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144953[/attach]
      和戴笠的那一段关系,是胡蝶一直不愿启齿的一页历史,是她心中一段永远的痛。她不愿提及戴笠,并不是出于政治的考虑,而是那种羞辱的感觉。因为她被戴笠宠爱期间,始终还是潘有声的妻子。她是以潘有声的妻子的身份,陷入另一个男人的巢穴或是牢笼的。
  那么万恶之源是什么?是她的美丽,雍容优雅,光彩照人的美丽。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她对戴笠复杂而斑驳的感觉,慢慢地已经不是完全被强迫的了,而是有了某种莫名其妙的主动,甚至取悦于戴笠,这才是她真正不能原谅自己的地方。
  胡蝶经过逃难从香港到重庆,又经历了丢失所有贵重物品的失落。而在那个满目疮痍的战争年代,渴望在物质上得到补偿,进而在精神上受到安慰的胡蝶,恐怕就只能取悦于戴笠,甚至献出自己的身体了。这样的一种关系,无论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都是不道德的。这便是胡蝶的羞辱,她认为那是她心灵上的一块永远也抹不去的污痕。
  然而,最终还是戴笠成全了胡蝶,没有让她在道德的歧路上走得太远。戴笠死亡的直接原因据说还是因为胡蝶。当时戴笠在北京巡视。他本来是可以直接飞回重庆国民政府的。但是他又深爱胡蝶,不愿错过哪怕一分钟和她见面的机会。大概还因为在那个暴风雨的前夜,胡蝶的一声不恰当的但却柔情似水的呼唤:你回来!他便一定要顶着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义无反顾地回来,回到他此生最爱的女人身边。以至于电闪雷鸣的上海根本不能降落,他宁可又转飞依然雷声隆隆的南京,只为了能离他的女人更近些。结果是,原本在政界扶摇直上的戴笠在南京附近的戴山坠机身亡,用生命演绎了一曲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悲歌。
  戴笠如此的死亡,无论如何在胡蝶的心上,还是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哪怕是污痕。
  胡蝶生命中这悲剧性的一切,是她的命运所致,还是她的性格所致?
  爱着,而又被爱着,这就是胡蝶的一生。在这一生中,特别是对感情生活,她一向是善良的,温和的,冷静的,而且达观的。她追求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关系的完美,为此她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伤害别人。但是,这种完美的原则报应般地显现了它负面的效应。那就是她所做的牺牲,不但不能使那些男人获得拯救,反而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压力。比如潘有声,就是在胡蝶当断不断的婚姻拉锯中,经历着痛彻肺腑的煎熬。
  这种对于完美和不负他人的盲目的追求,还在于胡蝶想要获得的一种心理的虚荣。她希望她的所作所为都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所以她就总是半推半就地承诺,模棱两可地应允,让所有爱着她的男人,都在对她的疑惑中怀抱着不灭的希望,结果最后倒霉的还是他们。
  胡蝶之所以将苦痛带给男人,还因为她太热爱她的电影了,比起男人,电影在胡蝶生命中的分量显然更重。她因为电影而冷落了那些爱她的男人,但也是因为电影,那些男人就更爱她了,因为他们欣赏她对事业的这一份挚爱和投入,欣赏她对自我的塑造和把握,欣赏她的聪明和勤奋,欣赏她的名望,甚至欣赏她的富有。然而,作为一个女人,这种努力和成功,对于男人来说到底还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因为在欣赏她的同时,他们还不得不承受她的光环所带给他们的压力和自惭形秽。
  比起阮玲玉戏剧化的短暂一生,胡蝶的一生便显得庸长而平淡了。没有生命的冲突,也就没有了戏剧性,因之也就更难以把握,更难见闪光。但这就是人生,就像流水,缓缓地流。但流动本身,或许也是有着很深的我们所看不到的湍流。胡蝶的一生,尽管灿烂辉煌,但却痛苦多于欢乐,甚至从来就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她比激情的阮玲玉,有着更悲苦的悲剧人生。
  晚年的胡蝶移居加拿大温哥华,住在靠近海峡的一座二十五层的公寓中。她每每透过阳台遥望太平洋,希望能看到当年大上海十里洋场的五光十色,能听到拍摄场中那依稀的笑语欢声……
  风过留痕。然后,胡蝶飞走了。
  这是她生命中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那是永久的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