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4-1-10 10:00:45

美丽厨娘 随笔 王秀梅

前几天请朋友来家中小聚,二人在厨房里边忙活边聊天。我笑说自己如今已是“家庭煮妇”一枚。朋友是极懂生活情趣的,浅浅一笑,说:“咱们不是家庭煮妇,是美丽厨娘。”后来,细细品味,这“美丽厨娘”果真是好,想着这句话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心情竟然不同:充满爱心的女主人将一份浓浓的爱意,倾注在红红绿绿的菜蔬和油盐酱醋的七滋八味里,为至亲至爱的家人们烹调出独有的家庭味道。越来越相信,这家庭的味道百分之七十以上在于厨房的味道,特别是住了单元楼,下班的人一进房门,马上就能从厨房飘出的菜肴饭食的香味中猜出今天是蒸米还是蒸馍;或者杯盘早已洗净,从外面转了一大圈回来,房间的空气中依然是中午韭菜饺子的鲜香味儿。“美丽厨娘”在厨房里操持的是天下最爱心满满的工作,这当然是一份“美丽”的事业。

有一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这世上还有比“天”更大的东西吗?没有!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地位是怎样重要。但是,爱上厨房真的需要一个过程。成家之前,因不谙烹调之道,很自然地将厨房视为畏途。和爱人尚在谈婚论嫁时,我曾经心事重重地问他:“你对你妻子的烹调手艺要求很高吗?”爱人是极豪爽之人,他大大咧咧地一挥手:“不高不高,不求色香味俱佳,只要做熟就行;也不要十成熟,八成熟即可!”当时的我如释重负,暗地里夸自己好眼力,替我这个笨媳妇找了个好说话的主儿。

读书时在学校吃食堂,一吃就是七年。20世纪90年代初的山大食堂,远没有后来的这般好,寡油少盐吃得我面有菜色,也吃得我对食堂一肚子的“苦大仇深”。毕业时要远离逍遥自在的校园生活,当时心中颇有些恋恋不舍,但想着从此可以告别大食堂、给自己开小灶,这样的诱惑自然抵销了这一切。我怀着极大的热情走进厨房,走进了烦琐细碎却充满着种种世俗快乐的家庭生活。

要走进厨房,第一步先得迈进菜市场,采购各种蔬菜及佐料。在学校待的时间长了,总觉得出了校门后一直懵懵懂懂,和市场上精明的商家打交道,常常被人算计,不免有几分气恼。后来,随着出入市场的次数增多,讨价还价的经验日益丰富,技术也逐步提高,想起了当学生时去导师家师母对我说的一句话:“和人讨价还价,我觉得是一种乐趣。”看着满脸自豪的师母,当时以清高自诩的我很鄙夷这种快乐的琐细与不足挂齿。不过,走出校门后,我慢慢理解了师母的话,也找到了这种乐趣——和写稿子的乐趣不一样,稿子是“憋”出来的,整个过程苦多乐少,稿子写出来了,才如释重负,就像撂下了一副压在肩头许久的担子;而在嘻嘻哈哈中砍价,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出了市场进厨房,将母亲做的拿手菜及操作过程仔细回忆一番,然后如法炮制,做出来的味道却总觉得不如母亲。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打电话,听母亲“耳”授私房菜的真谛,听筒里母亲的声音是极低沉温柔的那种。在母亲娓娓的叙述中,我仿佛看到母亲在厨房里从容不迫地忙碌着,空气中弥散着好闻的味道。“耳”授真谛不够,趁母亲和父亲来山西小住时,我赶紧虚心请教,学来一些“真经”。山西面食种类很多,耳濡目染久了,自己也能依葫芦画瓢地做上几样,等到山东老家时自然而然就担起了传播饮食文化的重任,小露几手给父母换换口味,母亲高兴得满脸笑成了一朵花:“我们家的笨丫头变成巧媳妇了。”

如果不甘心沦为“家庭煮妇”,晋级为“美丽厨娘”,想方设法提高烹调技艺才是正途。周围的熟人中不乏美食家,时不时地向他们讨得一招两招的,这样,几年下来,我们家的食谱日渐丰富。不过,说来有些惭愧,刚混迹厨房那几年,厨艺水平长进实在有限。记得某年春节放假,丈夫的同事来我家聚餐,我边上菜便给大家介绍:“这个凤爪是饭店做的,我装进盘子的;这个牛肉是别人煮的,我切的;这几个青菜是农民种的,先生洗的,我炒的,请大家品尝!”一桌人笑得筷子都举不起来,连说“彼此彼此”。如今,在厨房的“江湖”历练了二十多年,虽说会做的硬菜依然不多,但一般的煎煮烹炒已能够应对自如。

奋斗者是幸福的,劳动者是快乐的。每天忙忙碌碌进出厨房,我累在其中,也乐在其中。当一家人围桌而坐举箸就餐时,你会明白:没有厨房的琐碎,没有一日三餐的忙忙碌碌,没有锅碗瓢盆的叮当作响,居家的乐趣会大大降低,家庭的味道会大大减少。

台湾一女作家说过一段话,原话记不得了,大意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世人难以遇上,但平民百姓居家的一蔬一饭、一嗔一笑间也常有令人低回的深情。此话可作为“美丽厨娘”的心灵告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丽厨娘 随笔 王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