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万荣香菇_琢磨透“土特产”调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3 10: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起万荣农业品牌,除了占绝对优势的苹果产业之外,近年来香菇产业发展也很快,风头直追“果大哥”。
image.png
万荣香菇产业园内,菇农在采摘香菇。

2008年以来,历经7年试验和摸索,再加8年成长与发展,万荣香菇终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长为万荣农业第二大支柱产业。

这个为果延链、源果而兴的新产业发展过程,包含着新建产业的所有要件,也包含着农村发展“土特产”的丰富内涵。
image.png
谢建鹏在香菇大棚内观察试验品种的生长情况。

“万荣香菇这一‘土特产’的发展,不仅给万荣增加了一个重要产业,带动了农民致富,更有指导意义的是,为我们筛选、培育、发展新产业,在新时代琢磨透‘土特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万荣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谢建鹏说。

货车司机发现的产业
image.png
万荣香菇产业园内,工人在加紧建设设施大棚。

与很多地方的产业发展不同,香菇产业在万荣从起步就充满了自然筛选和市场调节的意味。

2008年,万荣有大货车司机常去湖北十堰拉货,路过河南省西峡县,发现路边全是香菇大棚,原料就是木屑。当时在运城市特别是万荣县,果业已经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每年大修剪、间伐的大量废弃果枝全都当柴烧了。能不能也拿来种香菇?

很快,该县高村镇南里村、杨庄村和卓立村的7户村民,成为“最先吃螃蟹”的那批人。

第一年种菇,大败。不是不出菇,就是出的“垃圾菇”。投资最大的一户投了88万元,最后只卖了8万元。

创新的代价,在那一刻异常惨烈。但村民心中不服,“去请技术员,再琢磨琢磨,再弄一年”。

第二年种菇,又大败。这次菇倒是出了,但正常商品菇每棒出20个就不少了,他们硬是出了100多个,没有商品率,全是“垃圾菇”,而且大量采摘的鲜菇没有专用冷库存放,只能送进储存苹果的冷库,香菇放进后开始发热、腐烂。最后,一公斤香菇连两块钱都没卖下。
image.png
万荣香菇产业园航拍画面。

后续几年,基本上都是“先行者”不断“交学费”的探索阶段,有人满怀希望进场,也有人遍体鳞伤离场。种植者进进出出,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选择品种、改进大棚、调整技术……慢慢摸索,慢慢折腾,到2014年,终于有种植户开始挣钱了。

纵观万荣香菇产业在市场大潮中的起落浮沉直至迎来雨过天晴,原因有万荣人不畏艰难、永不服人的性格和精神,更有结合自身优势对市场规律越来越精准的把握。

万荣县果木资源丰富,价格便宜,每年仅修剪和间伐的就可制作1亿个香菇棒,产业发展的空间极为广阔。万荣县域的温度、湿度特别是昼夜温差,比较适宜香菇种植,且种出的香菇品质较高。另外,该县香菇一般每年9月初出菇,此时北方夏菇基本结束,河南冬菇到10月底才能上市,正好对上一个多月的市场空当期……

时间借助市场,挑选着最有诚意和信心,也最有能力与耐心的人,给他们发放宝贵的“先行者红利”。

2014年,万荣香菇产业第一次迎来输入型的公司选手——来自河南的天天香公司。该公司入驻南张乡薛里村,建棚种香菇。当年建了5个棚,每棚1万棒,每棒挣了3块钱。

2016年,香菇产业被正式列入万荣县产业发展规划。

以此为标志,万荣香菇产业步入快车道。也以此为标志,政府的“有为”与市场的“有效”围绕发展香菇产业的微观实践开始互动:让市场实施产业项目初筛,待“种子选手”显露出足够的成长潜力后,政府再调配社会资源在关键时段就关键环节进行推动。

如今,行走在万荣香菇产业园区,会发现园区建得并不规整,就是因为园区自2014年建设以来,在市场的推动下,几乎年年都在扩建。

如今,当年由大货车司机发现的香菇产业商机,在万荣县已变成生机盎然的新兴产业——

全县拥有10个集中制棒中心,40多个香菇种植基地,200多个预冷库,8个交易市场,直接种植户500多户,产业链参与者5000多人,年产香菇3000万棒,产值2.4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全市首位。

更可贵的,是人们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

为降低菇农的一次性投入成本,今年万荣县利用乡村振兴资金投资建设大棚,出租给菇农用,早在500个大棚还没开始动工时,菇棚就被抢完了。

谢建鹏的“建棚”大业

在天天香公司刚进入薛里村时,时任南张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谢建鹏,就开始指导村民种植香菇了。

2016年,全县香菇产业开始起步,天天香公司业务拓展到制棒和收购,万荣县成立了负责产业发展的“香菇办”,谢建鹏调任主任,主抓全县的香菇产业。

谢建鹏由“建棚乡长”变成了“建棚主任”,但主阵地并没有变,薛里村还是全县香菇产业的“大本营”。

市场已经预选了项目与从业者,政府要再添一把火,把产业发展“烧得更旺”。但这火,要添在受市场规律约束的普通从业者不愿烧、烧不好或没法浇的地方。

一方面,要激发人们对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

从2015年开始,县财政对香菇种植进行专项补助。刚开始时,种植香菇每棒补助1元钱。后来变成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建香菇大棚每平方米补助20元,建保鲜库每平方米补助300元,购置烘干机的补助一半金额。再后来,又补贴香菇交易市场和标准化制棒企业……

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发展的堵点和关键环节中的问题——

种植香菇,技术要求高、设备投资大、风险最高的环节就是制棒,一旦出了问题,一年的收成就会化为泡影。为此,万荣县利用政策撬动,引导社会资本,在全县布局建设了10个集中制棒中心,企业集中制棒,菇农分散出菇。此举将出菇率提高到了99%,大幅降低了种菇风险。

对接技术研发机构和众多专家,加上具体实践,最终确定了万荣县香菇“春栽秋出”的种植周期,选择了以808为主导的适宜品种,攻克了越夏这一关键技术难题,借鉴西峡模式形成了“注四茬水、泡一次棒、一年出五茬”的精细化种菇模式。

引进福建贵旺公司、广州叶氏集团等4家大型收菇公司,辅以十来家小的客商,保障全县香菇应售尽售。

为解决种菇投资较大问题,万荣县近几年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香菇贷”金融产品,不需要农民抵押,只要有购买菌棒的合同和证明,每个大棚就可获得2万元—3万元的贷款。特别是今年,工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都已推出相关金融产品,仅在薛里香菇种植基地,就投放了300多万元的种菇信贷资金。

如今,谢建鹏的“建棚”大业还在继续。他说,从最初的产业引导到现在的政策服务,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和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持续推动是主要动力。

今年,薛里香菇种植基地还要新建56个香菇大棚。目前外架已经搭建完毕,出菇架即将进场。像该基地一样,今年万荣县要新投资建设500个香菇大棚,分布在全县8个香菇基地,所有菇棚都将在4月底投入使用。菇农们每棒香菇只需出0.5元的租金,就可以租用这些大棚了。

“项目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技术有我们,关键环节有公司,钱不够有贷款,收购有客商,菇农们只要下点苦,按要求做好管理就能赚钱了。”谢建鹏说。

“家族式”扎堆进场

见到薛里村村民杨晓红时,她正在棚内采摘香菇。身上的红棉马甲在稍显沉闷的香菇棚里,显得非常艳丽和明快。

她家种植香菇已有7年,在这个基地也有4年,目前家里共种了6个棚4万多棒。

与很多菇农一样,她也是由果农转型而来。以前,她家主要靠种植苹果为生,而随着香菇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忙不过来的她只能压缩苹果种植面积——苹果园已由原来的十几亩减少到了6亩。

“相比管苹果,种香菇这活不重,也不晒,一天最多干10个小时。而苹果套袋时,每天干十五六个小时是常事。”杨晓红说,让她“厚此薄彼”的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效益。苹果除了去年行情较好外,近年来的效益是不温不火,相反香菇行情却一直趋于高位。

“她们这几家管得精细,卖价也高,保守估计一个棚一年纯收入2万多元没问题。”谢建鹏说。

这6个香菇棚让杨晓红夫妻成了职业农民,菇棚变成了她们两人每天上班的办公室,忙时还得雇人,一年雇人费用也得一两万元。

边上,还有杨晓红兄弟家的6个大棚,以及姐姐家的14个大棚。算上其他亲戚,她们这一大家子仅在这个基地,就经营着50个大棚。

有关产业选择的信息传播,总会先顺着最亲近的关系延伸、拓展。万荣香菇产业发展中,这种家族式、扎堆式的特点并不新鲜。

翻阅2020年采访万荣香菇产业的采访本,上面记录着当时在薛里村采访过的一个名叫杨贞显的菇农——2014年开始种香菇,第一年就种了1.5万棒。

“杨贞显是我姐夫的兄弟,这几年还一直在种,今年种了4万多棒。在这里,我们亲戚种香菇的多了。”杨晓红笑着说。

让种植户笑起来的稳定收益,有一部分源于对产业风险的制度性预先排除。

离杨晓红大棚不远处有6个大棚,标牌上写着“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万荣基地”。在这个被俗称为“实验棚”的地方,正在进行着10个香菇新品种的试种。菌种是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提供的,品种名字还处于保密阶段,只用数字作了代号。

记者注意到,相较于其他出菇架,有两个架子上的菌棒零零散散,很不齐整。“这些都是试验失败了的品种,不适合万荣的气候。”谢建鹏说,近几年,在万荣种植的香菇新品种,基本上都会在占地720平方米的“实验棚”先行试种,效果有保证了才会向菇农推广

“实验棚”不仅试验新品种,也示范着一些新设施、新装备。比如更有利于保持棚内温湿度、以双网双膜(两层遮阳网两层膜)为特征的第五代养菇棚,比如自动卷帘、自动给水、智能温控等设施和系统,都是在“实验棚”经过实践验证后才被其他菇农采纳的。

万荣香菇产业源于万荣果业修剪或间伐果树的回收利用,待种植周期结束后,废弃的菌棒又可以制作有机肥重新用于果业生产。果业与香菇产业,共同形成了一个闭环的产业链条。如今,万荣县确立了以推动粮食、水果、菇菜、中药材、畜禽养殖“五管齐下”的特优高效农业战略,针对菇菜产业,正在酝酿再扩种植规模,再引深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突出地域特点、完善产业链支撑,以将万荣香菇这一新的品牌“土特产”琢磨透,发展好。

记者 金玉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3 12:00 , Processed in 0.051715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