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154882[/attach]
  裴耀卿(681~743),字焕之,稷山人,中唐时期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
  耀卿从小聪慧机敏,不足十岁就中童子举。弱冠即任秘书正字,不久为相王府典签。相王就是后来的睿宗,睿宗继位后,升耀卿为国子主簿。
  开元初年(713),唐玄宗升耀卿为长安令。耀卿到任后,取消旧的普遍配户加派税银的办法和旧的“市法”规定,改由豪门大贾来承担,减少了大多数贫民的苛捐杂费,甚得百姓喜爱。当他调任后,百姓对他还非常思念。开元十三年(725年)耀卿升任济州刺史,同年玄宗要去泰山封禅,济州是前往泰山的必经之地,地广人稀。但经耀卿精心安排,一切从简,使玄宗很是喜欢。当玄宗到泰山封禅完后便在宋州宴席上对张说曰:“前次出巡天下,观察风俗,考察官吏,未得其实。这次去泰山封禅,怀州刺史王宣只献了祭祀用的牺牲,魏州刺史崔沔派人送来帷帐;济州刺史裴耀卿却给我上书说:‘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我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常常警诫自已,这表明他对百姓的爱惜”。随后,耀卿任宣、冀二州刺史。在宣州任职时,因黄河发大水而堤防决坏,附近各州坐视不救,唯耀卿亲自指挥整饬河防工程,给百姓办了好事。宣州人便给其立了功德碑,以示纪念。此后,耀卿升任户部侍郎。开元二十年(732年)冬,耀卿调任京兆尹。此时,唐代漕运已出现困难。特别是从江淮到两京的漕运,是唐朝的财源依托,但是到唐玄宗开元后期已出现漕运不畅和京师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还在耀卿任宣州刺史时,唐玄宗就向他询问漕运的事,他说:“由于管理不善,从江南运一船粗米到东都,至少需要几个月,而洛阳至陕州的陆运费用又很昂贵……。”恰巧在耀卿任京兆尹的第二年秋,京师大雨成灾,庄稼受害,谷价飞涨,玄宗便单独召见其议运东南粗米事宜,以解京城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当耀卿提出整顿漕运的具体建议后,玄宗十分赞赏,当即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又命他为江淮、河南转运使,负责整顿漕运。这期间耀卿果断地在黄河入汴附近设输场并置河阴仓。当江淮漕运至输场后,即将粗米纳入场内,船返本州。然后再由政府另雇运船,一路洛漕输到嘉仓;另一路到三门峡东的集津仓,在那儿沿河凿山,开出车道,再由此车道陆运十几里至三门峡西的盐仓;这就绕过三门峡之险,然后再水运至黄河南岸的陕州太原仓,溯河水至潼关附近的永丰仓,经渭水直达长安。这样自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以后的三年中,运往关中长安的粗米达七百万斛,创下隋唐年间漕运史上最高数字,同时节省陆路雇车运费三十万贯。耀卿成功地整顿漕运,成为唐开元盛世的一段佳话。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耀卿又调任侍中,翌年升为尚书左丞相,参知政事,封为赵成侯。天宝元年(742年)改任尚书右仆射,时间不长又改任左仆射。次年(743年)病卒,归葬稷山韩家庄村南,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其著作有《崔液集》十卷。

[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