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邵康立的家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5 09: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家书寄语,纸短情长。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折射家风的一面镜子。
image.png
近日,运城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协会副主席邵康立的父亲留给他的近百封家信,引起了关注。战争年代,报平安的“家书抵万金”已被诗圣杜甫写入诗中。和平年代,承载着一位父亲殷殷嘱托的家书,又有着怎样深意?在家风传承、家教绵延的过程中,家书对一个家族实现联结与凝聚有着怎样的意义?

3月29日,记者走进了盐湖区王范乡霍赵村邵康立先生的家。

父亲家信如明灯
image.png
走进邵家正屋,映入眼帘的是一副“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的对联。邵康立先生把这副对联挂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闲暇时怀想先祖的过往,修正自己的人生。

邵康立的祖父邵佩民是霍赵村第一位共产党员。1937年,他抛妻别子、背井离乡、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因为有一定的文化,他在部队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原临汾师范学校校长、原运城地区卫生学校书记等职,大半生都在为党的教育事业奔忙。

邵康立的父亲邵武开是一名基层干部。他从村干部做起,后担任乡镇干部,一心为公,兢兢业业,在当地留下了良好的口碑。父亲在邵康立的眼中,是孝老爱亲的典范。他孝敬慈母,爱护儿孙,言传身教,对邵家的家风建设和传承付出了不少心血。

邵康立记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与少年的他一起出门,路上遇到一位身体残疾的村民。望着那人愁苦的面容,父亲停下脚步,掏出几块钱塞进了那人的口袋……身教胜于言传,父亲的举动给邵康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年后,事业有成的他以父亲为榜样,乐善好施,到各地义诊,为需要帮助的人捐款捐物,救助失学儿童,举办幸福人生讲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邵康立知道,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自然会受到儿女的尊敬,也会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言行。

在邵家,有先祖传下来的家谱,也有父亲邵武开亲笔写给儿子的家书和用毛笔小楷记录的家史。每一种文本,对邵康立和兄弟姊妹们都是一本教科书。

父亲去世后,邵康立将父亲当年写给自己的家信复印装订在一起,竟有近百封之多。见字如面,读信如聆,让邵康立觉得父亲并没有离去,仍在对他谆谆教诲、殷殷嘱托。

这些家书中,有格式规整的信笺,也有在随手撕的纸页背面急就的短语。1993年3月的一天,父亲看到邵康立为工作的事情坐卧不宁,便就近找了一页纸写了一封信给他,叮嘱他:“冷静沉着,审时度势,热情乐观,长远处事,心胸要宽,从长计议。”
image.png
在另一封信中,父亲告诉他,永远不要脱离群众。食堂工作要听厨师的建议,业务工作要听医护人员的建议。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只有听到群众的心里话,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还有一封信中,父亲对企业的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叮嘱他一定要拒绝诱惑,站稳脚跟,以业务立身,踏踏实实走好前进的每一步。

这些家书,曾经给了年轻的邵康立重要的指导和支持,让他在不少大事节点上,稳健、笃定,渡过了难关。

再写家书传深情

就这样,邵家给家人、孩子写家书的习惯传了下来。闲暇时,邵康立也会给妻子和孩子写信,交流各自最近的生活状况和心得。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信笺交流已然鲜见,邵康立便用微信书写,联系感情。这种特殊的家书,是家人之间的连心桥,更是安全带。年轻一代从父母这里汲取人生的营养,夫妻之间在这里沟通情感。

在他的影响下,女儿邵华现在也开始给外孙女写信。一家人在家书中传递着关怀,体验文字承载的情感。

前不久,邵康立给自己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向儿子敞开心扉,放低姿态,回忆年轻时对儿子关怀不够,在对待儿子的态度上过于粗暴和简单,给儿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他还对儿子目前的一些做法进行了认真的肯定,表示自己有许多地方不如儿子。情真意切的认错信,加深了父子间的理解与感情,填平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除了给儿子写认错信,他还给妻子写了长信倾吐心曲。这封信中,他承认了自己年轻时的急躁、刚愎自用和在某些事上的莽撞,向妻子诚恳认错,表达歉意,消除误会和裂痕。他说,向妻子认错,也是向自己认错,让自己的心更敞亮,让家庭更和谐。

在一封封告白家书的支撑下,邵康立的妻子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和家里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处得很是融洽。夫妻俩同心同力,对兄弟姐妹和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一视同仁,在亲人们遇到困难时,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大家庭成员之间很是团结。

陪伴老母回老院

如果说家书承载思想的话,行动则需要更多的付出。三年前,多年跟随邵康立在城里生活的老母亲,想回家乡老院居住。邵康立与妻子践行《弟子规》的教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两口子一起陪着八旬老母回到老家。他们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对老院进行改造,想尽一切办法方便老母亲的晚年生活。

记者在邵家的院中看到,院子干净整洁。为了照顾老母亲,屋里装了地暖、楼上楼下安装了马桶;院子拐角处安装了扶手栏杆,方便母亲在院子里遛达。

平时,邵康立和妻子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姐妹们负责做饭。晚上,他守在母亲身边,喂水喂药,照顾得颇为周到。

当年,父母身体还算硬朗时,家里几个孩子商量把父母安置在同小区,以方便看望和照顾老两口。在邵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外嫁的女儿必须留一个在身边照顾和陪伴父母。因此,几十年来,邵康立的姐妹会轮流为老人做饭,帮兄嫂、弟媳分担家务。

采访结束时,邵康立大姐邵康能在喂老母亲吃饭,两个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与弟弟能时时陪伴在老母左右,时常尽尽孝道,无疑是一种幸福。

倾力付出为儿孙

说起孩子们,邵康立和爱人很是欣慰。女儿邵华毕业后在成都当英语教师,儿子邵拓在大学毕业后回到运城接手了家里的企业。

对于孩子们的教育,邵康立的爱人似乎更有话语权。生下女儿的那一年,她为了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暂停了工作,留在家里相夫教子。为了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她买来许多育儿书,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陪着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孩子们生活中发生什么事、遇到什么问题总会第一时间给爸妈打电话,与他们商量解决。

邵康立说:“父母良好的一言一行是让儿女生起恭敬心的源头。”平常,有机会相聚时,一家人经常坐在一起开家庭会,交流情感。

儿子在接手企业之初,老年节时购买了许多日用品,带着骨干医生到敬老院为老人们义务做体检,而且他不允许大家拍照留存。邵康立得知后给儿子打去电话,儿子说:“去敬老院是为老人服务,一定要考虑他们的感受。”孩子能把“与人为善”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他很是感慨。

女儿有小孩那年,为了照顾外孙女,邵康立的妻子千里迢迢去陪了女儿三个多月。在女儿家时,她用心用情尽一位妈妈和外婆的责任,没有说半个累字。她告诉记者,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付出是对家人最好的爱。能有机会帮到孩子们,即使甘苦备尝,心里也是满足的,这是邵家的家风。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棵树,父母便是这棵树的根,孩子则是枝和叶。父母用德行把根扎稳了,家庭之树才会长得枝繁叶茂。

一次,邵康立把写给妻子的信分享给孩子们,女儿给邵康立发回信息:“父母在修行的路上从未离开,就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

记者 张建群 见习记者 杨颖琦 实习生 陈柯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3 09:05 , Processed in 0.043557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