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裴柏村探源“天下无二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20 10: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闻喜裴柏村的村牌石,上刻“天下无二裴”。

裴军强/文

与秦同祖

据南宋史学家郑樵撰《通志·氏族略》记载:“裴氏,嬴姓,伯益之后,秦非子之孙,封为𨛬城,因以为氏。六代孙陵,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据此可知,裴氏家族源远流长。《金大定谱序碑》记载:“裴氏出自有熊氏,乃伯翳之后,与秦同祖,赐嬴姓,曾佐殷伐桀,佐周伐纣,累世有功,秦封‘邑城’。”宋代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裴氏出自风姓。颛顼裔孙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皋陶,皋陶生伯益,赐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孙曰仲衍,仲衍四世孙曰轩,轩生潏,潏生飞廉,飞廉生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周孝王使养马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秦为附庸,使续嬴氏,号曰秦嬴。非子之支孙封𨛬乡,因以为氏,今闻喜裴城是也。”

历代研究裴氏文化的学者都据此佐证裴氏与秦同祖,是秦的后代中的一支繁衍发展而来的。这也可从唐裴氏的墓志中得到证实。

《裴㧑墓志》:“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封为秦,秦景公母弟曰鍼者,始居于晋,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

《裴皓墓志》:“自高阳发系,伯益开基,食采于裴,因而命氏。”

《裴光庭神道碑》:“伯翳之后,与秦同姓,始封于裴,因邑命氏。”

《裴耀卿神道碑》:“伯益裔孙非子,周封于秦。至桓公少子鍼,去国食采于晋,其邑曰裴,遂为氏焉。”

《于公故夫人裴氏墓志》:“初,伯益为虞以掌山泽,自任好有国以霸诸侯。鍼适晋食裴,因以命氏。”

《裴希惇神道碑》:“有若颛顼遵昌源于长流,有若大费启洪基于敷土,后子保河汾之邑,非子据汧渭之封,千乘由其克昌,三牢所以能霸。”

……

据此可知,裴氏与秦嬴同祖。秦非子是伯益之后,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可知其在周孝王时,“周孝王使养马于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秦为附庸,使续嬴氏,号曰秦嬴”。中国先秦时期的秦国一般自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开始,到公元前771年秦襄公正式被周平王封侯,之间经历了五代君主。他们分别是秦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秦襄公。此后,又经历了十三代君主到秦景公,即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非子是公元前990年到公元前858年在位,秦景公是公元前576年到公元前537年在位。裴陵是秦非子的六世孙,是裴氏的开氏之人,在现存康熙年间的《裴氏世谱》被尊为一世祖;公子鍼是秦桓公之子秦景公之弟,在《裴氏世谱》中被尊为二世祖。

一世祖裴陵

据郑樵撰《通志·氏族略》记载:“秦非子之孙,封为𨛬城,因以为氏。六代孙陵,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非子之支孙封𨛬乡,因以为氏,今闻喜裴城是也。六世孙陵,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为裴。”

从以上史料可以确定,第一个裴姓之人乃裴陵无疑,现存康熙年间的《裴氏世谱》也将裴陵尊为其一世祖,但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提出:“一云晋平公封颛顼之孙鍼于周川之裴中,号裴君,疑不可辨。”欧阳修对裴陵与鍼谁是裴氏先祖似有存疑。

对此,我们可以从时间顺序来论证:“秦非子六世孙裴”即裴陵,是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开创“裴氏”。周僖王是公元前681年到公元前677年在位,而公子鍼是被晋平公封在周川之裴中,号裴君,晋平公是公元前557年到公元前532年在位,仅从时间先后上来判断,两人相差至少100余年。还有一个细节将公子鍼封在周川之裴中,而“裴”是去“邑”从“衣”而来,之所以称此地为裴中,应该是有“裴”之后才有裴中。也就是说,在公子鍼之前就有裴中了,即裴陵所居之处。这在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所撰《闻喜县志斠》中也有体现:“周川即《竹书》所称晋献公二十五年狄人伐晋周,有白兔舞于市,《水经》涑水又西过周原,今其地乃与裴城毗连,俱在闻喜县境。二说实不相悖,永叔何疑之有!”

杨深秀此文说的“裴城”与“周川”的地望俱在闻喜县境且毗连,这就说明这两个地方相邻,甚至就是一地。公子鍼,由于封在裴中才称其为裴君。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周川”与“同川”。晋平公给公子鍼安置的“同川之裴中”,欧阳修说的“周川之裴中”,唐代墓志所说的“同川之裴中”,据杨深秀考证都是一回事,“周川”乃“同川”之误。在其他文献史料中所见的“同川”“桐川”“桐乡”和“高阳乡”,都是裴氏集中居住的乡村,现在闻喜县裴柏村一带。

目前,很多研究裴氏的学者,仅仅依据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提出的“一云晋平公封颛顼之孙鍼于周川之裴中,号裴君,疑不可辨”,以及唐代部分墓志,就断言,公子鍼的后人以邑为姓,公子鍼乃裴氏开姓始祖。这个问题在有关裴氏研究的作品中普遍存在,针对郑樵《通志·氏族略》、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所述的“非子之支孙封𨛬乡,因以为氏,今闻喜裴城是也。六世孙陵,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为裴”,即裴陵为裴氏始祖这一论断视而不见,或一笔带过,令人费解。

二世祖公子鍼

关于公子鍼这段史实,也可从《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先秦和汉代的史籍中得到证实。秦公子鍼,又名伯车、后子,秦穆公之玄孙、秦桓公之子、秦景公之弟,《史记·秦本纪》称他“后子鍼”。秦景公时期,秦国衰落,屡败于晋。公元前559年(秦景公十八年),晋悼公会合齐、宋、卫、郑、曹、邾、腾、薛、杞、小邾等诸侯共同伐秦,深入秦的腹地,败秦师于械林(今陕西华县附近)。之后秦国多次试图与晋国重结盟好,一直到公元前547年(秦景公三十年),派后子鍼到晋国谋求媾和。公元前546年,14个诸侯国在宋国召开“弭兵大会”。弭兵大会后,大国势力重新划分——晋、楚平分霸权,晋、齐、楚、秦同为势均力敌的头等大国。

随着战争的结束,后子鍼的噩运也从此开始,朝野对其造谣中伤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后子鍼的母亲担心景公加害于他,就劝他逃离秦国。公元前541年(秦景公三十六年),后子鍼为了暂时避开景公的迫害,带着千乘车辆来到晋国。他到晋国以后,在黄河上架设了连接两国的舟桥,准备景公的后嗣继位以后再回去。公元前536年,秦景公卒,子襄公立,后子鍼立即返回秦国。

公子鍼到晋国避难,晋平公将其封在了同川之裴中,此地乃裴陵及其后人所居之处,公子鍼与裴陵一脉是同宗同族,都是秦非子之后。现存康熙年间的《裴氏世谱》将公子鍼列为裴氏二世祖,裴盖为三世祖(陵孙,汉水衡都尉侍中)。仅从《裴氏世谱》来看,其后的裴氏后人均为裴陵之后,并无公子鍼的痕迹。但在唐代部分墓志中,一些人称其先祖为公子鍼,且尊公子鍼是裴氏开姓始祖。这部分裴氏后人可能确实是公子鍼的后人,但称公子鍼为裴姓开姓始祖,显然有悖史实。还有一种可能是部分裴氏后人称公子鍼为裴氏开姓之祖,以其为秦穆公之玄孙、秦桓公之子、秦景公之弟,与秦国宗族血脉较裴陵更进一步而有意为之,这也是古人认祖归宗的一种习惯。

据唐代裴氏墓志资料记载,后子鍼在晋的前后六年中,晋平公将其安置在同川之裴中,赐给他100顷甲地,尊其为裴公。后来,他虽然回到秦国,但是晋国同川之裴中,留下了他的后人。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公子鍼在晋六年后返回秦国,这在历史上有记载,但其后人留在了裴中,并无明确记载。持“公子鍼为裴氏始祖”观点的人认为公子鍼回秦后,其后人留在了裴中。据《史记·秦本纪》有关秦景公与公子鍼的记载:“桓公立二十七年卒,子景公立……景公母弟后子鍼有宠,景公母弟富,或谮之,恐诛,乃奔晋,车重千乘。晋平公曰:‘后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对曰:‘秦公无道,畏诛,欲待其后世乃归。’……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后子复来归秦。”《春秋》记载则更为简略:“夏,秦伯之弟鍼出奔晋。”均无公子鍼后人留在晋的记载。

据《裴氏世谱》记载,裴氏三世祖盖乃西汉年间人,与公子鍼也相差几百年。由此可知,将公子鍼列为裴氏二世祖、裴盖列为裴氏三世祖,乃裴氏后人对公子鍼、裴盖的纪念而已。真实情况可能是,公子鍼的后人与裴陵的后人均生活在裴中,他们都是秦非子的后人,都以裴氏为姓。这就是尔后不断发展壮大、彪炳史册的裴氏。魏晋以后,裴氏逐渐分为三支,分支于燕者曰东眷裴;分支于凉州者曰西眷裴;留居闻喜故地者则为中眷裴。随着岁月的流逝,裴氏又分出许多支派:“魏大将军天明徙解县,为洗马川之族;辟地同州者,为白水之族;迁华州者,为下邽之族;到二十七代孙晋国公度,又治第京兆之万年。”尽管支派繁多,但考其谱系源流,追其本末出处,盖出自闻喜之裴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9-19 23:56 , Processed in 0.05628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