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永济土乐村的“杏”福乐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8 10: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土乐村地处永济市境东部,与盐湖区接壤,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杏枣之乡。这里民风淳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以说是镶嵌在中条山麓的一颗璀璨明珠。

千百年来,土乐村人耕读传家,土里刨食,繁衍生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出许多特别的人文奇迹,留下多姿多彩的文化积淀……

一 水果之乡

土乐村栽植杏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杏是这里最有名的特产,曾是历代贡品之一。因此,土乐村也成为名扬三晋的水果之乡。

土乐村地处中条山下,山滩广阔,地形奇特,地下水资源丰沛,日光照射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特别适宜果树生长。据说以前,土乐村四周都是树,方圆数里,一望无际,遮天蔽日,遂有“花果村”的美名,留下了“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的谚语。

古虞乡县五大贡品(杏枣梨桃柿),土乐就占三样。20世纪50年代,村东村西一揽抱不住的百年老梨树就有千余棵,这在《虞乡县志》留有记载。杏树连片成林,路旁堰边枣树大大小小,随势而长,周边的梨树也有不少。那时,村民就靠挑担步行,驴马拉车,半夜启程,远行北至北坡上,西至蒲州城,东达运城潞村的乡村街市。每年的农历八九月,方圆数十里的人赶着马车,骑着自行车纷纷来土乐买鲜枣,其盛况如同庙会一样热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土乐村仍然是当地盛名不衰的水果之乡,后来梨树数量锐减,果木以杏树为主。土乐杏个大皮薄,表面粉红,果肉黄白,离核甜仁,营养成分高,素有甜比“一包糖”之说。“麦儿黄,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每年农历五月,麦黄时节,方圆百里其他水果尚未上市,土乐村的鲜杏便成了抢手货,除了在本地销售外,还远销到沈阳、太原、大同、呼和浩特等地。当时县供销社把土乐杏加工成杏干,出口外销。据老人讲,土乐杏品质之好,只要他们游村串巷卖杏喊着:“土乐好杏,快来买哦!”这一吆喝,一会儿工夫就卖完了。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杏树的老龄化,不少品种濒临灭绝。当时,村里掀起了新一轮栽植杏树热潮,在中条山前滩地栽植杏树2000亩,受到县里的高度关注。土乐村成了整个运城地区的最大杏树基地,引进了早熟品种金太阳、红丰等。永济政府邀请各地专家召开了永济县优质果杏鉴定会,对土乐村的大白甜、扁扁甜、金黄甜、蜜罐甜等8个品种进行鉴定,授予其“山西省优质历史名杏”称号。

土乐杏最好吃的当属“大白甜”,外形有鸡蛋那么大,色泽白嫩细腻,微微透红,味甜醇香,口感极佳,深受外地客商青睐,是馈赠客人的最佳礼品。村东南有一棵大杏树高16米,枝条延伸较长,树冠大,长势旺,株产量达150公斤。在运城的市场上,只要是土乐的大白甜,无疑会被瞬时抢购一空。每年收麦时节,在土乐的公路两旁,卖杏摊摆成两行,过往车辆纷纷停下,买上几袋,带回去让家人一饱口福。

土乐的杏,品质优越,长久不衰。如今市场上,虽然物流方便,品种极其丰富,但土乐杏依旧尽占风光。

二 空中飞狮

土乐村的狮虎空中高台,又称“空中飞狮”,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村民为避灾镇邪,祈福纳祥,每年春节都要举办大型社火活动。

土乐狮虎高台表演有四大特点:一是高。空中高台由两根高12米、粗30厘米以上的圆木做主杆,再用两根粗绳把两根杆连起来,形成空中天桥,四周分别用粗绳系牢,呈斜拉式,表演者徒手向上攀援。二是险。向上仰望空中天桥,由两根粗绳相系,随风摇摆,十分险要。表演者在上面要协调配合,进行“横滚平绳”“衔刀望月”“狮虎走秋千”“空中打愣”“行走天桥”“虎啸下山”“狮虎献瑞”“顶天踩绳”等各种动作表演。三是绝。通常狮虎在平地或方桌上表演,而土乐狮虎在高空中绳子上表演,这在全国少见。四是刺激热闹。狮虎空中表演,下边锣鼓助力,震天动地,还有扭秧歌、划旱船、骑毛驴和抬花轿等表演作陪衬。观众往上看,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胆小的捂着眼睛不敢再看,真是热闹刺激,惊心动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土乐狮虎曾先后代表当时解虞县和永济县参加专区的民间社火表演。后来,狮虎表演不知为什么中断了。1996年在永济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村里重新组建了“山西省永济市空中飞狮艺术团”。以裴来锁、樊同贞、王新年、张好收、卫留名等为骨干,组成中青年结合的一个团队,于当年“五一”走进泉城济南,在大明湖公园演出20余天,观众人山人海,在当地引起轰动。外地杂技团表演舞狮,以滚绣球、铁柱跳跃为主,看到山西土乐在高杆上的表演,惊叹不已,纷纷上前请教。许多外国游客也都围过来为土乐狮虎表演喝彩,并和土乐演员合影。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土乐狮虎表演又应邀赴深圳演出半月之久,受到人们热烈欢迎。

2009年,退休工人卫存保出资两万元,组织老艺人樊荣耀、阎家旺、张安才、卫水龙等人塑虎皮、拧麻绳、做高台,每天带着队伍训练。一些热心的村民也积极响应,配合帮忙,捐款提供大绳。2010年元旦,“永济市土乐华虎凌霄团”正式成立,演员们表演了空中高台“狮虎闹春”,引来四邻八乡的百姓前来观看。山西广播电视台、运城广播电视台作了新闻报道,新华社记者詹彦现场摄影,并在央视新闻联播进行报道,再次轰动全国。

2011年,土乐狮虎被列入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万锁被确定为空中飞狮表演传承人。

三 木秤传承

土乐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件宝贝——木杆秤,有的甚至有两三件。这一杆杆秤陪伴着一代代土乐人,走过了漫长、艰辛的风雨之路。

土乐村虽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但却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有一亩。村东村南村西都是果树,仅有村北不足千亩耕地,由于当时水利条件差,缺乏科学管理,粮食产量低,每年每人仅能分到百余斤小麦。家家户户都缺粮少吃,每年到了二三月都是青黄不接,四处借粮,把朋友亲戚借了个遍。条件较好的尚能伸出援助之手,大多家户也是捉襟见肘,爱莫能助。人们只好把自家的杏、枣、柿带出去卖,然后再买回粮食。由于多人外出做小买卖,所以家家户户都有几杆秤。老百姓就靠着一杆秤,解决了温饱问题。

过去,土乐村是附近有名的烂包村,村里年年都派有驻村工作队。那时候村里人有机会就出去卖东西,生产队里的活也派不出去,工作队立即召开群众大会,不准村民外出卖东西。秤是家里的命根子,村民就把秤藏了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一杆秤又兴盛了,土乐村的人如鱼得水,一杆秤驰骋市场,干得风生水起。每年收麦时节,从永济到运城一路卖杏的,清一色都是土乐村的。到了冬天农闲时节,村里的人出村走巷,赶集上会,把自家的红枣、柿饼、红薯、红薯粉条带去卖,真是卖出了名。大家很认可土乐的土产品。土乐人心眼实,把优质价廉的土特产带到城里,秤上不亏人,服务态度又好,人们能在家门口买到货真价实的绿色食品何乐而不为呢,土乐村的牌子在运城撂红了。

土乐村的一杆秤活跃了市场,也富了百姓。这一杆杆秤,成就了无数贫困的家庭,供养了很多大学生完成了学业,书写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四 家戏精彩

土乐村的家戏起自1952年,兴盛于1957年。当时村里戏班子没有戏衣,一些热心戏迷就自发捐出一些棉花,几担粮食,购买了杨虎山剧团的四套戏装,这在当时的村里剧团是极其了不得的。村民自发购置或自制了部分乐器,大家还把家里板凳桌子拿出来当道具,很快就成立了30多人的“土乐剧团”。

农闲时节,团里的人员都来到张家祠堂和薛家祠堂排戏。白天排练时,练武功的就来到村里的打麦场,铺上麦草,翻跟头,舞刀弄棍。晚上还要接着排,一般要熬到夜里12点。冬天天气特别冷,大家把谷杆子铺在地上,挤在一起,在墙角生一堆柴火。大戏一般要排一个多月,折子戏也要排十天半月,整个冬天大家都在祠堂齐心协力排戏,要赶在过年时登上舞台演出。那时候演员都是义务演出,只是春节期间好多群众自发将家里的麻花、白馒头送到台子上,来慰劳演员。当时的团长是薛金生,导演是刘纪帮。刘纪帮是团里的大秀才,记性特别好,戏词常挂在嘴边,常常在幕后一侧给忘记戏词的演员提话。有的演员唱着唱着就掉句了,他急得不行,喊的声音大到观众都能听见,引得台下一片笑声。

当时团里的行当角色齐全。演旦角的有李挺荣和陈伟东老先生。李挺荣没念过书不识字,戏词硬是靠口教,但他悟性强,记得快,一本戏词最多三五天就能记得烂熟如泥,一字不漏。演大花脸的有陈伟堂和梁伟才。陈伟堂个子不高,嗓音洪亮。梁伟才人高马大,头阔脸宽,声如雷吼,很有气势和风范。演须生的有张百万和陈天贵,这两个演员身材魁梧,浓眉大眼,扮相帅气。梨园行有句谚语“美不美,头一嘴”,足见唱腔对演员表演的重要性。陈天贵开口唱第一句,台下就是一片掌声。张百万是个急性子,演《辕门射戟》时,鼓板跟不上他的动作,他不由得就喊出“锵锵锵”来,脚下生风,浑身是劲,武功顶真,演戏卖力,一场戏下来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看他的演出是一种享受,就连一些专业剧团的演员都连连称赞。演二花脸的薛金生,立眉瞪眼,长相威武,虽然平时有慢性哮喘,气喘吁吁,但一上戏台马上变成另一个人,精神抖擞,神采飞扬,把张飞演得活灵活现。演三花脸的王龙颜、薛九娃、张安才,这三人眉毛粗,不化妆上台走几步路,做个鬼脸,就引得台下满场喝彩。王龙颜是难得的丑角演员,当时蒲剧泰斗阎逢春亲自到村邀请王龙颜去他的团里唱戏,但王龙颜因家里没劳力就没去成。演老生的有李荣禄,演正旦的有薛兰英、卫淑串。两个旦角身材苗条,唱腔委婉,是团里的“台柱子”。演须生的张志杰,个子不高,他演的诸葛亮神态悠闲,一招一式都是神机妙算的样子。前场有鼓板师介太法、张喜娃,板胡有薛冒法、张转房、张百圈,二胡有张万才、阎家旺,整箱贴衣有宜海水,拉幕打杂是尚安乐。

当时村里演出的本戏有《水庄楼》《打临潼》《游西湖》等,折子戏有《小别母》《辕门斩子》《断桥》等剧目。20世纪50年代,剧团活跃在各村舞台上,深受群众的喜爱;60年代,剧团几经波折,演员流失,一度中断解散;70年代,剧团又吸纳新人,重整旗鼓,演出一些革命样板戏;80年代初,他们还演出古装戏。土乐村的家戏红遍了永济东半县,方圆数十里无人不晓,它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土乐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一方土地绽放出别样的精彩。千百年来,土乐村村民以特有的古道热肠和聪明才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砥砺奋进,顽强拼搏,写下无数动人的故事。新时代新征程,土乐人将以更加蓬勃的奋斗精神向着幸福土乐、繁荣土乐、文明土乐不断奋进,创造更加壮丽的光荣和传奇!

陈琦/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3 11:29 , Processed in 0.049566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