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3-12-14 11:43:54

简说河东文化

运城,古称河东,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证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赓续、繁荣勃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运城自古称河东

地名设置,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走向,是当地文化特点的表象。一个地方的名称,往往源自于地理概念和建置沿革,有着地缘学的重大意义。

1.地理概念的河东在运城境内的安邑

“河东”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十五年》,文中说,公元前645年,秦国开始攻打晋国的河东。公元前370年至前334年间,孟子见魏国的梁惠王,梁惠王说,我爱护百姓,河内(今开封)有灾荒,就迁百姓到河东,把河东粮食运送河内;河东发生灾荒也这样做。这时的河东,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魏都安邑,梁惠王所言指山西西南部的安邑地区。

河东的地理概念很大,凡是黄河以东,整个山西省都在黄河之东,都可以称河东。唐代和宋代设置的河东道和河东路,就包括山西全省地域。虽然大的地域范畴讲,河东泛指山西省,但从地域学文化方面看,“河东”其实就是现今运城。

2.建置设置上的河东即运城

(1)公元前290年,秦国在安邑设河东郡,河东地名就属于运城市的专门称谓,元代以前,运城一直称“河东”。元末因盐运使司驻此,故称“运司城”,简称“运城”。

(2)自秦代至今,除明代在运城境内没有“河东”建置,其他朝代都有“河东”建置设置。建置设置,如同父母给孩子起名字,是一个地方的名称。故运城古称“河东”,就是建置设置的“河东”。

(3)秦代以来,“河东郡”“河东道”治所都在运城。具体是:秦、汉、魏、晋、北周、隋、唐、清、民国,七代为河东郡治,清和民国置河东道。足见运城自古就是“河东”。

(4)河东郡(道)辖运城全部县域和临汾部分县域的朝代,仅有秦、汉和民国三个时期。其间,临汾作为河东郡(道)的下辖县域,其身份只能属于河东郡(道)部分县,而不能代表河东。

因此,河东的称谓,在历史上为运城所有,而载入典籍。

3.考古发现古河东即今运城

河东郡治所,秦汉时期久远,文物部门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一直寻找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所遗址。1957年,文物部门对禹王城进行考古发掘,从禹王城遗址内发掘出许多魏国和秦汉时期的遗物。根据遗址内遗物和文献参证确认,禹王城的大城遗址是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安邑,中城是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所,小城建于东周,延续至北魏。1988年,国务院公布禹王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城遗址位于夏县西北7.5公里处,总面积13平方公里,面积广大,规模宏伟,分大、中、小三城,中小城在大城内。城垣西至司马村,北邻郭里村,西有庙后辛庄,南有禹王镇和禹王村。整个禹王镇几乎都包括在内。

遗址城墙残损不全,城内到处是灰土文化层,遗物有大量陶片,器形有罐、盆、甑、釜、钵、碗等。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瓦当有圆瓦当和半瓦当。地面发现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等方形文字砖,并发现陶窑和铸铜作坊遗址,作坊内出土有礼器陶范和大量的五铢钱陶范。

作为河东郡治所的中城遗址,位于大城西南部,呈方形,总面积6平方公里。城里的西、南分别是大城两部分。北墙基宽5.8米,残高1米—5米,夯层厚8厘米—10厘米,全长1522米。东城墙不清,仅发现与小城南段自西向东435米处相接的一段,长960米,残高约0.4米,墙基厚8米,夯层厚8厘米。足见河东郡设置安邑后,郡守不断建设郡治和河东郡城墙及其城市设施。

二、河东建置与沿革

秦代设河东郡,治所安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始置三十六郡。《史记·秦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集解:骃按: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河东郡名义上居内史,为王都直辖地域。宋代王应麟言:“三川(以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河东居诸郡之首者,盖所以陪辅关中,地势莫重焉。”秦代,河东开始列入行政区域,并且在诸郡中居第二位置。

秦设置河东郡治所,首选魏国的都城安邑。自魏国迁徙都城到大梁,秦国就占领了河东。《水经注·涑水注》:“秦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东郡。”公元前290年,魏割河东地400里给秦国。自魏文侯元年(公元前446),至魏昭王六年(公元前290),魏国在安邑建设154年,宫殿、朝廷各办事机构屋舍、坚固的城墙等,建设得十分完备。秦国就将河东郡治所设在安邑,利用了魏国建设完备的都城建筑。安邑作为河东郡治所,始终未变,直到东晋才迁徙蒲坂。秦代,河东郡治所安邑,所辖地域即今运城市全部地域和临汾部分县城。

汉代设河东郡,治所依然在安邑。所辖县二十四,运城市境内有安邑、左邑、闻喜、猗氏(临晋)、大阳(平陆)、河北(芮城)、蒲坂(永济)、汾阴(荣河)、皮氏(河津)、绛邑(绛县)、东垣(垣曲)、解县、长修(稷山)、骐(新绛)十四县;临汾市境内有临汾、平阳(临汾)、襄陵(襄汾县北)、彘zhi(汾西)、杨县(洪洞)、北屈(吉县)、蒲子(蒲县、隰县)、狐讘(永和)八县;晋城市域有濩泽(阳城)、端氏(沁水)二县。河东郡辖境为今运城市全境、临汾市部分县域及晋城市两县。

魏、晋设河东郡,治所先在安邑,后迁蒲坂。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单位,河东郡辖区缩小,辖安邑、闻喜、垣(垣曲)、汾阴(万荣)、猗氏(临晋)、解(解州)、蒲坂、大阳(平陆)、河北(芮城)九县,都是今运城市所辖县。治所先在安邑,东晋义熙十四年(418)迁蒲坂。

隋代设河东郡,治所蒲坂。隋代设置“州—郡—县”,河东郡辖河东(永济)、桑泉(临晋)、汾阴(万荣)、龙门(河津)、芮城、安邑、夏县、河北(平陆)、猗氏(临猗)、虞乡(永济虞乡镇)十县。都在今运城市域内。

唐代设河东道辖河东郡,治所河中(蒲州)。唐代全国设置为十道,河东道是其一。河东道治所河中(蒲州),辖河东、上党、西河、雁门、代郡、钜鹿、常山诸郡,及赵国、广平国地域。下辖河中、太原二府、十九州、一百一十县,相当于山西全境及河北、内蒙古一部分地域。河东郡治所蒲州,辖十一县,即河东县(永济)、猗氏县、安邑县、解县、虞乡县、桑泉县(临晋)、龙门县(河津)、宝鼎县(荣河)、永乐县(芮城)、稷山县、万泉县(万荣),都是今运城市境内。

宋、元代设河东县,治所永济。宋元时期设置“路—府—州—县”四级,州一级取消“河东”建置,县置河东县(永济)。

明代未见于地名设置。明代,全国设十三个布政使司,山西布政使司辖太原、平阳、大同、汾州、潞安五府、十六州、八十五县。“河东”不见于地名设置。

清代设河东道,治所先在蒲州,后迁运城。清代,改布政使司为省,下设道、府、州、县。河东道,治所蒲州,乾隆年间迁治运城,辖平阳、蒲州二府,解州、绛州、隰州、霍州四个直隶州。运城境内县域分别隶属蒲州、解州、绛州三州。

民国时期设河东道,治所运城。辛亥革命后,山西成立山西军政府,运城成立河东军政分府。民国三年(1914),全国实行“省—道—县”行政区划,河东道治所在运城,辖(相当于运城、临汾)三十五县。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政府取消“道”的建置。从此,“河东”在山西再没有作为行政区划使用。

三、简说河东文化

河东文化,就是在河东即今运城市境内,从古到今的全部文化的总和。其年代久远,范畴广泛,包括了河东境内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以及秦代至今的所有文化。

河东地处“早期中国”文化圈的核心地域,在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河东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河东历史上名人辈出,群星璀璨,恰似辉煌壮伟的文化殿堂。

史前时期的河东文化,主要为十大根祖文化。

1.史前遗址文化

243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就产生了用火和打制石器的文化。继之,吅游幕?有?骱疃任幕??蛑频氖?鞲???福?秸叨季哂小按笫?鞔?场蔽幕?V??囊胖肺幕?褂校涸??哪虾S?幕?⑾麓ㄎ幕?⒐懦嵌?匚幕?⑸坛俏幕??南氐奈饕跷幕?⑹Υ逦幕?⒍?路胛幕?⒃?逦幕??浅堑钠峦肺幕???氐闹芗易?幕?⑽魑獗谖幕??鹊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简说河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