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王维与陶渊明的相似与不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23 16: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王维和陶渊明,一个活在唐代,一个生在晋宋,其间隔了300多年。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有人说,王维是陶渊明在唐代的学生。具体情况果真如此吗?

“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

王维,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自幼聪颖,饱读诗书,9岁便能作诗写文章,17岁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工草书、隶书,擅长绘画,熟谙丝竹音律,可谓多才多艺。同时,他参禅悟理、精通佛学,有“诗佛”的美称,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

王维现存诗约400首,主要是描绘山水田园、歌咏隐居生活,并有意识地把诗歌、绘画、音乐等进行沟通。文学史家大多认为,王维是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后才成就了自己。

《说诗晬语》在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寻根”时说:陶诗胸次浩然,其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这里说的是,五位写山水田园诗的唐代诗人各得陶诗的好处。其中,第一个就说了王维。王维得到陶渊明的“清腴”,“清腴”是清新美丽的意思。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可以为此论作证: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文品高气逸、无假胭脂,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同一格,盖关乎性情,独为千古。其中的“接舆”是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时人称为楚狂。“五柳”源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在古代,“五柳”被认为是陶渊明的代称。

诗中,王维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渊明来自况,明白无误地说自己是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居者,而且在思想、行为和诗歌意境上,都有向陶渊明学习的意思。

一个“富隐”,一个“穷隐”

同样是隐者,王维却是少年得志,中了状元后,官也做得好好的,只是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被谪为济州司法参军。受到一些挫折,王维就想到了隐居,但并不完全死心,后来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史之乱后,授太子中允;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相较之下,陶渊明当的都是参军、县令等小官,不是当人家的幕僚,就是在地方上就职。王维一生最小的官是参军,陶渊明一生最大的官也是参军。

做着官的王维隐居在长安南蓝田山麓的辋川别墅,那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里面有山有谷、有湖有溪。《旧唐书》记载,王维晚年长斋,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陶渊明则是隐居在自己的家乡,还搬过两次家,一次搬到“颇多素心人”的南村。

王维很长时间是“半官半隐”“带薪隐居”,没怎么过苦日子。陶渊明的常态是隐居,做官也是因为“亲老家贫”“母老子幼”。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去当小官,挣一点生活费;一旦形势险恶,立马就回归田园。

王维回归山林主要是潜心修佛、修身养性,这与在贫困线上挣扎的陶渊明显然不是同一种人。如果说王维是“贵族诗人”“精英诗人”,那陶渊明就是“乡村诗人”“草根诗人”。

同样是隐居,他们之间不仅有“贫隐”“富隐”的差别,而且隐居的原因、背景、思想,包括两个人的性格、生活习惯、爱好和关注点都是不同的。

譬如,外出疲乏了,要坐下休息,有洁癖的王维一定要坐在清泉洗过的白石上;而陶渊明可以在林边或田埂上坐坐,因为他热爱自己家乡有温度的泥土。

比起王维有裴秀才等朋友,陶渊明在南村的“素心人”朋友则更多。《移居》诗云:“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没有什么比这种诗文上互相欣赏、疑难时一起分析更好的朋友了。

此外,陶渊明还有真正的农民朋友。他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是很不容易的。

一个乘画舫,一个划小舟

再来看五言诗的创作,陶渊明那个年代,五言诞生不久,五言诗的写法像陶渊明一样并不富裕。许多平仄、对仗、语言技巧都是陶渊明之后,才由齐梁诗人集体创造出来的。

到了王维所处的时代,五言诗已经非常成熟了。还有许多前人的精美意象、巧思可供借鉴,写起来自然不同。两者相较,好似一个划的是小舟,一个乘的是画舫。

当然,诗人的创造性、理想和感情有时会突破形式,因为诗人不只是在写诗,而是在写自己。一个人的精神、人格、天赋和艺术技巧,会决定诗歌的高度。

陶诗的风格特点,其实不是我们所误解的“平淡”,而是渊深朴茂、清腴闲远、清新醇厚,是低调的奢华。尤其是那些表达知识分子、读书人精神定力的诗篇,其人格力量、艺术力量像长虹一样高悬在中国诗学的天际。

普通人也许可以把诗写成音乐、写成图画、写成精美的珠玑,但很难把诗里的树木、飞鸟、桑麻都写成有温度的自己。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却是今天仍然活着的、具有人性的象征。

那么,王维与陶渊明究竟谁的诗更好?宋代有一个“超级裁判”——苏轼。

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这里的“曹”应该是指曹植;“刘”应该是指刘桢;“鲍”应该是指鲍照;“谢”应该是指谢灵运。到了唐代,“李”是指李白,“杜”是指杜甫。

苏轼对王维的诗是这样称赞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两种不同艺术审美融合的愉悦效果。由此可知,苏轼对陶渊明和王维是同时欣赏的。苏轼说王维“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更可证明这一点。(《解放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3 11:53 , Processed in 0.042839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