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闻喜花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6 09: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游客在闻喜大酒店图书角+非遗展“微展厅”内参观
image.png
山西卫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制作花馍

前不久,景海鹏的父母在观看“神十六”发射直播时,面前桌子上火箭模型的闻喜花馍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家乡人对景海鹏及我国航天事业的祝福,承载着晋南人“事事不离馍”的礼俗,也彰显出花馍在晋南应用之广泛。

闻喜花馍,已经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传承,更是在后人的创新推动下,发展成“舌尖”上的产业。无数闻喜人,靠着花馍,“蒸”出了热气腾腾的好日子,同时闻喜花馍这一传承上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在闻喜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活”了起来,“走”了出去。

花馍之乡

家家户户的传承

晨光熹微,闻喜县城闹市区的一处老房子中,闻喜花馍手艺人丁丽炎一大早便起来和面。明天就是端午节了,有客人订了老虎馍,还有客人订了一份订婚用的龙凤呈祥花馍,她得早早起来,才能在傍晚时分将这些花馍制作完成并交到客人手中。

“今天起得不算早,旺季的话一般5点就得起床,夜里最晚忙到凌晨两三点。”丁丽炎一边用剪刀给凤凰造型的花馍制作尾巴,一边说道,“生意好的话,一个月能收入两万多元,养活一家人没问题。这门手艺已经传给我儿媳妇了,她现在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我很放心。”

今年65岁的丁丽炎,捏花馍已经有20多年了,从小跟着母亲,耳濡目染,对捏花馍有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做花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捏着捏着,我的心也跟着沉静下来了。”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丁丽炎的孙女从小就爱上了这门手艺,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帮着奶奶捏点简单的花样了,“咱的手艺不愁传承不下去。”丁丽炎笑着说道。

面上多彩世界,手中万物乾坤。傍晚时分,丁丽炎的花馍已经出炉了,硕大的馍上面,4只老虎相对而坐,俏皮可爱,栩栩如生,明艳的色彩和略微夸张的造型更增添了几分祥和喜庆,立刻就将端午节的氛围烘托了出来。

地处晋南的闻喜人,把对土地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寄托在花馍里。指尖上的艺术,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期盼与祝福。在闻喜,有句话叫“人生十件事,花馍总相伴”,从婴儿呱呱坠地到满月、订婚、结婚,再到过寿、丧事,每一个人生的重要节点,闻喜人都会蒸花馍以表祝福,婴儿满月蒸鼓鼓馍,结婚蒸龙凤呈祥花馍,老人过寿蒸桃馍……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习俗,在闻喜,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捏制花馍的好手,家庭作坊星罗棋布,使得闻喜做花馍的群体一直很庞大,技艺也在口耳相传之中逐步精湛。

闻喜花馍不仅好看,也好吃,尤以北垣为代表,是因为这里的小麦和水的品质尤为上乘。每到夏季,北垣上一望无际的麦田就会在微风中掀起一阵阵麦浪,这里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温差较大,小麦生长期长,蛋白质含量高,面粉柔软而有韧劲。北垣的水也因地势较高、水位深而甘冽清甜。用这样的面粉和水制作出的闻喜花馍,吃起来酥软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花馍,成了桐乡人舌尖上的美味、指尖上的艺术、心尖上的情结。

手艺蝶变

小花馍“蒸”出大产业

“闻喜花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传承非遗文化,振兴传统工艺,让花馍手艺人的面案从炕头搬到了车间,也就将文化资源转化成了生产力。

走进位于畖底镇的山西卫嫂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嫂食品)花馍成型车间,两排工人围着面案相对而坐,手上忙碌不停,一番揉、捏、剪、修、粘、缀后,一块块普通的面团就变身为惟妙惟肖的寿桃、莲花、玉兔等各式各样造型的花馍,另一旁的蒸制车间里,氤氲的蒸汽升腾,自然发酵的麦香味道扑鼻而来……

于2009年成立的卫嫂食品,传承1700年“闻喜花馍”文化,是闻喜花馍制作的“领头羊”。卫嫂花馍之所以正宗地道、健康好吃,总经理张永俊将之归结于:水好、面好、工艺好,“卫嫂花馍”碾黄土麦、汲深井水,发酵采用传统的玉米面自制酵母,且馒头经二次醒发、八道揉面,精制而成。

产业化是推动闻喜花馍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闻喜花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

“2020年,我们通过聘请专家、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同投资研发成功馒头保鲜技术,从而解决了困扰我们发展的最大瓶颈,使馒头保质期延长至15天乃至更长时间,产品销量因此得以大幅提高,同时对于闻喜花馍特色文化品牌推广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张永俊介绍道,“除了花馍、馒头,我们还开发出了油茶、烤馍片等功能性食品,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近年来,闻喜县把打造花馍特色产业列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程,多次举办闻喜花馍技艺培训班,聘请花馍艺人为农村妇女传授花馍制作技术。卫嫂食品在闻喜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以闻喜花馍制作为切入点,逐步探索建立省级劳务品牌培训就业基地,走出了一条标准化培训、精准化服务、规模化输出的转移就业新路。

正在卫嫂食品生产车间做字牌的张小平,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四年。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她从村里“蒸馍馍的”脱胎为技术精专的花馍技师。

“以前自己在家蒸馍都是估摸着来,做成啥样是啥样。现在在这儿做花馍,每一步都有规范教程,还有很多创新手法和技艺,感觉像在做艺术品一样。”张小平脸上洋溢着农村妇女靠手艺吃饭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做着自己喜欢的有‘艺术感的’工作,每月在家门口就能挣三四千元,还能照应家里,这样的生活,我很满意。”

在卫嫂食品生产车间内,和张小平一样的花馍技师,有好几十个。放眼闻喜全县,有5000余名农村妇女经过闻喜花馍职业技能培训后,成为手工花馍加工能手,足不出村走上了致富路。

眼见花馍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张永俊盘算着下一步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筹备组建‘全产业联盟’,从小麦种植、面粉加工到花馍生产,弥补产业短板,广泛开展跨界、跨区域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为下一步做强做大夯实基础。”

文旅融合

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

走进位于闻喜大酒店二楼拐角处的图书角+非遗展“微展厅”,玉米皮编织的古朴花篮、色彩鲜艳的闻喜花馍等非遗文化装点着酒店一隅,为现代化酒店增添了一抹传统文化的亮色,不时引来三两游客驻足观赏。

另一侧,位于东镇镇上镇村的闻喜花馍展厅,分类陈列着百余种花馍展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花卉、亭台楼阁等,仿佛一座花馍博物馆,其种类齐全、制作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我们在保护利用非遗文化上下功夫,打造花馍展厅、图书角+非遗展‘微展厅’,让包括闻喜花馍在内的非遗文化走进景区、农村、社区、校园、酒店等地,让非遗处处可及,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闻喜县文旅局副局长李国杰介绍道。

闻喜是晋南的小麦主产区之一,有60万亩小麦,推进花馍产业可以促进小麦就地转化,提高附加值。为此,闻喜县委、县政府利用重大节庆和文旅活动,组织举办了花馍艺术节,又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省旅发大会、深圳文博会等重大节庆和会展活动上进行推介亮相。

不仅如此,近年来,闻喜县深挖花馍产业发展优势,通过省校合作激发传统产业新潜力,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设计花馍新造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解决了花馍长途运输储存难题,将冷链运输中的花馍存储期提升至30天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闻喜花馍文化内涵,扩大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承培训力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闻喜花馍文化传承队伍中,同时,对花馍技艺进行有序整理、记录、保存。”闻喜县文化馆副馆长贾宏建表示。

如今,闻喜花馍已不再只是一门手艺、一份记忆,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高超的制作工艺,描述了悠悠岁月中闻喜古老的饮食文化,也折射出闻喜人心中美好的愿景和期盼。勤劳的桐乡妇女用灵巧的双手把财富、幸福和未来都揉进这一个个小小的花馍中,让好日子“蒸蒸日上”,也让花馍“蒸”出大产业、致富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3 09:38 , Processed in 0.044476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