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3-12-17 18:19:34

我村的关爷庙 散文 孟昭民


我的老家在中条山腹地的垣曲县绛道沟。解放初期,这里只有三十多户百十来口人。虽说老家山高沟深、林木茂密、人烟稀少,但每架山梁、每条沟壑甚至每块耕地都有自己的名讳。像我家的玉米地叫“庙底下”,距我家不到一里的姥姥家叫“庙后”,附近还有不少以庙为名的地块或村落。它们的名讳中带有“庙”字,就是因为当地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我幼年曾在这座庙的戏台子上看过家戏,也曾在台子上表演过快板。因此想写一篇文字,让年轻人和后来者知道老家曾有过一座规模宏伟的庙宇,但不知道在这穷乡僻壤、民生艰难的地方为什么要建如此豪华的庙宇。建庙通常是为了纪念某一位名人或神祇,但不知为着哪一路神祇,因为村里男女老幼都把那庙叫做庙上,故而多年来一直未能动笔。

随着年纪的衰老和精力的衰退,深感如不实现这一夙愿,就对不起故乡后人,更交待不了自己,因此打电话到河南焦作市询问我的发小——八十岁的狄学礼先生。他说对这座庙宇印象很深,就是不知道为何建庙、奉祀山里什么人物,让我向八十九岁的本村石文杰老先生请教。石文杰先生一生教书,退休后在运城养老。他身板硬朗,思维敏捷,话语清晰。我即向石老先生电话咨询,他说家乡的这座庙宇叫关爷(乡音念ya)庙。道光五年即公历一八二五年始建,历时四年建成。当时由侯家庄、东庄、西坡、前沟(王家庄)、牙岔沟、牙岔沟口六个自然庄的男女老幼出银、出粮、出力共同兴建。时任县令、进士大同云中人康元弼还捐了四两饷银。他说这些资料来自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拆毁的大殿的梁脊板和树立在庙前的那块已毁的石碑上。

“啊,原来我们庄的庙宇叫关爷(ya)庙。可以想见东汉末年的关羽关云长老爷的影响何等的远大与深邃!何等的深入人心!”

石文杰先生还详细地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庙宇的辉煌与香火的旺盛。他说关爷庙内有一座坐南朝北的大戏台,面阔五间,进深九尺。门脸上方是东西一丈五尺、宽二尺的雕花木刻,海棠、荷花、秋菊、石榴簇拥在一起,层次分明,各展芳姿。逢年过节,都要敬神演戏。解放后变成群众的自娱自乐场所,表演家戏。每年正月村里老一辈的文艺骨干石文杰、周慕殷、周祖殷、邢博学、郭士义、石乐然等人都有精彩演出。

戏台下是一块大约三分大小的观众席,对面是四尺高的阅台,有七级台阶可攀登阅台之上。阅台后建有大殿,殿内供奉着关爷和他的赤兔马,终年香火不断。村民们有疑难或不虞之事,就前来关爷像前跪拜,焚香祷告,祈求平安。戏台的西面是偏殿,殿内塑有财神赵公明元帅的神像。偏殿再往前不到一丈,就是一面土崖,崖高二丈余。崖前是一条季节河,每逢汛期山洪爆发,冲击着土崖。先人们为了保护庙宇,给土崖裱砌了一层石墙。现在石墙犹在,虽然关爷庙早已拆毁,但这堵石墙依旧在忠诚地守护着这块关爷庙遗址。




孟昭民,山西省垣曲县历山镇人。一九四六年生,中共党员,曾任县委副书记,市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山西省作协会员,山西省书协会员,运城市楹联协会名誉会长。散文集《黑与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村的关爷庙 散文 孟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