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宁烈书记在河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6 19: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宁烈是稷山县西位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参加稷山县抗日自卫队、山西政卫大一支队,曾任山西新军212旅某连政治指导员,山西新军386旅司令部侦查参谋,阳城县4区、夏县2区区委书记,夏县、芮城、安邑县委宣传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荣河县副政委、政委,山西省监委副处长、处长,河津、洪洞、运城等县县委书记,运城地区革委会副主任、行署副专员、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等职。不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职位,他忠诚党的事业,勇敢顽强、廉洁自律,一心为民谋利,受到广大群众的尊敬和拥戴。

    宁烈同志1961年到1965年任河津县委书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全力解决行路难

    河津县由河槽、南塬、北塬三部分组成。从县城往南往北都要上下很长的坡,坡陡、路窄、弯多,经常堵路或发生交通事故。多年来,群众要求修路的愿望非常强烈,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未能实现。宁烈书记刚到河津调查县情时,就深感行路难,决心顺应民意,修整拓宽道路。他组织查看地形,测量坡度,核算土方,然后分段到公社、到大队。固坡建涵洞需要砖块,县上给每个县直干部都分配了运砖任务,宁烈书记多次往返河滩运砖。在他的带动下,县直干部一两天就完成了运砖送料任务。

    修路中,大家加班加点,车拉人担,场面十分热烈。宁书记也参加到铲土、挑土活动中,激起大家的劳动热情。北面的县坡、南面的苍底坡、河滩的两个过水涵洞等工程,原定40天完工,结果不到一个月就提前完成。大家在苍底坡南头入口处东崖上刻了“化险为夷”四个大字。小梁民兵连赋诗一首,刻在喇叭口内西崖上:“党政领导好,重修苍底坡,昔日悬崖险,今天行人乐。”有些字迹现在还清晰可见,成为河津百姓对宁书记办实事的深刻记忆。

    这一年的修路工作,在晋南全区29个县公路工程现场检查中,被评为第一名。

顺应民意迁县城

    河津老县城,于元代皇庆初年建于现在阳村乡太阳村东2公里处的汾河边上,距今近千年。上世纪50年代,由于黄河、汾河多次上涨,水位居高不下,河滩地下水位大幅上升,河津城周围被盐碱包围,城内不少地方地下水露出地表,许多家户院里常年积水,从东屋到西屋须得在台阶上搭着木板。县委、人委机关所处地势虽然较高,但也非常潮湿。鞋放在床下就生毛,干部职工只能把床板搭成上下铺,晚上睡在上铺。人们曾戏称河津县为“河进县”。

    迁建县城已是形势所迫,势在必行。1963年下半年,这项工程提到了县委、人委议事日程。但也有人提出这是浪费国家钱财,建议撤掉河津县,把汾北部分归稷山县,汾南部分归万荣县,就省了建新县城的钱。为此,宁烈书记召开全县干部会议征求意见,把迁建县城的议题提交河津县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结果一致同意迁建县城。之后,又向晋南地委、专署及省委、省人委作了专题报告。省上派员前来调查,宁书记亲自陪同,走遍了老城的大街小巷。省人委很快批准了迁建计划,并拨付专项资金。

    在选址问题上也有不少争议,经几种方案比较,最后选定在坡下老城东北部高地建设新城。当时计划占地620亩,为了不至于将一个村的耕地大部分征占,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宁书记提议将位置选在三个村地界的中间,每个村只占一部分土地,得到大家肯定。他组织对城区内的规划布局、街道走向,各单位的位置、占地面积都进行了周密的研究,并请专家精心设计,于1964年3月动工建设。为了节约资金,由全县各公社组织能工巧匠,各自完成承建任务。宁烈书记经常深入工地搬砖、拉土,检查施工质量。1964年国庆前,新县城初具规模。国庆当日,中共河津县委、县人委立碑以志。

严以律己作表率

    宁烈书记工作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生活上、作风上更是严以律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他在河津期间,县委、人委机关只有一辆白色中型汽车,能坐十三、四个人,这辆车一般是组织公社书记在全县巡回检查工作时集体才乘坐的。宁书记下乡总是骑自行车、带铺盖卷、行李包。行李包还是在部队时使用的帆布包,已经家人补了再补。机关同志开玩笑说,宁书记的行李包早该进博物馆了。他下乡一般不打招呼,吩咐身边同志,不要提前告诉要去的社队。这样有三个好处:一是公社大队干部不用等候,他们可以自主安排工作;二是可以看到真实情况;三是来不及做特殊饭,减少群众麻烦。那时他一个月下乡20多天,都是骑自行车,有时一天要跑百十里路,雨淋雪打是常事,他从不叫苦叫累。那时下乡都是在社员家住通铺,书记、工作人员睡一个炕。他要求工作队员都不吃肉、不喝酒、不吃鸡蛋、不称官衔,大家都叫他老宁。他除了繁忙的工作外,常常忍着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腰疼病,坚持扫院、绞水,到田间干拔棉柴、出红薯等重体力活。

    宁书记从不搞特殊化。有年夏季到柴家公社吴村大队检查工作,老主任在大队部很热情地要切西瓜,宁书记坚决拒绝。老主任说:“西瓜不是买的,是咱大队地里种的。”宁书记说:“自己种的也不行,就分给社员们吧。”硬是没吃西瓜。有次,在县招待所开“三干”会,到吃饭时间了,大家还没散会。宁书记和几个同志正忙着起草报告,生活组端来两碗菜,肉比较多,他问:“大家是不是都有这么多肉?”见生活组人员没答话,他便端着碗将菜倒进院里的大菜锅,用勺子搅了搅,说道:“和大家吃一样的。”在河津主政期间,宁书记坚持他的客人住招待所一定要由他自己结算。一次,他的一位老部下从晋东南过来,想找他给孩子安排工作,他热情招待,安排在招待所食宿。晚上把老部下请到办公室细谈,讲了政策,说明了难处,得到老部下充分理解。老部下临行时,宁书记给了些钱,又自掏腰包买好车票将客人送上车,随后又把钱递给身边工作人员,让到招待所将客人食宿费交清,他才放心。


薛兆良/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3 10:26 , Processed in 0.051011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