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卜子夏
卜子夏(前507年—前420年),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高徒、西河设教 河津历史悠久,人文积厚,一方热土曾经孕育了不少治世英才和社会贤达。孔子高徒、西河设教的创始人卜
子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卜子夏作为孔子高足在主编《论语》、发明标点符号、开创私人办学先河、创立三晋儒学方面成就斐然。卜子夏在西河创立学堂,开了河津私人办学的先河,不仅在
河津一带讲学,而且四处游历授教,足迹遍布汾阳地区(南起河津、万荣,北至文水、交城)。广招从学弟子300余人,弟子中有魏斯(魏文侯)、改革家李悝、军事家吴起、政治家田子方、段干
木、史学家公羊高、谷梁赤、禽滑厘等,对当时政治、文化影响很大。
著名学者王滋源认为:“在孔子弟子中,若就影响而言,子夏无疑是最大的”。他参与创立和传播儒学,《论语》、《韩非子》、《列子》、《史记》等著作中,有多处记载了子夏言论,此
外子夏也有《易传》等著述。子夏在研究诸经的同时发明了章句和标点,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徐肪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对《六经》分段
分句加标点后,该书成为世界教育史上最古老的文化课木,在中国古代沿用两千多年,至今我们的中学语文,大学中文、历史等仍选部分内容作为教材。
今天,卜子夏越来越受到文学界的重视,受到其夫不负有心人及卜氏后裔及海外游子的拥戴,每年都有不少人来此拜谒、凭吊卜子夏。现今祠堂己初步修复。距此东南约500米远的墓地,
仅存两通石碑,急需修复。修复一新的墓祠还会引来更多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项目市场定位:全国儒学文化推广及旅游市场。该墓祠规划面积共30亩,投资估算2000万元。资金来源多渠道。
计划待司马迁故里建成后,与该墓祠连成一片,成为河津古文化研究和开发的一大亮点。
二、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前90),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
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
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
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87年,司马
迁逝世,终年56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夏阳,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
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三、王通
王通(584—617),字仲淹,谥号文中子,绛州龙门人,是隋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王通思想蕴涵颇丰,遍涉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各个方面。本文拟就王通的政治思想作些概略的探讨。
一、讥时弊 悯苍生 王通出身于儒学世家,从小就受到儒家修齐治平思想薰陶,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建功立业意识。隋文帝仁寿三年(604年),弱冠之年的王通“慨然有济苍生之
心”(《文中子世家》),西游京城长安向隋文帝献《太平策》,“尊王道,推霸略”,准备在政治上匡时济世,“运天下于指掌”(同上)。隋文帝虽有爱才之心,但公卿不悦,王通未被重用,只封为“蜀郡司户书
佐”(《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这个职位根本不是王通施展政治抱负的场所,因此他应付一时便弃官归里,并发出了怀才不遇的悲叹:“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
兮,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皇不断兮,劳身西飞。”(同上)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四、薛仁贵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征辽、征西有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
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唐贞观后期参军,贞观十九年( 645年)四月,唐军进抵高丽,高丽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
军分头进击。这时,薛仁贵自恃骁勇强悍,想立奇功,即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两张弓,大呼陷阵,高丽将士纷纷倒伏,杀开一条血路。唐军随之继进,高丽军被打得
大败。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望见,战后特召见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职守皇宫玄武门(北门)。显庆三年( 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
征讨高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丽军,斩首三千余级。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
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
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土,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龙朔元年( 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
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
乾封元年( 666年),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于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
援送庞同善、高品。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品进至金山,又为高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
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丽南苏、木底、苍岩二城,与泉男生相遇。对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贵。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人,进攻高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
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在善用,不在众”,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附。这时,唐
又派李绩为大总管由他道乘机进攻高丽。薛仁贵也沿海继进,与李绩合兵于平壤城,高丽降伏。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
公,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丽士民安居乐业。 薛仁贵任安东都护时,吐蕃渐趋强
盛,击灭了羌族建立的吐谷浑,又侵略唐西域地区。为此,唐高宗调任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官,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军十余万人,征讨吐蕃。
薛仁贵晚年,吐蕃势力向北发展,阻断瓜(治今甘肃安西东南)、沙(治今甘肃敦煌),同时,突厥也不断侵扰唐北境。这时,唐高宗念及薛仁贵功劳而召见他,之后,任用他为瓜州长史,右
领军卫将军,兼代州都督,率军前往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击突厥。突厥闻薛仁贵复起为将,都非常害怕,不敢当其锋,一时奔散。薛仁贵乘势进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两万人,及
牛马羊三万余头。
薛仁贵于永淳二年( 683年)去世,终年70岁。死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还特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
五、王勃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律县)人,初唐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称初唐四杰。其以才及第,又因文而失意,并累及其父。其
省父时,溺水惊悸而死。他的文多于诗,文之最著名者为《滕王阁序》。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
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
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