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3-12-19 15:42:28

亲近乡情 ——王小燕散文印象 垣曲 席腾华


前段时间,我去县城,办完事已经是下午了,当我准备回家,走到黄河市场那块坐公交车时,碰上了王小燕老师,她让我去了她在黄河市场斜对面的粮油店。

在她的店里,我接过了她的赠书后,外边有人喊我,去英言的最后一班公交车来了。当我走出她的店门,看好在那儿等车的三个同乡招手,公交车停下来了。

我坐上车后,就打开了书本,轻声读,反复吟,仿佛泉水叮咚,花开有声,莺歌燕舞,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幅欣欣向荣的感人景象,特别令我注目的是本书开篇《那一方故土》的篇首语:“我
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唱起这首歌,想起营沟老王家,两行清泪从我腮边滑下。因这座村庄历经百年沧桑,如今已真正成了一座故
土,成了一方记忆。先祖开垦的近百亩良田,几辈人刨食繁衍生息的地方,如今已退耕还林,又还给大自然,成为后人寻根问祖的档案史料馆。

实话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由于时间关系,读散文能感动我心灵的不多,尤其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读书大多数都是游览一下目录,不是太感人的书,我随手合上书本,放在了一边。可是,
王小燕的这本《春声燕语》虽说我不是一口气将她读完,可是,她的每一篇都能触动我思虑的开关,实属不易。

《春声燕语》的开篇《那一方故土》有九篇短文组成。《匠心选址》《安身立命》《巧添家当》《柿林满山》《清泉洗衣》《村名由来》《花果成景》《土医治病》《大年初一运石碾》,看
似独立成篇,但内在思想紧紧相连,一篇一个故事,都发生在一方故土上,形散而神不散,演绎出祖辈人的百年创业史,弘扬老一辈的艰苦创业精神。文中的一些细节特别感人:例如:开荒
造田,用木头凿出小碗,兄弟五个栽柿树,姑嫂清泉洗衣,土医治病······哪一篇都是教育人的经典故事。祖辈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道理都隐含在故事中,还特别的引人入胜。她的每一
篇散文无论是写景、写人都是同步进行,笔法老道娴熟,情感真挚浓郁。由此看出,王家人的好思想、好家风,展现在王小燕老师的笔下,走进了读者的心中。

《春声燕语》一书语言生动传神。我认为一本书没有好的语言,是吸引不住人的。王小燕的的散文,多用短句,言简意赅,读起来很顺畅,不会磕磕绊绊。多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实虚结
合,想象丰富,可以说读她的文字能在脑子里形成画面,如:《柿林满山》里有这样一段场面描写:“大伙下地劳作,放牛放羊回来,热一锅柿子,你一个他一个,吸溜溜吃着,其场面是多么
的壮观,那是一幅活生生的大家族和谐幸福的群宴图。”在《清泉洗衣》里:“泉水夏天凉爽,冬天温热,只要天气好,山里的女人结伙来这里洗衣裳,泉水叮咚,溪水哗啦,棒槌起落,笑语
盈盈······”短短几语,能把场景写活,没有一定功底的作家,是达不到这样效果的。

王小燕的《春声燕语》感动了我很久,也幸福了我很久。读她的散文,象是我们俩面对面的交谈。她那朴实的乡韵,那农家小院,那绿油油的庄稼,是我耳熟能详的风俗画;从大山里走出来
的山村教师,渴望春天、夏天的故事,秋天的果实,冬天的思索,儿时的记忆尽显《春声燕语》。所以,每一篇都能拨动我心河的涟漪。

《春声燕语》从头至尾保持着亲近乡情的感触,这种感情,决不是来源于作者的浪漫幻想。我想她的感情是实实在在的,因为,她从心坎里热爱生活。热爱大山,亲近乡情。她任教期间,每
当她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心是那么的踏实,好想在母亲的怀抱里。

《春声燕语》是她亲近乡情,大自然给她的创作机会,也赋予她文字构思的力量。

《春声燕语》是王小燕老师用辛勤的汗水,丰富的经验,记忆的灵犀与美感的笔锋写出来的,令人感动。

《春声燕语》这本散文的价值无限,它也许不能还原历史,但历史也会把它刻进念旧的记忆里,当记忆有一天默然惊醒,它就是一本精美的好书。王小燕老师在她经历的几十年生活中,凭记
忆书写出如此美篇,真的可以和名家名作相比美了。

《春声燕语》全书离不开乡情、亲情和与黄土地的感情。《那炕窰 那油灯》《故乡田园好风光》《出山的路》《母亲教我纺棉花》《亲亲的婆婆》《红叶深处有人家》《山水相恋小山峡》这
就是王小燕的胸怀,胸怀就是感情,是最深的感情。

如今的王小燕退休不褪色,短短几年就创作出厚厚的一本书。在文字创作方面,我永远都是一个起步者,王小燕永远是我的老师。她这本《春声燕语》深邃、博大、含蓄和壮美将永远给我的
生命和创作以不尽的力源。

世界上最有良心的,只有亲情、乡情和与黄土地的感情。王小燕老师虽已退休,已进入老年,可她依然笔耕不辍,因为她与文字创作有着特深的感情,这本书的出版,是她与情字有着浓郁的
气息,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情字的回报,是一个情字的馈赠。

亲近乡情,这也是我正在走的和一直要走下去的创作之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亲近乡情 ——王小燕散文印象 垣曲 席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