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啊坏呀 发表于 2017-5-15 17:47:27

从一部奥斯卡影片说到甲骨文


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礼,闹了个大乌龙,最佳影片奖错颁给了《LA LA LAND》,接着又改正,改颁给《MOONLIGHT》,后来据调查,说是负责递信封的哥们儿当时忙着发推特,一时手滑,拿错信封了。

之前虽然也听说过《《MOONLIGHT》这片子,不过,一直没看,这下拿了BEST PICTURE,总得关注一下,于是找来看了。黑人、同性恋、单亲、吸毒、校园暴力、贩毒、触摸缺乏症……,敏感话题很多,片子不是大制作,却不乏深刻。

好吧,咱不做影评,只说文字。

话说,片子里出现了一个词:“faggot”,主角男孩Chiron遭同学歧视,被称作“faggot”,好心收留他的街区大佬在给他解释这个极富侮辱性的词汇时,也有点难开口,不过,从他的解释A faggot is a word used to make gay people feel bad 来看,这个词的确并不等同于同性恋的意思,而是对同性恋的侮辱性称谓。
  
(影片截图)

其实,faggot一词本义是捆成一捆捆的柴草,而这样一个本无侮辱色彩的词演变成重量级F-word据说是和中世纪教会对异教徒的审判有关,异教徒会被烧死,而作为陪死的还有一些在当时人们看来是伤风败俗的异类人群,这里就包括了同性恋,这些人被绑在柴草上烧死,或者干脆就把这些人当作柴禾来烧,故而衍生出一个词flaming faggot(燃烧的柴火),来代指这些被处以火刑的人。

说起火刑,在甲骨文中有一个字,与这残忍的flamingfaggot很像,这就是“赤”,
  

  
  
很明显,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熊熊大火,本义是烈火把人烤成赤红色。

与这个字非常相似的,还有一个字——“烄”。也是把作为牺牲的人(通常是女性)烧死,祭祀神灵,主要用于求雨。


(摘自《甲骨文与殷商人祭》 )      

殷商时期,把牲畜甚至人作为祭祀用的牺牲是很常见的,用牲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有伐(砍头)、沉(投进河里淹死)、卯(对剖)、埋、烄或尞(燎,用火烧死)等等。

像上面那样把牺牲架在火上烧死,就叫尞(燎),比如,在甲骨卜辞中有这样的记载:“辛卯贞,其求禾于河,尞二牛、沉牛”,就是说烧了两头牛,还沉了牛来祭祀河神,来求丰收。

甲骨文里的“尞”长啥样呢?我们来看这块甲骨拓片:




                  (摘自《甲骨文名品》 )      

还有这个:
  

                                (图片来自《甲骨文与殷商人祭》)

可以看出这个“尞”,就是一堆木柴扎的架子,周围的点表示火焰。其他的一些写法大同小异,都是一堆木柴,再加上表示火苗的点或者“火”。
  

  “尞”字后来又加了“火”旁,出现了新字“燎”,而“尞”这个本字就很少单独使用了,通常只在造字时作为声旁。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个字,

关于“帝”字的起源,历来有很多种说法,比如郭沫若的“蒂”的本字说、祭台说、木制武器说……不过,我更倾向于认为“帝”的造字本义和柴祭有关。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字的初义,还是把它的各种形态都搜集起来看吧。
  

  我们可以看到,在甲骨文中,“帝”的下面也有一堆“木柴”,有时,这堆木柴的中间会有一横或者“冖”或者“口”,这表示捆扎木柴的绳索,上面两横或者一横,通常代表上天,那么,这个字的本义就是点燃一堆木柴,让柴火的烟气直达上天,这是古时的一种祭天活动,叫做“柴祭”,而通常主持这种祭天活动的人就是“帝”。

关于柴祭,在一些史料里也有记载,比如,《东观汉记·丁鸿传》:“瞻望太山,嘉泽降澍;柴祭之日,白气上升,与燎烟合,黄鹄羣翔。”

恰好,又提到“燎烟”,可见“燎”与“帝”,不仅外形上相似,意义上也有关联。

科幻片《降临》中讲外星生物有一种文字系统,被称作非线性拼写语言,或者,被叫做“语标”,也就是说这种文字不是以词汇+句法+语法构成句子的,每一个“语标”就是一个表达了一句话甚至一段话的语言集合。(影片中,每一个带毛边的圆圈就是一个语标,可能是一个词汇也可能是一段话,不过影片后来对其所做的语言学上的技术分析似乎又回到一个符号对应一个单词的老路上去了,不过,人家这部片子本来也不是讲解语言的科教片,外星文字只是一个噱头,导演的意图是想表达当你具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后,明明知道事情的后果,你还要去努力吗?好了,咱们打住,不然,又快成影评了。)
  

(影片截图)假如宇宙间真有这种类型的语言,那么,甲骨文也可以算作是这种文字,当我们看到这个标记时,或许,应该想到“通过烧木柴(燎),产生燎烟,沟通上苍,祭祀天神,这是帝王的职责。”

看《西厢记》,当中有这样一句“风袅篆烟不卷帘”,这“篆烟”就是指焚香时,烟盘旋上升,形如篆字。不禁又想起这袅袅燎烟。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一个科幻片,还看了几本甲骨文的书和《西厢记》,貌似没啥关系,这堆东西,在我脑海里,如烟一样,氤氲缭绕,挥之不去,现在总算理出头绪了。
  每次看甲骨文,总会佩服造字者的智慧,有了文字,才有文章书籍,让我们在几千年后仍能和读到先人的思想,不仅文章如此,即便是一个字,也能让我们了解远古先民的生活。谨以拙作“欲以文字传子孙”结束本期话题。


篆刻专业论坛作品发布
点我注册
点我联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一部奥斯卡影片说到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