遥见其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飘来几朵云彩,环绕楼顶,真有高耸入云、凌空欲飞之感。楼阁奇丽似与云彩一起飘动,所以被人称作飞云楼。
楼身下设矮台基,底层平面为正方形,每面五开间,两侧面依柱砌墙,南北向穿通。二层每面出抱厦三间,山花向外,形如十字歇山顶的一半靠在楼上。三层四面各凸出垂莲柱式抱厦一间,开间较大,也是十字歇山顶,山花向外。各层之间以丁字脊缀连,形成12个三角形屋顶,无论从哪个方向看,看哪一层,都能看出歇山顶建筑的壮观挺拔。
三层上部覆盖重檐琉璃瓦顶,十字歇山顶四向出际,沟滴脊兽皆为黄绿色琉璃制品,四只鸱吻矗立脊端,正脊十字交叉,脊剎宝瓶立于当心,山花透空,翼角翘起,造型壮丽精致。
各层檐下额枋斗拱、翘檐翼角,是飞云楼结构中最复杂精巧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全楼各层檐下,斗拱多达345组,且每层斗栱踩数与昂翘形式都不相同,各组立柱、额枋、梁架合理对应,疏密有致,多而不繁,形态变化多端,若云朵,似花蕾,给楼体增加动感的同时,又增添了美感。
出昂、耍头也精雕细刻,角科由昂有象鼻子和龙头,昂嘴有琴面式和如意头两种,耍头有蚂蚱头、龙头、浮云、卷云,应有尽有,极富装饰情趣。
翘角飞檐是古建筑外观最为醒目的特点,飞云楼的翘角多达32个,但无繁复杂乱之感,把一座高大的楼阁式建筑装饰得绚丽多姿,整饬劲健。每个飞檐都在斗拱的簇拥中,翘得极富韵致。
每个翘角顶端都站着一位顶盔戴甲的武士,或凌空欲飞,或放眼远眺,个个神态生动,威武雄壮。清风徐来,悬挂在檐角的风铎叮铃作响,清脆悦耳,再看翼角武士,就有了一种古典之美。
飞云楼的斗拱形式多样,有三踩单翘、三踩单昂,也有五踩双翘、五踩单翘单昂,还有七踩补间出45度斜拱斜昂斗拱。这些斗拱和昂、檩、枋、梁、柱等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柱网式结构。这个结构就是飞云楼的骨架。从飞云楼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梁架结构既富有完整性,又灵活多变。
这就是它结构上的最大特点。飞云楼二层和三层方形屋檐的中间各出抱厦。二层的各面抱厦,以两根主柱分为三间;三层的抱厦为一间。抱厦的屋顶均为歇山式,山花向外。全楼的屋顶为十字歇山式。据统计,从一层到屋顶,飞云楼共有翼角32个,每个角下均挂铜铃,微风吹来,叮咚作响。
传与李世民屯兵有关
隋代末年,群雄并起,18岁的秦王李世民起兵晋阳,东征西讨,开创了大唐一统天下的大业。不料,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行本据蒲州反叛,吕崇芪也称雄于夏县。李世民遂率师讨伐,履冰渡河,直逼龙门关,途经汾阴县(即万荣县)时,曾在张瓮、解店、古城三地屯兵扎寨,构成掎角之势。平定叛乱之后,李世民便在上述三个屯兵处分别修建了一座东岳庙,以壮观瞻。后来,其他两处庙均被毁,唯有解店的东岳庙及其主要建筑飞云楼历经各个时代的修葺,至今仍然完好地屹立在古解店镇(今万荣县城)。
东岳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精华主要在于建筑,其中的杰作就是飞云楼。
风格不同的各大殿宇
飞云楼之后,其实才是东岳庙的主体建筑,虽在这座无双楼阁的衬托下,庙中殿宇光彩有些黯淡,但细细欣赏,仍有颇多精彩之处。
飞云楼之后为午门,跟佛寺不同,因黄飞虎生前臣子、死后封帝,东岳大帝的东岳庙用的是宫殿格局。午门似乎是此处独有,但其实承担的是过殿的功能。午门属元建明修建筑,南北直通,面阔七间,甚为宽广通透,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看着这18根一人不能合抱的顶梁柱,不禁感叹古人真舍得用料啊。
穿过午门是元代重建、明代重修的献殿,面阔七间、进深六椽。献殿是古代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
献殿之后是香亭。香亭元代重建,明正德年间重修,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顶,琉璃脊兽齐备。
香亭是香客焚香行礼、从事祭祀活动的地方,彩绘华丽,琉璃兽脊成行,四周勾栏上流云绻绻、飞龙腾跃,各望柱头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据载,14组石牌和16尊狮柱由四村八社捐建,石材不同、内容丰富、形态各异,值得探究,属明正德年间的石雕风格。四根盘龙石柱刻制有别,其中三根浮云缠绕,游龙盘旋,只有东南角那根是孤龙一条。
午门、献殿、香亭的层层铺垫终于引出正殿——东岳大帝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重檐歇山顶,元代重建,明、清重修。
东岳大帝殿的牌匾怎么是岱嶽殿?讲一下东岳大帝黄飞虎的故事:
《封神演义》中,黄飞虎家七代忠良,黄飞虎的父亲黄滚是商朝赫赫有名的镇边老帅,黄飞虎被封为镇国武成王,妹妹是纣王的妃子。那一日新年朝拜过后,妲己将黄飞虎之妻贾夫人骗上摘星楼,纣王见色调戏,贾夫人大骂昏君跳楼自尽,黄妃来和纣王、妲己理论,却被纣王推下摘星楼。黄飞虎连丧妻妹,起兵反出朝歌,投奔西岐,与姜子牙率兵伐纣。渑池之战五岳合斗七煞时,黄飞虎被商朝大将张奎所杀。
《封神演义·姜子牙归国封神》中,黄飞虎受封“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位列五岳之首,掌管人间生死和幽冥地府。泰山别称“岱”,又管着地狱冥府,便有了“岱嶽殿”的牌匾。
从献殿看香亭和正殿的琉璃顶,两处屋顶前后错落,琉璃用色一致,脊兽、脊刹、鸱吻又各不相同,精美异常。
阎罗殿后面是地狱,其上圆乎乎的屋顶叫卷棚顶。
看了一路的古建,最喜欢的是庙中微笑的菩萨和屋顶生动多彩的脊兽。东岳庙的琉璃脊兽跟别处寺庙的小动物不同,是骑着战马飞奔的武士,表情和姿态都那么生动,似乎听到了“得得”的马蹄声和武士们一声声的“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