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1-7-28 10:46:27

运城市地震监测将全域覆盖,“一县一台”正在建设

运城地处黄河入海最后一个大拐弯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区位优越,文化厚重,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运城又位于山西地震带南端,区域地震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本区域以及周边区域多次发生强烈地震,地震灾害严重。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造成83万余人死亡,仅蒲州就有3.8万人罹难,史称“天塌蒲州”;1815年平陆6级地震,死亡3万余人。多年来,运城一直被划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共造成24万余人死亡,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那次大地震的惨烈和带给人们的悲痛,至今让人挥之不去……

为减少地震灾害和人员伤亡,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积极开展对地震的监测探索。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是地震监测工作的“鼻祖”。

当前的地震前兆观测,分微观观测和宏观观测。宏观观测主要观测动植物等异常。根据宏观观测场点异常报告,经市县联合考察、分析判断是否与地震活动有关。微观观测就是目前新建运行的“一县一台”,通过科学布设覆盖全市的深井观测、磁电观测、痕量氢观测和水氡观测等,主要观测地下地震地质构造活动,捕捉区域地震短临前兆信息。

运城市地震监测工作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发展和规范。2017年,地震监测“一县一台”建设在全市铺开,经过市县地震机构上下共同努力,至今已有10个县级地震观测站、11个县级地震信息平台建成,剩余的县将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基本实现地震监测“有人看护、无人值守、远程维护、多维产出”。

曾经“一枝独秀” 而今优势互补

运城严峻复杂的地震背景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国家和省、市、县地震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加强对运城地震活动的监测。

省属台站“一枝独秀”

1968年—1970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选址建成省属夏县地震台(现为运城地震监测中心站),随后又建成绛县地震台(1990年撤销)。1976年—1979年,省地震局(以下简称省局)建成永济地震台,1991年划归夏县地震台。

设在夏县境内的运城地震监测中心站属省局管理,目前共有44个测项。省属台站加密了运城市区域内的监测手段布局,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在发挥专业台站技术优势、帮助规范市县观测台站管理、联合宏微观异常考察和震情会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市县台站手段多样

1975年,运城地区地震办成立。1976年唐山地震后,各县地震办相继成立,全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得到迅速开展,有微观观测点180个、宏观观测点千余个。1978年9月,全省地震战线学大庆现场会在绛县召开。1980年“3·9”平遥4.8级地震前,绛县的水氡、新绛的水平摆等观测手段都有异常反应。

1981年,运城地区地震办观测站建成,有地电、地磁、地温、地倾斜等手段,1984年在东郭镇建立了地下深井观测站。这些前兆观测手段,为1986年运城震群活动趋势判定发挥了作用。

1991年,布设有5个子台的运城地震遥测台网投资建成,原观测站的手段属于“三土”清理之列而停测,开始向磁电类、流体类观测方向转变。1996年,临猗县水氡观测站通过省局专家验收并纳入省局评比。1998年“7·11”永济、临猗5.0级地震前,永济电磁波出现异常反应。

进入新世纪,企业地震台站陆续停测。全地区共有宏观观测点68个、微观观测台站22个。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全市地震监测开始由“有”向“好”转变,测震、前兆、宏观三大网络逐步形成。

2005年,10个县级电磁波观测站进行仪器更新换代。2006年,夏县地震台在东郭深井观测站新打一眼观测井,数据由省市共享。

2009年2月,历时两年多的运城数字地震台网改造工程通过省局专家验收并纳入省网。

2015年,针对运城市多次发生地面振动事件,市地震局(2017年改为市防震减灾中心)组织国家、省顶级专家深入研究探讨后,申请市政府投资190万元,架设6套声强声压监测仪和6套流动测震监测仪实施观测,最终找到“大气次声波”这个大面积振动源。

2016年,运城市建成测震台网、电磁波观测网和宏观观测网“三网”,在监测地震活动中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运城测震台网由市防震减灾中心负责管理,自建自行维护万荣、垣曲、平陆、河津4个实体子台,共享省局的夏县、永济、临汾、侯马4个子台和周边的合阳、延安、洛阳、卢氏4个子台实时测震数据,主要监测山西中南部和晋陕豫交界区的地震活动。运城市部分区域1.0级地震、所有区域1.5级及以上地震,台网中心都可精确定位。

电磁波观测网属于微观前兆观测网络,由13个县(市、区)的电磁波观测站组成,县地震机构负责观测和运维管理,实时观测地下电磁场变化。

宏观观测网属于群测群防网络,全市共建设宏观观测点120个,其中视频宏观观测骨干点21个,发现宏观异常后及时上报县、市地震机构核实。

典型先行先试

推进“一县一台”

面对运城市严峻复杂的震情形势和构建多学科、多测项现代监测体系要求,2015年以来,运城市顶层设计、典型引路,在每个县(市、区)推进建设达到规范标准、手段符合县级实际、观测更有实效的前兆观测台站。

典型引路,稷山和万荣台站建设先行先试

为加强对罗云山山前断裂活动有效监控,按照省局前兆观测台站建设总体规划,2015年,市政府投资122万元,在稷山县肖家庄建成市属地下水深井观测站。其间,稷山县防震减灾中心在台站选址、打井成孔、征地协调、基建施工、仪器架设、观测运维、观测环境修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依托该站增设了断层痕量氢观测手段。当年12月,市属稷山深井观测站的水位、水温、气象三要素和县属痕量氢全部通过省局专家验收,在市县台站共建共享、运维属地为主管理上进行了有益尝试。

稷山县防震减灾中心副主任卫鹏在30多年的地震工作实践中,注重观测台站运维管理技术研究和经验总结,在多次台站维修中,对共用智能电源出现的充电模块易损坏和短时掉电问题,进行技术改造,保障了智能电源运行稳定。稷山县痕量氢测项与全省的专业台站同台竞技,2020年在全省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地下水深井观测仪、断层痕量氢观测仪,分别对地震孕育过程中反映的地下水位变化、水温变化、地下断层逸出氢气浓度实时观测。气象三要素作为辅助观测,对地下断裂活动提供参考印证。

2017年,万荣县投资40余万元建成磁电地震台。其地磁观测手段弥补了运城市的空白,对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磁场变化进行实时观测。

万荣县防震减灾中心主任刘义智在观测台站和信息平台建设中,敢闯敢试,攻坚克难,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运行。他的口头禅就是“要把别人干不成的事干成,把别人能干成的事干好”。

顶层设计,统筹前兆台站和信息平台同步建设

2016年9月,市防震减灾中心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政治统领业务工作开展,把加快推进“一县一台”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作为夯实监测预测基础、提高运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抓手,列入“十三五”专项规划重点任务,作为年度工作目标重点事项,聚焦发力,重点突破。

在稷山、万荣地震观测台站先后建成的基础上,根据《山西省市县地震前兆仪器选型及布局指导意见》,结合运城市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地方政府财力、队伍业务素质的实际,2017年5月,市防震减灾中心印发《运城市“一县一台”地震前兆台站建设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划全市布设前兆台站13个,其中地下流体观测台11个、形变台站1个、磁电台站1个,并明确了各县(市、区)的建台地点、观测项目、台站构造背景以及仪器选型等。

观测台站一般都选在远离人为干扰的山根山沟,且均为无人值守台站,一同建设的信息平台,是台站建成后实现数据汇聚、处理、分析、共享及运行管理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2017年6月,市防震减灾中心下发文件,对县级信息平台建设标准提出要求,主要需建前兆数据终端,可调取、使用省、市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前兆台站数据管理系统,是县级地震观测台站建设管理的基础;公众信息发布平台,可将地震信息通过短信、微信等手段及时推送;远程视频会议系统,通过地震行业专网实现与国家、省、市进行远程视频会议和震情会商等。

两个指导性文件,让县级地震机构初步明白观测台站和信息平台建什么、怎么建、建成后怎么发挥作用等问题。

双管齐下,跟进的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务求实效

地震台站建设项目投入不算太大,但因种种原因,还不能纳入一些县政府的年度“开支盘子”,工作推进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县(市、区)普遍压缩财政开支和部门经费预算,对推进“一县一台”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市防震减灾中心领导班子每年作工作部署时,都把“一县一台”和信息平台建设作为年度一项重要工作,想方设法加以推进。

——主任武胜强放在心上、拿在手上,定期了解工作情况、询问工作进度、提出工作要求、传导工作压力,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竭力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副主任刘振安带领相关科室负责人,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督导,争取政府支持,出谋划策协调,提供技术咨询,实心实意帮基层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

——省局专家范雪芳等,市防震减灾中心调研员梁建华和分析预报科科长闫亚荣、台网中心负责人闫晓娜等,随叫随到,为县(市、区)在勘选台址、制订建设方案、把关施工质量、项目验收准备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保障了台站和平台建设的时效和实效。

特别是市防震减灾中心的闫亚荣、闫晓娜一同毕业于防灾科技学院,一直在监测预测岗位工作,经过20多年的工作实践锻炼,已成长为运城市的监测预测专业骨干。在推进台站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中,她们有分工有合作,既当“督导员”又当“施工员”。在台站选址、仪器安装调试、项目验收以及仪器故障维修等现场,处处活跃着她们的身影。

2017年12月,万荣县防震减灾中心投资27万元率先建成20平方米的地震信息平台并通过省局专家验收,实现了省、市、县地震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成为运城市首家能与全国各地地震部门视频交流和会商的县级地震机构。

2019年11月,永济市在建设深井观测台站的同时,投资28万元,建成面积60平方米并配有专人值班观测的信息平台。

相关县(市、区)按照规范标准,参照典型做法,相继建成所属工程。截至2021年6月底,临猗、稷山、万荣、河津、夏县、永济、盐湖、闻喜、平陆、绛县10个县(市、区)建成前兆观测台站;万荣、永济、闻喜、盐湖、夏县、平陆、河津、稷山、绛县、芮城、临猗11个县(市、区)建成地震信息平台。

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

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很少与项目建设打交道的基层地震工作人员来说,在台站和平台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出乎他们的意料。

选台址的辛苦

《方案》虽然根据当地地震断裂带分布点出了大致的位置,但建台站的具体地点,却需要定测线、打测孔、测气量,经数据分析论证后才能确定。

平陆县观测台站选址可谓一波三折。2018年年底,专项经费到位。2019年1月16日,平陆县防震减灾中心邀请省局专家范雪芳、市防震减灾中心退休专家梁建华等,冒着严寒到张村镇三湾村、部官镇犇牛村等地选址。经过两天的逐一打测孔、测气量,初步选定犇牛村。县自然资源局来人实地勘察后,因选用点属于农业用地予以否定。

2019年5月23日,省市专家第二次来到平陆,从张店镇、部官镇一直到常乐镇、洪池镇一带进行打测孔选点,测试气量。他们冒着炎热奔波了3天,勘选了好多点,要么是农业林业用地,要么是气量不达标。

2019年6月10日,省市专家第三次到平陆,对张店镇风口村的两个初选点进行勘察。经过一天打测孔、测气量,结果都不符合要求。因省局专家第二天有事要返回,于是大家晚上打开车灯继续勘察。虽是夏季,但山区白天黑夜温差很大,大家都冻得直哆嗦,干到晚上11点才完成测量工作。之后,平陆县防震减灾中心办理土地审批时,被告知此块土地已经流转出去,无法使用。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最终选定租用洪池镇林场村一个废弃的宅院基地建台。此地虽距平陆县城50余公里,地处深山,但与市数字测震台网平陆子台隔沟相望,便于共同监测地下脉动。

其他县(市、区)的台站选址也都是几经周折。台站大多选在山区,夏天山上杂草丛生、蚊虫乱飞,省局专家范雪芳穿着防晒服,头戴遮阳帽并罩着纱巾,丝毫看不出是来自省城的专家,倒像个“养蜂娘”。市防震减灾中心退休专家梁建华从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地震工作,是位专业理论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地震专家。只要台站建设工作需要,他二话不说“出山”,帮助做好专业咨询和技术指导。他肠胃不好,平时不敢吃凉东西。但暑天在山里选址,只能喝凉水,但他无怨无悔。他说:“台站选址最关键,来不得半点马虎。不然,投资建了台站、安好仪器,气量达不到要求,就会造成财力人力浪费,会良心不安的。”

平陆县防震减灾中心业务骨干景璟在台站建设工作开始不久就已感觉身体不适,但她一直带病坚持奋战在选址、立项一线,直到不得不住院手术治疗时,才将所有工作移交。

盐湖区防震减灾中心吴永军、河津市防震减灾中心柴晓乐、夏县防震减灾中心卫万虎等,既是台站建设中抡锤打孔的“主力”,又是日常观测运维工作的“主管”。他们说:“台址勘选的确很辛苦,但看到年逾六旬的梁调研员和我们一道翻山越岭、同甘共苦,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叫苦叫累呢?”

跑项目的酸楚

地震机构相对来说职能专一,与相关部门打交道不多。台站建设工作铺开后,首先遇到的“拦路虎”,就是没有项目实施经验。

永济市地震地质构造复杂,中条山断裂在该市域通过。按照运城市“一县一台”建设布局方案,原由永济市在中条山断裂西部拐点建设断层痕量氢观测项目,市防震减灾中心建设深井观测项目。为减少资源浪费、优化手段布局、便于施工建设,特别是将来台站运行管理,经过沟通协商决定,深井观测站也由永济市建设。

永济市防震减灾中心主任耿广林没有畏难,积极向政府汇报、申请项目资金,又穿梭于有关部门申请立项,2018年5月,终于办好深井观测项目的立项手续,同年10月开始施工,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台站建设。

永济市打井施工到第19天时,发生了卡钻事故。永济市防震减灾中心人员积极配合打井队技术人员反复尝试,终于使钻头在卡钻后第10天打捞上来。

永济市台站基建中,无论是送砖石土料还是盖房砌墙,总有个别村民前来干扰。永济市防震减灾中心副主任吴桂荣身先士卒迎难而上,使出浑身解数,唱完“红脸”唱“黑脸”,以理服人,以法论事,终于使这些村民离开施工现场,保障了台站建设顺利进行。

其他县(市、区)防震减灾中心在台站建设中也都克服了相似的困难,程序手续完善、建设符合规范,保证了项目建设质量。

建成后的甘甜

国家、省局相关专家在项目验收会上认为,永济观测井井孔套管、丝口连接、水泥固井等设计、施工工艺目前是国内行业内最好的。

永济观测站的深井观测手段和运维管理标准,在省内县级台站中首屈一指。其与省属东郭深井观测站、市属稷山深井观测站形成观测网,对加强中条山山前断裂活动的监控极其重要。

耿广林感慨地说:“虽然建台过程千辛万苦、一言难尽,但看到我们的观测仪器越来越先进,运行管理越来越规范,心中很是欣慰。”

平陆观测站架设电线时,由于山路曲折狭窄,受雇送电杆的农用三轮车车主只负责送到路口便返回,供电工人只负责爬杆接线、不管立杆。周边没有几户人,不是老就是少。平陆县防震减灾中心人员便自己挖坑立杆,等立好电杆、架好电线,每个人都是一身土一身汗,又累又饿,十分狼狈。该中心主任贺彦森说:“有了监测手段,才能谈得上聚焦监测预测主责主业。在自己任内,能把台站建好,心中无愧,心底甘甜。”

“冷”中热火朝天“热”时不焦不躁

在各行各业中,防震减灾是个“冷”行业,只有在短暂的防震高峰时“热”那么几天。但是,从业者们“冷”中热火朝天,“热”时不焦不躁。观测台站建起来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规范仪器操作程序,提高数据处理水平,做好数据汇总和分析研究,及时排除故障和干扰,保障数据连续可靠……加强观测、运维管理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厉兵秣马强素质

“一县一台”新上的断层痕量氢、地磁、深井观测等手段,都比以前的电磁波、二氧化碳等手段在操作规范上标准更高,现有观测人员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各县(市、区)防震减灾中心抓住安装仪器之机,派观测骨干全程参与安装,向专家面对面请教学习,了解掌握仪器安装过程、运行原理、操作规程以及常见故障排除方法。同时派人参加省、市举办的监测预测专业培训。

永济市防震减灾中心先后派出7人到夏县地震台跟班学习7天,派出3人到与他们观测手段相同、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的云南大理州地震观测站跟班学习5天,取到了规范操作仪器、提高专业水平的“真经”。温晓红作为台站业务骨干,将还在哺乳期的孩子以及母亲带到夏县,克服食宿不便等困难,系统学习掌握了数据收集与预处理等规范操作技术。

平陆县防震减灾中心岳景周是一名50多岁的退伍军人。选台打测孔时,他就曾创下一天打二三十个孔的纪录,双手都磨出了血泡。在台站建成、仪器安装试运行后,他克服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等自身困难,多次向有关专家请教咨询,主动参加专业培训,同时做好传帮带,让更多同志掌握了操作规程和运维技术。

万荣县防震减灾中心为保障磁电地震台站运维管理规范,2019年新招进一名研究生董斌斌,并派其到省属太原基准台跟班学习一个月。他回来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在台站运行管理、观测环境保护等工作中积极肯干、高效工作,被提拔为监测股股长。芮城县防震减灾中心也新招一名本科生,并派其参加了前兆观测专业培训。全市监测预测队伍逐步实现年轻化、专业化。

维护台站保运行

目前,夏县观测站距单位办公地点较近,他们将台站会商室与党建活动室相融合,每周的集中学习和组织活动都在台站进行,增添了台站的人气。闻喜县每月财政补贴1000元,聘用专人住在台站,24小时负责地震台站观测运行、现场维护。其他台站都从当地雇用兼职看护员,定期到台站进行卫生清理和安全巡护。

2016年9月,市防震减灾中心专业人员在稷山深井观测站开展季度水位校测时,发现距台站300米处有钻井施工,井成抽水势必对观测造成影响。市、县防震减灾中心多次与台站所在村沟通、劝阻无果后,会同市应急管理局请稷山县政府协调制止,促成该村在台站保护范围之外另行选址打井,保障了观测数据连续可靠。

2020年4月,临汾—长治输气管道运城专线项目在万荣磁电地震台站附近施工,其钢管焊接有可能对台站观测仪器造成干扰。万荣县防震减灾中心发现后,及时向县政府和市防震减灾中心汇报。经邀请省局专业人员实地测试后,要求施工方将项目管线与观测设备避让距离50米以上,避免了施工中的人为干扰。

监测预测见成效

有人认为,既然地震预报是世界科学难题,国家、省专家都解决不了,市、县两级还能有突破吗?你们的监测是不是就做个样子?

面对社会上的不理解,市防震减灾中心坚持防震不忘初心、减灾牢记使命,在加强科普宣传服务,引导公众了解、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同时,聚焦监测预测主责主业发力,矢志探索研究地震活动规律。

其实,我国地震监测预测工作经过多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目前的中长期预报已基本过关,每年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都在划定的重点监视防御区范围内。主要依据是当地地震地质构造、历史地震活动、地震周期概率以及一些前兆异常等方面。

历次地震实践证明,中强地震发生前,一般都会出现不少宏微观异常,及时做好对这些异常的考察分析,就能为地震短临预报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市、县地震机构的责任之一就是抓好宏微观前兆观测、异常核实。观测人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尽心尽责做好观测和运维工作,发现数据异常及时记录、上报和分析研究,努力给出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测意见。近年来,市防震减灾中心年度趋势会商研究报告和预测预报综合工作在全省地市组评比中连续名列前茅。

测震台网虽然是震时才测出发震时间、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但并非人们调侃的“马后炮”。地震发生后,工作人员要迅速将记录到的地震信息及时快速处理;记录余震序列,用于震后趋势判定;汇总、存储、积累监测资料,用于地震趋势分析研究。运城测震台网中心6名专职值班员不分节假日,24小时轮班坚守岗位,严密监视地震活动。2016年以来,运城测震台网系统运行和地震速报工作一直在全省评比中名列前茅,还会同公安部门开展了爆破定点监测工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城市地震监测将全域覆盖,“一县一台”正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