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追溯关公籍贯可知关汉卿祖籍(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4 10: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临猗关原头村关帝庙内关汉卿塑像

关羽是河东(黄河之东,即今运城)人,该是无需争议的话题。然而,很长时期内,学术界就关公籍贯的称谓,一直混淆不清。在现存的历史典籍、文学作品或者民间故事中,有说关公是“解人”的,有说关公是“解梁人”的,有说关公是“解良人”的,也有说关公是“解州人”的,亦有说关公是“蒲州人”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是,历史上的河东地域比较广大,且行政区划在历朝各代又有着不同的变化,因而要搞清关公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以及这个地方的地理坐标究竟是什么行政区划名称,就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去认真进行一番实事求是的考证了。

杨孟冬/文

原本不该争议的籍贯“解县”

在关公的始祖、谱系、家世、生平、后裔等个人资讯中,其籍贯本来是最确定、最没有争议的。就拿撰写《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来说,其生于关公逝世后十四年,本是蜀国的观阁令史,即掌管文史档案方面的guan员。以关公在蜀国的显赫地位和崇高声望,加上陈寿自己所从事纪实修史工作的特殊要求,对于关公的身世不应该记错。他记载关公的籍贯是: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三国志》卷三十六

北宋时,与关公是老乡的司马光,编撰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其与纪传体史书《史记》是中国史学的两座高峰。司马光的家乡与关公的家乡,按现代里程相距不过几十公里。他对这一带的区域划分当然不会陌生,对关公故里应该是十分熟悉的。因而,他的记载是:

(刘)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资治通鉴》卷六十

但他只记载到郡(相当于现在的市)级,没有具体到县级。

“河东解”“河东”,应当是一致的,指的是“河东解县”。

大凡一位公众人物,一般指称他的家乡,只会说到省、县;在古代,会说到郡、县。就像《三国志》记载曹操的籍贯,“沛国(相当于郡)谯人也”就是“谯县”了。记载孙坚(孙权的父亲)籍贯,“吴郡富春人”就是“富春县”了。刘备的籍贯最完备,“涿郡涿县人”。关公的籍贯记载为“河东解人也”,是准确的,是符合史书记载规范的。要全称,现在当然就要说到省一级,但东汉时期还没有“省”的建制,省的建制是元朝、明朝以后的事。东汉时期,郡以上的行政区划,是州,天下共十三州,比现在的省要大得多。关公驻守的荆州,包括七个郡,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湖南和河南、广西一部分。

关公故里不同于其他州,像冀州、扬州,而是“司隶校尉部”,是中央直辖区。那时朝廷驻在洛阳,洛阳周围的一些郡,都是中央直辖的,称作“司隶”。朝廷的一个重要官职,叫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所以朝廷直辖区域,称作司隶校尉部。关公所在的河东郡,也是朝廷直辖,河东就属于司隶校尉部了。后来,司隶校尉部也称“司州”。

郡、县之下,依次称乡、亭、里。里,就是村子,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里之下还要分甲,十户为一甲。这就是当时的行政直属关系。县、乡、亭,还是当时行政级别的参照系。朝廷给guan员、战将封侯,级别也与之对应:关公是“汉寿亭侯”,张飞是“新亭侯”。关公籍贯的郡、县、乡、亭、里的隶属关系,就是这样的。全称是:司隶校尉部河东郡解县常平乡下封亭(一说下冯亭)宝池里五甲。

后世史家、朝廷、民间和关氏后裔,在关公籍贯问题上,原本都毫无疑义和歧见。

说关公是“解州人”始于五代

关公的时代,即东汉时期,解县的县治并不在如今的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而在今临猗县的临晋镇附近。解县是秦朝设置的,县治正是临晋镇,西汉、东汉、三国、西晋都沿袭秦制。南北朝的西魏文帝时,解县被分为北解县和南解县:北解县县治依旧是临晋镇;南解县县治则设在“解梁城”(今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

关公的出生地“常平村”距南解县县城“解梁城”近得多,自然属南解县——都属河东郡。但是,这时的河东郡郡治已于后赵元年,从安邑县(今夏县禹王乡)迁徙到了蒲坂(今永济市蒲州镇)。

到了北周时期,北解县改为临晋县,南解县改为虞乡县(这时没有解县了)。关公的常平村应属虞乡县了,县治虽然还在解梁城,但朝廷同时在蒲坂县设置了一个州级建制“蒲州”,虞乡县就隶属“蒲州”管辖。到了唐朝初年,虞乡县的县治从解梁城迁到今永济市虞乡镇,又一次重新设置了解县。这时候的解县,县治便是如今的盐湖区解州镇了——当时仍称解县县城,属虞州(今盐湖区安邑街道)。直到五代时期的后汉,恢复汉朝国号,皇帝又为刘姓,关公家乡的地位就抬高了。于是,汉隐帝刘承祐升解县为解州(辖解县、闻喜、安邑),即如今的盐湖区解州镇,这才开始称为解州。说关公是解州人,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关公籍贯有了麻烦,源自“解梁”

在与关公有关的各种传奇、故事、辞赋、楹联、戏剧甚至学术文章里,关公的籍贯常常被称之为“解梁”。这就给学界和民间造成了一些混乱。许多人就糊涂了,非但自己弄不清,也还得继续这样语焉不详地延续下去。

问题出在“解梁”上,出在那个短暂时间充当过南解县县治的“解梁城”上。其实,解梁城的地位和名气,比南解县县城大多了。它作为历史名城的时间,比南解县县城长多了。

解梁,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城,是晋国“六卿”之一智伯的都城,也称智伯城(位于今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现夯土城墙遗址尚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晋献公死后,秦国护送公子夷吾回国即位时,夷吾答应事成之后送五个城以示谢意,其中就有解梁城。夷吾回归晋国后又反悔了,未践承诺。秦晋失和,战争不断,都是“五城违约”造成的。之后,韩魏赵“三家分晋”,中国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时期,解梁城属“魏国”,却不是魏国的都城了。但是,解梁城由智伯都城成为魏国属地,是晋国一分为三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界线。而解梁城成为南解县的县治,则是一千年之后的事情了,且时间短暂,只有二十余年。

“解梁”在历史上的名气和地位久久难以磨灭。时间又过了八百年,到了元朝末年,关公的故事、传奇、戏剧、辞赋和个人传记、家世谱系大量问世的时候,不管是文艺作家还是历史学者,早就忘记了那个短暂的南解县,只记得春秋名城解梁城了。他们不仅把关公身后的南解县记成了“解梁县”,而且把关羽生前的“河东解县”也记成了“解梁县”。

于是,明朝嘉靖年间,解州知事徐祚的《解州常平里重修汉义勇武安王庙记》记载:“汉寿亭侯谥壮穆……解州人也,州在汉时称解梁县,隶蒲州,统属河东郡,今仍之。”

清朝康熙年间,于成龙序卢湛《关圣帝君圣迹图志》记载:“圣祖父之名号、年岁、里居、世业,始发迹于解梁。”解州州守王朱旦撰《汉前将军壮穆侯关圣帝君祖墓碑铭》:“帝祖石磐公,讳审,字问之……居解梁常平乡宝池里五甲。”

清朝乾隆年间,解州州守张镇编撰关公志书,赫然名曰《解梁关帝志》。

有意思的是,几位在解州担任主官,而且是有学问的人,把自己治下的解县也称为解梁县,可见那时候这已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约定俗成,并不以为错。

“解良”更让关公籍贯扑朔迷离

更有广泛影响的,是“解梁”在一些传奇故事等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

元朝至元年间,关汉卿的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上演,其中关公上场,开场白即为:“某姓关,名羽,字云长,蒲州解良人也。”

关汉卿,是学界公认的关氏后裔(即关公第四十五代孙),竟然也认为解县是解梁,且写成了解良。

这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解良”。

元朝至治年间,《三国志平话》(作者不详)刊印,其中写道:“话说一人,姓关名羽,字云长,乃平阳蒲州解梁人也。”

明朝胡应麟《谒汉寿亭侯庙歌》:“巍巍壮穆起解梁,精忠大义扶三光。”

明朝嘉靖年间,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印。关公第一次出场,见到了刘备、张飞。刘备叩问姓名,关公回答:“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关公败退麦城,孙权派诸葛谨来劝降,“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关公牺牲后,作者有诗赞曰:“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关云长。”可见《三国演义》就采用元杂剧《单刀会》和《三国志平话》之说,将关公的籍贯写作“解良”。

“解梁”在历史上并没有称作“解良”,文艺作品里所说的“解良”,应当是音转了,连罗贯中这样的大作家也写成了“解良”。后世的人们,就一直这样因袭了下来,至今也没有人计较。

其实,解县,解梁,还有解良,都是指关公故里常平村的属县。常平村是关公的家乡,是他的祖居,也是他出生的地方,是最基本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了。村子所直属的上级行政单位,随着朝代更替不断变化,它的全称就会不断变化,一会儿河东,一会儿蒲州,一会儿解州。好在“解县”没有变,改作虞乡县只有短短几十年,可以忽略不计。

关公籍贯为“蒲州”的原因所在

五胡乱华前的河东郡郡治,原本设在安邑,到了后赵时期,即关公身后一百年,此时解县虽说仍属河东郡,但郡政府所在地改为蒲坂。之后几经更替,北周明帝二年,于河东地域置蒲州,关公家乡当时已是虞乡县,县治仍是解梁城,仍属河东郡,隶蒲州。后世称关公是蒲州人,原因就在这里——比解州要早三百九十年。

而宋金时期,蒲州(时称河中府)隶河东南路,治所在平阳府(今山西临汾),这才有了后来《三国志平话》的“乃平阳蒲州解梁人也”之说。

于是,人们十分熟悉的那副楹联,就有根据了:生蒲州,辅豫州,保荆州,鼎峙西南,掌底江山归统驭;主玄德,弟翼德,仇孟德,威震华夏,眼中汉贼最分明。

——江苏宜兴关帝庙

诸如这类楹联还有许多。至于湖北当阳关陵拜殿的那副楹联:“生蒲州,长解州,战徐州,镇荆州,万古神州有赫;兄玄德,弟翼德,擒庞德,释孟德,千秋智德无双。”则是另有内容。传说,一贫妇逃难路过蒲州,身怀六甲,在一棵皂角树下生了关公,就血崩死了。解县一位好心人帮助掩埋了贫妇尸体,抱养了关公,此后关公就在解县长大——这就是“生蒲州长解州”的由来。现在,永济市还有一个地方叫皂角树,即任阳村,村中有一座关公庙,就是当地乡民为纪念这个故事而建。该庙中保存的清朝碑刻,上镌“圣帝桑梓地”赫然入目,显然是说蒲州是关公的家乡。

蒲州也称“蒲东”,是黄河东岸一带乡民习惯性的称呼。这也许是由于蒲州紧邻黄河东岸,它所管辖的广大地域都在它的东边。于是,也就有了关公是蒲东人的说法。《三国演义》描写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到了第三关汜水关,守将卞喜在关内镇国寺设下埋伏要暗算关公,恰好寺里有一僧人普净,与关公是同乡——

当下普净已知其意,向前与关羽问讯,曰:“将军离蒲东几年矣?”

关公曰:“将及二十年矣。”

……

普净曰:“贫僧家与公家只隔一条河。”

关公是蒲州人,文学界和朝廷官方对关公籍贯的普遍认同,民间自然也就随之沿袭了下来。

其实,蒲州也罢,解州也罢,它们都曾因境内的关公故里而声名显赫。而关公的故里,不管历史上其直属州郡如何变动,常平村永远不会变。它现在的行政区划全称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0 10:40 , Processed in 0.041997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