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啊坏呀 发表于 2017-10-3 18:09:52

刻印,线条之外的“起地”也很重要


  篆刻第一网

印面中印文以外的地方,如是阴文,则钤印出来的时候是红色的,如是阳文,则是白色。这白色的地方,均是刻好印文后再行掘刻出来的,尤其以阳文为最显著,挖掉许多不需要石材,我们把这些挖掉的地方,叫做“底地”,俗称“地子”,刻地子的这件事叫做“起地”。
    古今印人,刻印后必须起地,起地的方法,与个人所常用的方法有绝大的关系。陈曼生刻的几方印,地子是用切刀的方法刻成。而吴让之刻的印,地子则是用冲刀法刻成,这止与他们刻印的习惯,有着相同的关系,因为浙派用切刀而皖派用冲刀之故。但也有将地子起的 光洁的,市面刻的象牙印章,大都如此。于是,把地子归纳成三种形式,分述如下:

    一、平地:
    底地光洁平坦,都用于牙、角一类的印材。刻这种底地,要使用深刻刀(或者叫做起地刀),刀口是平的,但刀刃是斜的,有宽窄不同的刀式,以便于刻制较粗或较细的底地。因为刀刃是斜的,因此可以深入印文的基部,将不需要的地方剔去。现在刻象牙或牛角印时,有的改用电刻,底地起的也是很光洁整齐,这种地子叫“玻璃”,犹言其平洁。但刻石章的,大都不采取这种办法。

    二、芝麻地:
    芝麻地是用切刀的方法,从起点到止处,均用切刀,一刀一刀切成,因为一刀连一刀的切,而切时又常会遇到印文斑斑点点,在切刻完毕之后,看起来像一片芝麻点,所以叫做芝麻地。

    三、波浪地:
    这种刻法是用冲刀刻成,无论底地的宽窄,大都能现出一条一条冲刻的痕迹来,又因为要避开印文,所以东冲五刀,西冲八刀,一条一条的痕迹,便会左右摆动不定,好象波浪一样。
    刻地子,当然不是一定要像上述的三种方式去刻,但这三点是最常见的,如果混杂使用,当无不可。万不可因此而受限制,成了削足适履的毛病。但要地子起得重点钤拓时不至于出现斑点为止,故起地也应有相当的深度,否则便破坏了印面。但也有的人意将底地的斑剥痕迹保留一、二,使它与班剥或古朴的印文配合,以增加印章的集体美。由此观之,起地亦仅是一个原则,篆刻熟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刻印,线条之外的“起地”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