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发展至今,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无数的前辈印人其实早已经通过实践为后学总结了循序渐进的途径,即先从临摹入手,再进行创作。临摹可谓是根基,创作可谓是花叶。叶茂花繁者必根深,故临摹尤为关键。
所谓临摹,实则包括摹写和临刻两个步骤。摹写:在选定的范本上覆以拷贝纸、硫酸纸之类的透明纸,为了防止墨迹污损范本,在两者间可以垫玻璃纸,然后以双钩法将范印的线条描摹下来,所摹写的线条要精细,且与范印越是重合越好。摹写的好处有三:其一可以训练对毛笔的控制,进而有助于将来的控刀;其二可以熟悉篆字结体、直观地体会线条的细微处。在摹写一些流派朱文印时,可以通过复印件将范印放大数倍,摹写时便更如同在写篆书;其三是可以为日后的创作养成良好的写印稿习惯。前辈印人十分重视摹写印稿,如江成之先生曾经先后摹写了数以千计的印稿,不论范印大小、朱白,一概都用精细的线条予以精准的双钩(江成之先生双钩印稿);
陈巨来先生刻印之前都会认真地摹写印稿(可参见上海书画出版社《陈巨来治印墨稿》)。前辈的这种认真、勤奋、严谨的学风足以垂范后学。临刻:临刻可以用水渡的方法,将摹写在蜡纸坯(即现在所谓的篆刻复写纸)上的印稿渡到印石上,然后刻出;熟练的也可直接将印文直接写于印石上刻出。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临刻与原作务必做到形准,进而方能神似(孙慰祖先生临印)。若与原作面目相去甚远甚至风马牛者而能神似,则纯系妄言。
在经过一个阶段的临摹后,可以尝试通过仿刻来进行创作训练,而作为一种从临摹向创作过渡的方法,换字法简单而有效。换字法,即取前人的某一方印作,换其中某一字来进行创作,仿作与原作亦务求神形俱似。马国权先生所著《近代印人传》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九二六年夏,陈巨来在赵叔孺家初识吴湖帆,吴对其为赵仿《双虞壶斋印谱》中“叔得意印”所作的“叔孺得意”一印“颇有赞词”,两人遂订交。
吴湖帆慨然将家藏明季著名印人汪关之《宝印斋印式》十二册借给陈巨来观摩玩索达七年之久。汪关印作力追汉法,刀法朴茂稳实,章法一丝不苟,深得汉印神韵,为明代印坛工稳印风的代表人物。陈巨来得见汪关印谱,致力其间,印风深受汪关影响。“张绪当年”一印显然摹刻于汪关,汪关印作因笔道“飞白”过度而影响字的神采,而陈刻在“绪”、“当”字间保留了些许笔道留红,避免了汪关的习气,故两印相较,陈刻似略胜一筹。
篆刻创作中借鉴前贤的例子很多:从江成之先生所作的“巨硕斋”一印中,不难看出陈鸿寿所刻的“臼研斋”的影子;周建国先生的印作“只慕双持”则是从王福厂先生的“只慕祖武”中换两字后对印文线条整体加以残破、并笔而来。
随着作者熟练程度的增加,一方印中所换字数可逐渐增多,当最终能换掉范印中所有的字时,便可进入创作的自由王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当然,如果在篆刻艺术领域欲再上层楼创作出风格独立的作品,则需知“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吴昌硕语),前路会更加漫长。
篆刻专业论坛作品发布
点我注册
点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