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随笔] 我的家乡 我的家_孙明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19 08: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家乡新绛县裴社村,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山村。据记载,裴社村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昔日曾享有“南接嵋山之秀,北映汾水清波,而且层峦叠嶂,环拱左右,可谓风气交萃者矣”的美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他们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让这片热土变得越来越美。

我家是外迁户。先祖是河南新乡人,1900年,因黄河决堤冲毁房屋田地,曾祖父一担子挑着家当逃荒来到了汾南裴社村安家落户。没有地,曾祖父就在峨嵋岭上开荒造田,靠一身力气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养育子孙后代。

父亲出生于1938年,1956年应征入伍到河北省邯郸军分区,因表现突出,第二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春天,祖父在生产队劳动时,墙体塌陷,他冲上去拉林子爹,同伴脱了险,但塌落下来的黄土压伤了他的右腿,使他终生致残。当时二叔只有7岁,一大家人没有了男丁,不得已,父亲复员回乡。

父亲退伍后,曾担任大队治保主任、第六生产队政治队长等职。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群众满腔热情,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有一年,大队组织开展运动,要挖我家祖坟一棵几丈高的大槐树。祖父很不愿意,大为光火。那是几十年前曾祖父开荒造的田,田地两边是陡峭的山坡,在崖上打了窑洞,旁边栽了树,干活累了,就在窑洞里休息,在树荫下乘凉。曾祖父去世后,请不起风水先生看穴地,就顺势埋在了那个窑洞里。合作化时期,这块地归了五队,那大槐树的确是个“念想”。妈妈也劝父亲给领导说说情。父亲说:“挖树是大队定的,你不带头,谁家的都动不了!”他最后还撂下一句:“公家的土地上不能长个人的树,这是规定!”

面对祖父,父亲很纠结,自古忠孝难两全。在那个年代,无数像父亲一样的人,把集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信心满满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昔有“南接嵋山之秀,北映汾水清波”美誉的裴社村,出门随便往开阔地一站,峨嵋岭峰峦起伏,尽收眼底。北边的汾水清波则在三十里之外,近一点的汾河支流马村河也已经断流多年。土地一半平地一半坡地,平地依靠深井可以灌溉,南边的沟坡地就只能“靠天吃饭”。

小时候,村里平田整地,大队干部带领全体社员们,“一天三顿饭,两顿在田间”,硬是把凹凸不平的坡岭地,改造成层层梯田。记得上山南鼓嘴的那道坡,斜度足足有30°,农家肥要运上去,牛和人都累得能吐血。但巨大的付出,收获只有微薄一点,甚至颗粒无收。记得在山南鼓嘴割麦子,有些地块麦秸秆高不足一尺,父辈们蹲下身子像“薅羊毛”一样用手“薅”。

我读高中时,一年两块半钱的学费,也不容易筹齐。两分钱一包火柴,有时家里就是拿不出买火柴的钱。但再苦再累,父亲还是坚持让我读书。妈妈常常说:“宁让牛努死,也不能让车搁住。”

他们善良、能吃苦、勤俭持家的好品格,耳濡目染地影响着我们。

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养育了无数像父亲一样正直、善良、勤劳、勇于奉献的人,他们对集体对家庭尽心尽力、无怨无悔,没有过多的言语,更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用行动告诉子孙后代:仁义忠孝信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条件再艰苦,也不能忘本。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南岭上的沟坡地,村民改种果树,油桃园、核桃园、杏园等随处可见。村北的水浇地,有的种植小麦、棉花、油菜、花生等作物;有的种植苹果、油桃等果树;还有的种植远志、黄芩等中药材。尤其是近年来,种植油桃的越来越多。每年农历三月,花季来临,粉红的桃红漫山遍野,粉嘟嘟、亮晶晶,争奇斗艳,芬芳四溢,引来无数的蜜蜂蝴蝶。

农业搞活了,农村发展了,农民的腰包鼓起了。我和小妹考上了大学,大妹妹嫁到了邻村,三个孩子通过上学在城市工作,家里有两个桃园,妹夫在搭建大棚和修剪果树方面很有经验,常常帮邻里建大棚、修剪果树。一家人生活得很滋润。

我们六队是公认的“恓惶”队,地少人多。兄嫂只好外出谋生活。两个侄儿独立经营小百货,他们像父亲一样勤奋、努力、与人为善,在运城买了房也有了车,过上了小康生活。

富裕后的村民,回馈家乡。从2003年开始,由当年36周岁的同龄人自发组织,开启了“36周岁的同龄人为村里办好事”的先河,一直延续到现在。

妈妈今年85岁了,常常自豪地给我念叨:大侄儿与侄媳妇同岁,在36岁时,两人为村里捐款2万元,与同龄人一起从南方购买很大的一块天然黄蜡石,长途运送回村,刻上村名,镶嵌在修建好的底座上,立在入村路口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次回家,远远看见“裴社村”三个红色的大字,都感到格外亲切、格外温暖。

二侄儿36周岁时,与同龄人一起捐资修建了村北门牌楼。他还合伙在村东建厂制作塑料筐,为村民们销售产品提供服务。

百年家史,百年巨变。当年一根扁担挑来的我家,如今发展成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子孙后代到了太原、运城等地。当年穷困的裴社村,如今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各种型号的小汽车遍及大街小巷。

笔拙纸短,难以言尽家乡情怀;衷心祝福,裴社明天更加美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3 16:04 , Processed in 0.046452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