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土炕记忆 散文 张军
前些时日,母亲过生日,我们两口子驱车赶回老家,进到主房里屋时,发现父母睡觉的地方双人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足有五六平方大小的节能炕。母亲告诉我们,这是二弟为了他们老两口温暖过冬而请人给盘的。看着眼前这个似曾熟悉的节能炕,我不由地想起了过去老家的土炕,心里觉得暖洋洋的。
小时候,物质匮乏,生活拮据。生活在晋南地区农村的人们,为了抵御冬季的严寒,每家每户在修盖房屋的时候,都会用砖和土坯盘一个大大的土炕,土炕的下面还留有一条长长的烟道,与
土炕相连的还有一个烧柴火用的灶台,这在当时的乡村,几乎是每家每户的标配。那个时候,烧火做饭人们大多用不起燃煤,经常是就地取材到地里拉些玉米秆、棉花柴或在路边用耙子拾掇
些树叶树枝用作燃料。记忆中土炕的用途不仅仅是用于睡觉,还是我们全家人一天起居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见证了我的成长。
记得我是在老家的土炕上降生的,孩童时期的我,经常嚷嚷着让父亲轮流背着我和弟弟们在土炕上转圈圈,转累了后的父亲示范着让我们弟兄几个翻跟斗、玩劈叉、玩摔跤,玩的不亦乐乎,
经常惹得母亲在一旁提心吊胆,嘴里不停地喊着:“别玩了,别玩了,别把腰闪了,脖子扭了。”那时的我,因为太小不懂事,外出和小伙伴们玩起来的时候,时常因热得不行满头大汗而脱掉
外套,玩累了也不及时穿上衣服,玩渴了的话就胡乱喝口凉水,这般折腾下来我经常会头疼感冒和肚子疼,这时母亲就会劝慰我:“不舒服了,爬在热炕上暖暖。”热炕头好似一位顶好的医生,
吃冷硬的东西,致使胃不舒服,趴在热炕头,一会儿就好起来;在冰冷的地里冻麻了手脚,放在热热的炕上,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恢复了;拉了痢疾,肚子疼得厉害,趴在热炕头,慢慢就舒服
了;感冒头疼,捂住被子在热炕上大睡一觉,很快就会好起来。
到了上学的年龄,土炕又成了我们学习的地方。那时的乡村家庭,没有专供孩子们写作业的书桌,更别提书房。于是,炕头的窗台便成了我写作业的场所。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我便跪在炕
上,点起一盏煤油灯,趴在不到15公分宽的狭窄的窗台上写着作业。全神贯注的我经常在做作业的时候,额头前的几根长发动不动就被黄豆大的煤油灯烧焦了一小撮。甚至在那个时候,我还
喜欢上了那个味道,每当写作业走神的时候,便会捏起几根头发梢在煤油灯上烧着玩。
在土炕上最美好的时光,还要数隆冬时节在土炕上看小人书。年少的我特别喜欢看小人书,父母总会时不时给我一两块钱让我去买。那个年代,一本小人书大约两三毛钱,稍微贵点的也就四
五毛钱。那时候,总会有一些流动的摊贩骑着自行车穿行停留在各个乡村小学附近,兜售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小人书。热衷于看革命战斗题材的我,最喜欢买些诸如《敌后武工队》《小兵张
嘎》《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小人书。晚上盘腿坐在滚烫的土炕上,手里捧着一本小人书聚精会神地看着,弟弟有时也会争抢着要看,这时在一旁的父亲便会对着我
们喊叫道:“别抢啦,别抢啦,明天爸多给你们买几本”。就这样,不知不觉中父母为我们买的小人书塞满了两个小木箱。
后来,我外出到县城上学,离家远了。周一至周五我在学校宿舍居住,只有星期六、日我才能回到老家,土炕又成了我回到家中放松身心和取暖御寒的温馨港湾。寒冬时节,土炕如同我的小
伙伴一样,早晚相守,暖意融融。冬日早晨天蒙蒙亮,母亲早早就起身烧火做饭,麻利的她有节奏地拉着风箱,往灶膛里添些麦秸、棉花柴,不一会儿炕头便热乎起来,闻着热气烫烫的饭菜
香味,我们弟兄几个才懒洋洋地离开被窝,每每想起一家子人盘腿坐在炕上热热闹闹吃饭的情景,我的心都会无比向往和眷恋。特别是到了晚上,全家人齐刷刷地坐在热烘烘的土炕上,母亲
盘腿坐在炕上,纳鞋底、做针线、补衣裳,父亲吧嗒吧嗒抽着烟和我们唠嗑聊家常,聊聊地里的农活,聊聊孩子们的学习,计划计划来年的光景,天南地北地闲扯着,母亲不时地从灶洞里取
出来烤的热腾腾的红薯犒劳我们,我们争抢着要吃个头最大的和熟透的,欢笑声、嬉闹声此起彼伏,响彻在这个温暖的土炕上……
最令我纠结的便是外出到太原上大学,尔后又参加工作,回家的次数更少了。九十年代末,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条件极大改善,靠着勤劳致富的父亲把家里的老旧
房屋拆除,盖起了宽敞明亮装修一新的新房,做饭不再使用过去的土灶台了,换成了现代化的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卧室里也摆放了厚重结实的双人木床,自然土炕也就消失不见了。
现如今,回到老家再次看见二弟给老人盘的节能炕,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膛。年逾古稀的父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弟兄三个拉扯大,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经年累月的辛勤劳作染白了他们的双
鬓,沧桑了他们的容颜。好在他们的身子骨还算硬朗,好在还有我们这几个孝顺的娃娃们,他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还能睡上热乎乎的炕。
这朴素平淡的炕啊,给了我们多少温暖的记忆和家的味道,无论时空怎么变化,它带给父母亲的那份特别的温暖安全与踏实舒服永远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
张军,男,汉族,197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夏县总工会党组成员。本人多年来爱好写作,曾经在河津日报社担任记者,期间采编并发表各类新闻稿、散文等各类作品800余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