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 发表于 2020-8-18 11:08:21

头道小生苏俊祥


□姚俊虎
在群星荟萃的河东蒲剧舞台上,有一位被人们誉为声情并茂、唱做俱佳的“头道小生”,他就是广大观众十分熟悉和欢迎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高级讲师、优秀教师苏俊祥先生。

视母亲为“第二生命”

苏俊祥,1938年生于万荣县通化镇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早年参加人民解放军,经历解放运城和临汾战役后,在解放太原战役中为国捐躯。苏俊祥与母亲相依为命,苦度光阴。

母亲靠做针线活维持生计,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送儿子上学。看到母亲日渐憔悴的面容,小俊祥只读了三年书就离开了学校,到乡下为人帮工,下地割草、拉犁。

当时村里有个业余剧团,逢年过节或婚丧大事,都会免费前往助兴。小俊祥干完活后,总要赶去帮忙。他聪明伶俐,对戏剧艺术情有独钟,而且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看到这天生的好苗子,村里破例收他加入了业余剧团。13岁时,他就主演了《刘三做饭》《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还参加了县业余文艺会演。

随后,河津县蒲剧团破例把年仅14岁的苏俊祥招进了剧团。在启蒙老师吴富龙的指导下,苏俊祥很快便以《十二把镰刀》撂红。他主演的《调寇》荣获晋南专区青年演员调演二等奖。后他在《打金枝》中饰郭暧,在《富贵图》《双藏柜》《锦绣帕》《卖水》等剧中饰演不同角色,均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也是那一年,与俊祥相依为命的老母亲积劳成疾,在稷山县医院动手术。一向视母亲为第二生命的苏俊祥自然格外在心。他毅然卖掉了喜爱的手表、自行车和其他贵重物品,倾全力为母亲治病,稷山县人民政府也特别给他补贴了900元。

在那段时间里,他一天到晚不离开病房。手术后其母病情恶化,虽经多方抢救,仍未能挽回生命。想起母亲几十年来孤苦伶仃,含辛茹苦的人生经历,苏俊祥不由得热泪盈眶。在剧团领导和朋友们大力帮助下,他匆匆安葬了老人,又全身心投入到演出中去。

向筱月来拜师求学

1960年,苏俊祥调入晋南蒲剧院青年团,有幸接触筱月来等蒲剧名伶,也给了他求师拜学的绝佳机会,这为苏俊祥在舞台上的成功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1963年,晋南蒲剧院青年团赴京演出,他在《白沟河》中饰演赵德芳、在《卖水》中饰李彦贵、在《骂殿》中饰大太子,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郭沫若、彭真、李雪峰、柴泽民等接见。

戏剧界名家曹禺、郭汉城、成仿吾、周信芳、梅葆玖、杜近芳、刘长瑜等也观看了他们的演出。《中国画刊》杂志封面曾特刊了《卖水》的剧照。1964年该团在临汾为彭真等领导人演出了《断桥》,苏俊祥饰演的许仙受到了赞扬。

1966年开始的“文革”,使许许多多艺术家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等五大名演员,一夜间成了“‘三名三高’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就是在最困难的时期,苏俊祥始终坚信我们的党有能力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他曾偷偷地给王秀兰通风报信、给阎逢春送饭,自己一天也没有停止练功、喊嗓。他默默地积蓄知识和力量,相信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1968年,筱月来病重住进了临汾县医院,苏俊祥每天前往探望,忙前忙后地照应师傅。临终前,筱月来感动地说:“俊祥,把我这张相片给你留下,你是一位好演员,以后要好好学习啊。”

1970年,苏俊祥被分到运城地区蒲剧团,师从曹锁元。他在《沙家浜》中饰演郭建光、在《八一风暴》中饰演方大来,由于扎实的基本功、优美俊雅的扮相和浑厚无暇的唱腔,使他赢得了更多人的喜欢。

“四人帮”被粉碎后,古老的传统剧目重新走上了舞台,苏俊祥又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逼上梁山》一剧中,他饰演林冲,这个人物要求声情并茂、做唱俱佳,苏俊祥以扎实的基本功和独树一帜的表演征服了观众,创造了一个剧目连演四十场不衰的纪录。

为阎逢春“跑腿送医”

1974年秋,饱受磨难的阎逢春先生被叫回剧团,苏俊祥跑前跑后,为其安排生活,料理事务。在临猗临晋演戏时,苏俊祥一位名叫成群的朋友,是附近的西寨堡大队主任。当他闻知阎逢春先生也随团了,立即和村支书一起找到苏俊祥,执意邀请阎逢春先生到村里作客。

当苏俊祥陪同阎先生抵达时,整个村子沸腾了,人们争先恐后赶来看望这位饱经风霜的艺术家。大队干部还请来了厨师,像办喜事一样盛情款待他们。这一切,令忠厚笃诚的苏俊祥深切体会到隐藏人们心目中很深的对艺术家的挚爱之情,更加坚定了他献身艺术事业的信心。

1975年1月13日,对苏俊祥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有关部门在地区蒲剧团所在的池神庙舞台为当年与阎逢春一道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的外交王世荣平反。由于阎逢春尚在患病恢复阶段,苏俊祥劝其不要去开会,但他坚持要去。

会议开始不久,阎逢春突然感觉头疼难以自持,挣扎着对坐在一旁的苏俊祥说:“俊祥,我不行了!”随即倒在他的怀里。一旁的人们赶紧上前帮忙,他们迅速将阎老师送到地区医院,虽经多方抢救,闪烁在蒲剧舞台数十载的一颗巨星还是陨落了!

苏俊祥怀着无限的悲痛参加了阎逢春先生追悼会,并将老师送往墓地,在为墓穴填土的过程中,他眼含热泪,不能自已……阎先生用现代文明改造和提升了属于原生态的旧时代戏曲艺术,却未等来本该属于自己的美好春天。苏俊祥认为,作为一位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家,阎老师的精神不灭、灵魂永驻、艺术长存。

与王秀兰“洞房烤火”

1978年,苏俊祥在《西厢记》中饰演张生、《少华山》中饰演倪俊,有幸与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同台演出。在此之后,他还与王秀兰合作演出了《杀狗》《藏舟》。

1981年,山西省青年演员文艺调演时,《少华山》作为戏曲精品剧目,被组委会特邀为大会作了观摩交流表演;1982年,山西省文化厅举办演员培训班,《少华山》剧目再次受邀为培训班作示范演出。

从事艺术的人,大多比较感性,各有性格特点。苏俊祥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也不例外。与自己十分尊敬和爱戴的老一辈艺术家同台演出,除了荣幸之外,苏俊祥自然还有另外一种感觉,这就是紧张和激动。

为了配合王秀兰演好戏,苏俊祥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为名家配戏是极具风险的,搞不好就会几头不落好。

王秀兰老师的眼神人称一绝,苏俊祥认为传神与回眸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渲染剧情,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如《烤火》一场戏,苏俊祥饰演的男主角倪俊,是个正人君子。他严遵母命,家有糟糠,为救弱女,无奈之下应允成婚,既不能损贤妻,又不能辱才女,只能正襟打坐,等待天明。

王秀兰饰演的尹女则认为既入洞房,名分已定,见倪俊一表人才,心中更是欢喜。两人思想上的天壤之别、洞房火烛夜何去何从,大多是由少量对白和大量动作来完成的。倪俊先是救人已遂,心怀坦荡,当看到尹女如花似玉,又百般钟情时,也曾一度心猿意马。当他欲抬步迈向幔帐时,“猛想起高堂母临行之话,贤德妻也曾经叮咛与咱。

言说是读书人功名事大,一路上切莫要惹草拈花”。这心底深处的警钟,敲定了倪俊的最后立场,使他戛然止步,一心向火。他二人一冷一热,一紧一松。尹女既不愿丢,又不能过;倪俊既不能“失足”,更不能失礼。尹女利用烤火,靠近倪俊;倪俊以“家有贤妻”为盾,步步设防。

对于其不断投送过来的秋波,苏俊祥采用了看似未见、见似未辨的模糊处理手法,用摇头、摆手和转身、扭头的技巧,使二人的表演含而不露、华中有实,给观众留下了一位正人君子临危救人、坐怀不乱的良好形象。

王秀兰对他的表演十分满意:“与名角配戏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失掉角色,而要使得红花更绝、绿叶更翠。所有这一切,苏俊祥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好了。”

1983年3月,苏俊祥被调入运城文化艺术学校任教。1987年他被聘为高级讲师,1991年被评为优秀教师,1992年被运城地区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二等功。1995年,他与王秀兰合演的《少华山》参加原文化部和中国剧协主办的中老年戏曲会演,荣获全国戏曲“牡丹奖”,运城地区授予他1955年度文艺创作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苏俊祥先生和许多老一辈艺术家用精湛技艺带给人们的欢乐,已经成为广大观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衷心祝愿这位德艺双馨的蒲剧表演艺术家健康长寿,为河东戏剧舞台增添更多的光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道小生苏俊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