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史书里的“药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6 17: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民间习俗中,“药王”是人们对古代名医的尊称。因为时代的不同,“药王”所指的人物也不尽相同。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等人,因为高超的医术,被后人铭记,后来这些名医不断被神化,最终演化为“药王”,人们还设庙祭祀他们,这些庙统称为药王庙。

在老北京,传统的民俗一般认为“药王”为唐代名医孙思邈。老北京的庙宇从数量上讲,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是关帝庙和观音庙,药王庙的数量不算多,北京城内和近郊加起来有十几座,但是药王庙在老北京传统民俗文化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它是古人寄托国泰民安、远离疾病这些朴素愿望的重要载体。

民间提到药王,容易将“药王菩萨”和“药王爷”等称号混淆,其实两者所指的并不完全相同,因为两者所属的文化内容并不相同。从源头上说,药王菩萨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药师佛”都是佛教中的内容。药师佛的全称为“消灾延寿药师佛”,也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在佛教中,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民间老百姓口头经常念叨的阿弥陀佛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而药王爷,则属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有趣的是,在传统民俗中,药王爷的生日和药王菩萨的生日是同一天:阴历四月二十八。也就是说,在传统民俗中,人们更倾向于将药王菩萨和药王爷等同一个人。由此可见,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不同的文化渐渐融为一体。

在中国传统的药王庙文化中,除了三皇、孙思邈,还有很多我国古代的神医,他们的事迹在史书和民间都有诸多记载。正是因为他们高超的医术,经过后世不断地演绎,最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药王”。我们来看看在正史里还记载了哪些广为传颂的“药王”。

韦慈藏是唐代的一位名医。他以古稀之年出任唐中宗的光禄卿,专管御用膳食。《旧唐书》中将他与名医张文仲、李虔纵并提。根据记载,韦慈藏在官位上没待多久,他便告老还乡,在民间施药救人。他每次出诊都会带着一条黑犬,年久日深,这条黑犬被熏陶后也颇通药理。韦慈藏在巡诊过程中,人们会在路口倒药渣,他会让黑狗闻一闻药渣,如果药方子有问题,黑狗就会“报警”,这样韦慈藏就前往有病患的人家予以诊治。后来民间有在街口“倒药渣”的习俗,据说就是因为韦慈藏的故事。

提起淳于意这个名字,大家听起来可能会很陌生,不过说起淳于缇萦,知道的人就多了。提起她,首先会想到的就是西汉著名的故事:缇萦救父。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淳于缇萦,而她要救的人,就是她的父亲:名医淳于意。

淳于意在年轻时对医术很感兴趣,后来师从名医公乘阳庆(姓阳名庆,公乘为爵位名),三年后出徒。他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有的医学理论,因而远近闻名。当时很多上流人物都想把他留在身边,可淳于意偏偏是位不愿意依附权贵的人,最终他被诬告,且被判处肉刑,这就有了“缇萦救父”的故事。

淳于意后被汉文帝赦免,并被召进宫中,汉文帝与淳于意还有一段对话。这段谈话被史官记录下来,并被司马迁收录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在这段谈话里,淳于意讲了自己曾经医治过的25个病例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国最早的病史记录,而且也是中医运用到诊断疑难杂症和“富贵病”(不少案例都是齐国当地的贵族)的佐证。

西晋和东晋时期,也有不少名医,其代表就是皇甫谧和葛洪。皇甫谧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的著者,可谓针灸学领域的鼻祖;葛洪则著有《肘后方》,在这本书籍里面除了收录了大量救急用的药方以外,还提到了传染病的各种症状和一些常识性的诊疗方法,如结核病、狂犬病、天花等。他还成功地运用了一个看似很“土”的办法,即捕捉疯狗杀掉,取出脑子敷在病患被咬的地方,成功治愈了若干位狂犬病患者。这与欧洲巴斯德开创的免疫学相比,相似度很大,但时间却早了一千多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9-22 10:33 , Processed in 0.05669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