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宾乡”指的是郤缺夫妇相敬如宾的典故发生在河津。郤缺(?—前597年),姓郤,名缺,父亲郤芮为晋国大夫,其封地在春秋晋国冀地(今河津市清涧一带)。郤芮因参与谋害晋文公被处死,郤缺受株连被贬为庶人,回到冀地耕田务农。
郤缺是个崇尚礼义、道德高尚的人。他回到冀地后,每天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和睦邻里,关爱妻子,受到乡亲们的一致称赞。他的妻子是个贤惠善良、通情达理的妇女,对丈夫被贬降,非但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对他更加体贴。她每天纺线织布,操持家务,农忙时还亲自送饭到田间地头,对丈夫的衣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堪称“贤内助”。 郤缺夫妇 相敬如宾 每天吃饭前,夫妻先施礼相敬,互相礼让,像对待宾客一样。一天,晋文公的大臣胥臣出使秦国,路过冀地,看见郤缺正在田间锄草。早饭时分,郤缺的妻子到田间给丈夫送饭,妻子先给郤缺恭恭敬敬地行了拜礼,郤缺也恭恭敬敬地给妻子还以揖礼。礼毕,妻子盛饭双手捧给郤缺,郤缺又推让给妻子,夫妻二人相互礼让,恩恩爱爱。胥臣看到这一幕,感动地赞叹道:“夫妻之间能够如此敬重恩爱,真是有德之人!假如有这样的人来辅佐治理晋国,国家肯定会兴旺不衰的。”胥臣回到晋国后将此事告诉了晋文公:“郤缺是个品德高尚的人,他能够恭敬地对待妻子家人,也一定能忠诚地辅佐君王,请大王赐给他一个官职吧!”晋文公有些犹豫,毕竟郤缺的父亲犯过罪。胥臣劝他说:“当初,尧命令鲧去治水,但是鲧用了九年时间也没有治理好洪水,舜就把他杀了。但是,后来舜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终于完成治水大业。历史上贤明的君主都能任用有罪之人的后代,这样做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晋文公觉得胥臣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郤缺以“文可兴邦,武可定国”的雄才大略,为振兴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历代修身、齐家、治国的楷模,堪称道德宰相。特别是他与妻子“相敬如宾”的美德,作为成语典故流传万代,家喻户晓。
由此后人把郤缺锄田之处称为“聚德田”,把冀地称为“如宾乡”。千百年来,“如宾乡”即是河津的代称,河津人一直引以为荣。当地乡民为纪念郤缺,还在聚德田建了“冀亭”,并耸立明代提学陈斐题写的“聚德田”石碑。亭柱上题有楹联:“世世生生耕田而食;夫夫妇妇相敬如宾”。 冀亭 郤缺夫妇相敬如宾的美德,凝结着厚朴的民族精神和进步的传统文化,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励龙门儿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崇德向善的模范家庭、恩爱夫妻、道德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