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0-11-19 09:28:11

捉襟见肘,棉衣过冬对他们来说太过奢侈

在现代,即便是对于最贫穷的家庭,北方冬季的严寒也不是什么令人担忧的事——一件棉衣就解决。但是,在同样寒冷、棉织物尚未普及的古代,普通人是如何抵御寒冬的呢?

在明朝之前,由于棉花种植并不普遍,古人基本穿不到棉衣过冬。所以只能利用葛、麻、丝、动物皮毛等一些我国本土的纺织材料来抵御严寒。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依靠动物皮毛制作衣服。《礼记·札记》中记载:“未有丝麻,衣其羽皮。”可见,在“丝、麻”出现之前,人们大多用动物皮毛制衣蔽体御寒。

随着时代进步,到了先秦时期,麻葛类织物开始出现。其中最主要的有葛、苎麻、苘麻等。

其中的“葛”,又叫葛麻、葛藤,是一种常见的藤类植物。古人主要利用葛制作绳子和衣服,但由于葛布质地粗而厚,且吸湿散热、保暖效果低下,所以古人多用葛布做夏季衣服。

麻很大程度上与葛类似——虽然大麻、苎麻、苘麻均是草本植物,但它们的植物纤维又长又韧。且麻和葛同样具有取材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所以普及较快,平民百姓基本能穿上葛麻制成的衣服。

然而,虽然麻和葛价格亲民,但它们御寒效果还是难如人意。《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冬日鹿裘,夏日葛衣。”不难看出,那时的冬季,人们还是要依靠动物皮毛御寒。

然而,毛皮这种东西,哪个朝代都是价格不菲之物。那么,那些买不起毛皮大衣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呢?既然单靠葛、麻不保暖,就往衣物里填充丝絮来保暖呗。

当然,高质量的丝絮是买不起的,所以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些陈年破絮混杂一些缫丝用剩的零碎脚料作为保暖填充物——也被称为“缊”。

这种缊袍不是什么高档货——保暖效果差强人意,而且容易破。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里就有:“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由此不难看出这缊袍卖相实在一般。

所以,如果你穿越回了明朝以前的朝代,又投胎在普通家庭,那你想要安心过冬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要么穿质量低劣的缊袍,要么穿较便宜的狗皮袍——什么貂皮狐皮你还是别想了。“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大诗人杜甫于穷困时就曾发出过如此感慨。战国时期的曾子也因为穿着缊袍,在寒冬里一抬胳臂袖子破裂露出了胳臂肘,留下“捉襟见肘”的典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捉襟见肘,棉衣过冬对他们来说太过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