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0-6-16 11:53:59

宋代美妆博主的业务水平有多牛

宋代美妆博主的业务水平有多牛
电视剧《清平乐》自从开播以来,剧中的服化道就颇受关注,其中,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宫中女人的“珍珠妆”。所谓“珍珠妆”,就是在眉心、两鬓甚至酒窝处用珍珠做装饰,乍一看确实有些雷人,还有不明所以的看剧群众惊呼“嘴角的白点确定不是米饭粒吗”。其实,这正是对历史的“神还原”。

【风格】

所谓素颜心机裸妆

都是宋代姑娘玩剩下的

到了宋代,唐代浓艳的红妆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淡雅。这种妆容,在当时被称为“薄妆”或者“素妆”,特点就是“薄施朱色,面透微红”。宋代特有的很粉嫩的妆容,叫做“檀晕妆”。到底是天生就有的苹果肌、桃花面,还真的是化妆技艺的精湛,实在是难以辨别。

宋代还流行一种“三白妆”。所谓“三白”就是在额头、下巴和鼻梁这三处着重涂白,这种方法,使得额头看上去更为宽广明亮,下巴更为饱满,鼻梁也更加高挺,就跟现在“打高光”是一个道理。其实,“三白妆”在宋之前就有了,唐寅《王蜀宫妓图》就有两位画着“三白妆”的女性,这幅画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唐代时占主流的是红妆,到了宋代,这种清秀淡雅的“三白妆”才逐渐流行起来。

其实无论是“薄妆”“素妆”还是“三白妆”的流行,都和宋代整个社会审美密不可分。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宋代审美偏向内敛,反映在化妆风格上就是走素雅风。

【底妆】

粉底、粉扑,她们早已拥有

在既没有八重滤镜也没有美图秀秀的宋代,要想达到“薄施朱色,面透微红”效果,靠的必须是粉底。古代的妆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米粉,将米研碎之后分离出粉加工而成,由于是用在脸上的,因此对米质和水质的要求都很高。另外一种较为常见的妆粉是铅粉,实际上包括了铅、锡、铝、锌等多种元素。在宋代,桂林所产的铅粉是名牌产品,被称“桂粉”。由于铅粉含有非常多的重金属,长期使用会让皮肤发青、发黄。好在有聪明的宋代人发明了一种“玉女桃花粉”。据南宋人陈元靓编《事林广记》记载,这是一种用益母草、蚌粉、胭脂等原料调和配制而成的粉,具有“去风刺、滑肌肉、消瘢点、驻姿容”的功效。

宋代姑娘们不仅粉底各式各样,上妆技巧也不在话下。那时就出现了粉扑,周密《浩然斋雅谈》中诗云“还将粉中絮,拥泪不教垂”,这里的“粉中絮”就是现在的粉扑,也有文人墨客雅称它为香绵。福建南宋黄昇墓中还出土了粉扑实物,“扑背用二经绞罗编织成鳞状花瓣,扑身用丝绵制作”,相当精致。有趣的是,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块状的妆粉,有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在粉块的表面,还印有凹凸的梅花、兰花和荷花等花纹。现在各大彩妆品牌推出的浮雕粉饼之类的,宋代美女们早就拥有啦。

【眉毛】

能画出一百种款式

送一个大写的“服”

正所谓“眉目传情”,眉毛在宋人的妆容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女性的眉妆以粗阔、浓重为主要特征,宋代早期一度也流行这一风格。

很多人发现《清平乐》中曹皇后的服饰和头饰与《宋仁宗后坐像轴》简直如出一辙,却不曾注意到,画中的眉妆也很有特点:皇后和侍女的眉毛都比较粗,但是可以明显看出眉峰和眉尾部分有晕染的痕迹,越来越淡,呈现出一种雾状朦胧的美。这就是宋代的“倒晕眉”。

宋代的眉式还有很多,据说,当时有一位痴迷画眉的莹姐,每天可以画一种眉形。有人说她这是“眉癖”,西蜀有专门写画眉的《十眉图》,而她可以作《百眉图》了,假以时日,就可以修一部眉史了。如此技术,让多少画眉手残星人心生羡慕,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款式已经失传。

【花钿】

斜红、梅钿正流行

还有另类“鱼媚子”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清平乐》中的珍珠妆会觉得有些奇怪,特别是徽柔公主嘴角旁的两颗珍珠,给人一种米粒粘在脸上的错觉。其实,这里的珍珠属于花钿的一种。

古代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者笑靥。最早的面靥是装饰于面颊两侧酒窝处的红色圆点,商周时期便有了。古代女性脸部还有一种纹饰叫斜红,通常位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大多呈月牙状,远远望去,好像是脸上平添了两道红色伤痕,所以取名“斜红”。

宋代女性用来贴面的花钿种类十分丰富,“梅钿”是当时盛行的妆饰,眉心点缀一片寒梅,取其冰清玉洁之意。欧阳修《诉衷情·眉意》云:“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此外,有雅致华丽的翠钿,有清新动人的鲜花钿。为了使面容更加姣美,宋代的姑娘们还别出心裁地发明了一些“另类”花钿。比如鱼鳃在宋代就挺流行的,甚至有个好听的名字“鱼媚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代美妆博主的业务水平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