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欢喜 散文 杜刚辰
癸卯年双十二那天,有幸参加运城市第四届作家协会代表大会,忝列代表,深感荣幸。会场离我家很近,我在寒风中骑车前往,楼门口,李云峰、王振川、卢运锋等领导在门口接待,亲切握手,心中暖意融融,无限欢喜。在会上碰到多少新老朋友,作家以文会友,以书识友,多少文友其实素未谋面,但能从文字中感受一个人的思想,文笔,性格,阅历,以及所要表达的那点小小心思,大大观点,等等,真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这就是文字文学的魅力所在。听老一辈领导王西兰老师讲话,言之切切,情之殷殷,对运城作家充满希望,充满期待。
随后,河东明心斋登载了杨星让老师的一篇文章《作协二十年》,说到作协会徽设计的过程,插图竟然用的是我杜刚辰的一张桌牌,看到让人惊喜。我想不通他们从哪里得到的这张清晰的桌签。我记得当时我是照了一张像的,第一张画面是没有桌签的,第二张为了哆嗦一下,有意识地照上了我的桌签,我翻看照片,即使抠图下来,也没有这样清晰的画面呀,我感到王主席的偏爱呀。这张照片一挂,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杜刚辰呀!他的自媒体传播很远,有国内的,也有海外的。但杜刚辰是谁,他们肯定不知道。反正是一个作协代表大会的代表。想到这里,我更加欣然,思想都御风飞翔起来了!
中午饭点,大家都吃自助餐,我有幸和王西兰、杨星让两位老师坐在一起,那种四个人围坐的小桌桌,亲切随和。杨老师向王老师介绍了我这个籍籍无名之辈,西兰老师称我杜老师,我说羞煞我也,叫我名字嘛!其实我们是见过几面的,一次是我跟随老乡宁志荣来到他下榻的酒店,一面之交,可能印象不深。其他几次,是我在啥文学培训会上,他坐在台上,我在台下,我认识他,他并不认识我。因此,我印象深刻,他肯定是印象模糊。我记得看过他的一篇文章(名字忘啦),他的晕车很是出名,说道曾经祭奠亡故的母亲,晕得死去活来。我真怀疑世上竟还有这样怕车晕车的人!吃饭时,我问王老师,老了还晕车吗?这似乎又问到他的痛处,他又给我们讲起他对坐车的害怕,不要说坐在车里,就是上班时一听说要安排外出,他就有了反应,有时天旋地转,有时大病一场。我们听得莫名其妙。世界真奇妙,晕车让人笑。因此他是从不开车的。
饭毕,大家依依惜别,青年文友围坐在老一辈作协领导面前,聆听教诲。王西兰老师对着我,也是对大家说的。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多少人在自媒体上刷存在感,却不能在省市文学刊物上登一篇三五千字的好文。想一想,作协会员如果人人都能在省市级完成一篇,那这个文学园地将是怎样的情景呀!这是期待,也是对我们文学新人的希望。说完,他就要回永济了,让我们到他的永济,吃牛肉饺子。他又要经历坐车的煎熬了。
说道开车,我似乎看到一个规律,这文学上卓有成效的人,都不会开车。这个课题有待方家研究,但似乎是有一点神仙规律的。王西兰、杨星让老人不会开车,有情可原,他们年龄大了。王振川不会开车,秦建华不会开车,宁志荣也不开车。说到老宁他其实是有驾照的,但是就是不敢上路。我记得那次来运,在宽敞的盐湖大道,他激情四射,要一展身手。我听说他已考照,也就放心地让他开起来,谁知车动如兔,他却问我刹车在哪里?吓得我赶紧叫他停车,还是我给他当司机吧!也许,他们天生的就是码字玩笔杆子的把式,就是坐车的领导。谁见过中央首长开车打手机呢,人家都有秘书哩!
杨星让老师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我记得三十年前的一篇习作是在他手里发表的,那时他是运城报社枣花副刊的一名编辑,不过那时我并不认识他,连他是万荣人都不知道。后来我们在文化研究会相遇、相识,从他对文学的热爱,及对文学新人的提掖扶持,我感到他对文学青年的一片赤诚情怀。后来从一篇文章中看到,他以一个报社编辑记者的身份,曾经深入到永济职中文学班的种种艰辛,对文学青年的期望厚爱,积极讲座,激励点燃了当年多少文学爱好者的的梦想,有的后来成为全国知名作家。这种绿叶伯乐精神,在文学朋友圈被啧啧称赞。
王西兰老师是文化界老一辈文学人的典型代表,也是河东文学的领袖人物。我记得最早知道他的名字是从地摊早市上捡漏的一本《大唐蒲东》,他以诗的语言描慕蒲东的历史文化,让外界对永济、对五老峰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他是永济人,肯定不止一次上过五老峰,每登一次可能都有感悟。他在书中说道,上一次峰顶,才知道天穹多高,才知道天地多大,才知道人的心胸应该多宽,才知道平日那些蝇营狗苟是多么可笑。毕星星在书尾评价王西兰,他蕴藉儒雅,风流才俊,又兼能严谨自律,宽厚度人。我也是深以为然的。
昨日去万荣荣河一带,协同博物馆二同志拍摄当年八路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日沿线走过的村庄,来到通化东孝原村,新拓宽的柏油路一马平川,孝原庙景在原野兀自矗立,想起这个村里有我一个老乡文友,前天刚当选了市里一个作协主席,真是满心欢喜。这是他的荣誉,也是全村的荣耀,更是万荣的荣光。他的当选名至实归,他是那样的朴实,那样的亲和,那样的成绩突出啊。
说道朴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作协会上,他一如既往地穿着宽大的上衣,特别的是他那天脖子上围上了围巾,这个围巾是对折后套在脖子上的那种,让我想起了新文化运动中的热血青年。重要的是他还斜跨着一个包包,包包的样子是横宽的那种,像极了集市上农民卖农产品收钱的那种包包,拉锁开着,很是有趣,我和邻座的陈永安都笑了。陈永安也是我们万荣人,我们那里的农民都是这样。
我又想起,当年乡友宁志荣在出版社高就,在会场,多少领导都端着一只口杯有模有样鱼贯而入,我的老乡因就住在办公室里,随手就端着他吃饭的家伙一只搪瓷碗也来到会场。那时,他是一个刚从乡下走来的未来编辑作家,淳朴得像一块家乡的泥疙瘩。后来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让多少人目瞪口呆,甩了他们多少条街。
会场休息之际,见到杨星让、张建群老师,他们竟然向我要书,让我惊喜。我想起,那次宁志荣写的书评是张老师安排发表的,因此她是知道的。她的以故乡为书写内容的《青台》出版,我是认真拜读过的,感觉一个有为有情怀的作家,能够把自己的家乡写出味道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也给我即将结集成册的《李庄纪事》许多有益的启迪。杨老师向我要书,我是健忘的,我感到有关公门前耍大刀、鲁班门前抡大斧的嫌疑,想着是要被贻笑大方的。因此给他们送书我是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但愿我的文字,能够走进他们的世界。
大会最后产生了新一届作协主席及一班人,老乡王振川当选。他的表态发言朴实无华,但已摩拳擦掌,激情满怀,我们热烈鼓掌,激励扬鞭!想起正和秦建华老师合写的《河东文化的精神特质》一文,引用战国末期先秦诸子《尚书·舜典》有云:“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会后,在微信群里看到运城楹联主席杨振生先生贺王振川接任运城市作协主席的贺联:
振临川之笔;续时代华章。又看到万荣文化达人薛勇勤友的贺联:循序群芳次第开,醉人雪海贺高才;传薪又满杯中酒,一曲南风又唱来。我的心中又一阵欢喜。
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着都喜欢的文学事业,感悟着时代的脉动,洞察书写着时代、个人的喜怒哀乐,真是欢喜。
(2023年12月14日完稿)
杜刚辰 网名水木人生,山西省作协会员,运城市作协理事,盐湖文化研究会理事。喜欢以文字构建精神生活的大厦,浇灌生命之树常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