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扒一扒这些名家唯一传世书法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5 15: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SC0000.jpg
中华书法留下了无数名作,让后人叹为观止。今天跟大家介绍的是历史上一些名家的唯一传世书法作品,看看这些书法作品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曹操书法《衮雪》,玩起文字游戏!
DSC0001.jpg
曹操像
曹操是个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书法上也有独到成就。晋代陆云给陆机的信中说“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传为曹操唯一书法为“衮雪”二字,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到汉中,经过栈道咽喉石门时,看到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溅,犹如滚动之雪浪,触景生情,顿时诗兴大发,奋笔疾书“衮雪”二字,随从提醒曹操,“衮”字少了三点水,曹操却打趣道:“江中之水甚矣,何须画蛇添足?”于是,后人就把这一故事编成顺口溜:“狂涛巨浪流石边,‘衮’字旁边不用点。”
DSC0002.jpg
此石现存陕西汉中市博物馆,后人因慕其名,又在“衮雪”二字左侧追镌“魏王”两个小字已示区别。“衮”字一撇一捺颇有动态之感,“雪”字则有静态质感。
DSC0003.jpg
唐玄宗《鹡鸰颂》,竟是写给一只鸟!
现藏台北故宫的《鹡鸰颂》是唐玄宗唯一传世墨迹。黄庭坚说,“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
DSC0004.jpg
《鹡鸰颂》,唐玄宗李隆基书,行书墨迹,316行,行7~8字。此件董其昌有临本。此帖书法萧散洒落,丰厚腴美,给人行行淳厚之感。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黄山谷称:“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将此帖与太宗《温泉铭》、《晋祠铭》对比,的确能见其相承关系,但太宗清劲,玄宗遒婉,风格还是有异。清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
DSC0005.jpg
《鹡鸰颂》的内容是夸奖一群鸟,它们叫鹡鸰。在浙东地区,也叫张飞鸟。这种鸟非常合群,如果一只飞走,其他鸟就会不停地叫,喊它回来。古人以鸟寓人,追求兄弟和睦。
DSC0006.jpg
此作的看点,除了唐玄宗唯一墨迹,后面还有蔡京、蔡卞以及王文治跋。想着《长恨歌》,看着《鹡鸰颂》,如此欣赏书法,才够味道!
DSC0007.jpg
DSC0008.jpg
DSC0009.jpg
DSC00010.jpg
DSC00011.jpg
DSC00012.jpg
DSC00013.jpg
DSC00014.jpg
DSC00015.jpg
张旭《郎官石柱记》,“草圣”的楷书精品!
DSC00016.jpg
张旭像
张旭(675年—约750年),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 。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DSC00017.jpg
张旭《郎官石柱记》楷书,亦称《郎官厅壁记》,唐陈九言撰文,张旭书。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立,在陕西西安,是张旭存世的唯一楷书作品。
DSC00018.jpg
《郎官石柱记》书,原石久佚,传世仅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弥足珍贵。《古今法书苑》谓:“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书,精劲严重,出于自然。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明赵涵《石墨镌华》谓此记“笔法出欧阳率更,兼永兴,河南,虽骨力不递,而法度森严。”有赞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此石宋时已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戏鸿堂帖》。 张旭草书纵放奇宕,而此序楷势精劲凝重,法度森严,雍容闲雅兼而有之。
DSC00019.jpg
DSC00020.jpg
DSC00021.jpg
DSC00022.jpg
DSC00023.jpg
DSC00024.jpg
DSC00025.jpg
DSC00026.jpg
DSC00027.jpg
DSC00028.jpg
DSC00029.jpg
DSC00030.jpg
李白《上阳台帖》,毛主席爱不释手!
DSC00031.jpg
《上阳台帖》
李白的《上阳台帖》一共25个字,其书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雄健流畅,恰是《李白墓碑》中称其“思高笔逸”的绝佳写照,也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作品。
DSC00032.jpg
宋徽宗题签
DSC00033.jpg
引首乾隆皇帝题“青莲逸翰”四字
帖前黄绫隔水上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题跋者有宋徽宗赵佶,元代的张晏、杜本、欧阳玄,以及清代的乾隆皇帝等人。每个人的题跋字数,几乎都是正文的两倍以上。引首还有乾隆皇帝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
DSC00034.jpg
DSC00035.jpg
DSC00036.jpg 《上阳台帖》及题跋
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如此评价李白的书法:
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由此而知,李白的书法是很见功力的,只是被他的诗文所掩盖了。
DSC00037.jpg
宋徽宗题跋
宋徽宗赵佶在题跋中写道:
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他提到的这件李白行书帖,今未存世。但赵佶自身书画造诣极深,竟如此推崇李白的行书,可见李白的书法水平确实不流凡俗。
DSC00038.jpg
张晏题跋
此外,从元代张晏的题跋中,也可略窥李白的书风:
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可见李白的书法与其人个性奔放豪迈相一致,不拘法度,超逸神妙。
DSC00039.jpg
《上阳台帖》局部
《上阳台帖》在宋代宣和年间,被收归于内府;后流入宋末权相贾似道手中;元代经张晏处,到明代曾藏于项元汴天籁阁中;至清代,为收藏大家安岐所得,后被收入清廷内府。
DSC00040.jpg
《上阳台帖》局部
1911年清帝逊位,溥仪兄弟将《上阳台帖》携出宫外。此帖在兵荒马乱之中流落到民间,辗转流入古董商人郭葆昌手中。1937年,为了保住国宝不流出外境,一代名士张伯驹先生以六万银元将之购得,终于让它有了个妥善安全的归宿。
目前《上阳台帖》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件稀世国宝如何从张伯驹手中进入故宫收藏,还有一则佳话。
DSC00041.jpg
晚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
张伯驹先生十分崇敬毛泽东。1956年,他通过统战部长徐冰将《上阳台帖》呈献给毛泽东,并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泽东,仅供观赏……”毛泽东喜好书法,收到此帖后十分珍爱,反复欣赏把玩,简直是爱不释手。
DSC00042.jpg
《上阳台帖》在故宫展出
1958年,毛泽东自己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于是这件《上阳台帖》就被转交至故宫博物院珍藏,至今还完好无损的被保藏着。
杜牧《张好好诗》,竟是写给妓女!
DSC00043.jpg
杜牧像
杜牧,西安人。字牧之,中进士第,曾官司勋员外郎,后迁官中书舍人。工行草书。唐代著名大诗人,有《樊川集》二十卷传世,因前有杜甫,所以后人称为小杜。他唯一的传世书法《张好好诗》,写给了妓女。
DSC00044.jpg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妓女概念要比我们现在所说、所理解的要宽泛。两大类,有艺妓(歌妓)和色妓之分,前者主要从事艺术表演活动,如同今日娱乐明星;而后者主要出卖色相,就是今日人们普遍认为的娼妓。
DSC00045.jpg
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她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并对她的不幸寄以无限同情。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DSC00046.jpg 《张好好诗》(局部)
《张好好诗》,杜牧大和九年作并书。书体为行书。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历代评之甚多,清包世臣赞曰: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
DSC00047.jpg
《张好好诗》(局部)
作品有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古今书诀,俱未及此,惟思白有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之说,虽非道出真际,知识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朝风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
DSC00048.jpg
《张好好诗》(局部)
《艺舟双楫》又云:花到十分名烂漫者,菁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内凝,而生气外敝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戏鸿堂摘句《兰亭诗》、《张好好诗》,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
DSC00049.jpg
《张好好诗》(局部)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
DSC00050.jpg
《张好好诗》(局部)
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所记,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宣和书谱》《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吴越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DSC00051.jpg
《张好好诗》(局部)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曾巩《局事帖》,拍出2.07亿天价!
DSC00052.jpg
       2016年5月15日晚,中国嘉德2016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专场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槌,共推出45件拍品。其中,曾经在2009年刷新当时中国书法作品拍卖纪录的曾巩《局事帖》以1.3亿元起拍,1.8亿元落槌,最终以2.07亿元成交,创造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得拍者为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
DSC00053.jpg
曾巩像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
DSC00054.jpg
《局事帖》局部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常。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常研读欧阳修之文,亦受欧阳修之赏识,名声传播四方。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历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知州、中书舍人。元丰六年卒于江宁府。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传世著作《元丰类稿》、《隆平集》。被后世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DSC00055.jpg
《局事帖》(局部)
  《局事帖》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曾巩传世墨迹,是曾巩62岁那年写给同乡人的一封信。当时的曾巩已是花甲老人,外放12年迟迟未能回归京城,因此,这封书信中阐发了作者内心苦闷沉郁的心境,读来意味深长。写完《局事帖》不久,曾巩终于得召返京。但仅过了三年,他便离世了。从《局事帖》书风特点可以看出取法颜真卿《多宝塔》、杨凝式《韭花帖》,书风面貌与蔡襄相近。
辛弃疾《去国帖》,现藏北京故宫!
DSC00056.jpg
辛弃疾 《去国帖》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存世书法仅此一件:《去国帖》,该作品是辛弃疾36岁时所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们看细节:
DSC00057.jpg
辛弃疾 《去国帖》(局部)
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笔意略显苏黄遗规。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
DSC00058.jpg
辛弃疾 《去国帖》(局部)
《去国帖》为酬应类信札,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中锋用笔,点画规矩,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笔意略显苏黄遗规。
吴镇书法《心经》,行云流水!
DSC00059.jpg
吴镇像
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擅画山水、墨竹。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取马远、夏圭,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水墨苍莽,淋漓雄厚。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精书法,工诗文。
DSC00060.jpg
吴镇  《心经》(局部)
作为绘画大师,吴镇有多幅山水画传世,但传世的书法却只有一幅,就是这卷草书《心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卷心经还被刻上石头,立在浙江嘉兴吴镇故居。
DSC00061.jpg
吴镇  《心经》(局部)
古人曾评价,吴镇善于用墨,淋漓酣畅,元代第一。同为用墨高手,黄宾虹先生也对吴镇备加推崇,认为他是学董巨而能一变的顶尖高手。
DSC00062.jpg
吴镇  《心经》(局部)
吴镇书法的难得之处,在于他未受元代书坛的丝毫影响,直接继承怀素、杨凝式又能一变,似乎连整个宋朝都跳过去了。在这卷草书《心经》里,我们看到吴镇流畅的用笔轻松跳脱,行云流水。
DSC00063.jpg
吴镇  《心经》(局部)
郑和书法《发心愿》,拍出8000多万!
DSC00064.jpg
郑和像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故称“三宝太监”。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二年(1404年),马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曾七下西洋。
DSC00065.jpg
DSC00066.jpg
DSC00067.jpg
DSC00068.jpg
DSC00069.jpg
DSC00070.jpg
郑和的珍贵传世墨迹,小楷书法作品《发心愿》。该作品于2015年回国拍卖,最终以1402.6万美元成交(约合人民币8690万元)。这也是郑和的唯一传世书法真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3 12:02 , Processed in 0.050908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