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老船工纪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8 10: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临猗县城西行30公里,过临晋、角杯二镇便到达黄河东岸的吴王古渡。始建于公元前636年的吴王渡,明清时代与禹门渡、风陵渡齐名,号称黄河“三大渡口”。从吴王古渡到对岸陕西的夏阳渡直线距离有大约5公里,黄河天堑,分隔秦晋,一衣带水。举目远望,两岸高崖耸立,沟壑纵横,河中洲渚遍布,蒹葭苍苍,鹭鸟齐翔。

吴王古渡是通往秦地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也是晋煤、潞盐西运的主要水上通道。两千多年间,秦晋两地不能直通车马,只能靠舟楫往来。早在清末民初,吴王古渡漕运鼎盛,桅樯云集,欸乃声声,人来货往,络绎不绝,成为不可或缺的商品集散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吴王渡口尚活跃着上百名船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年的老船工一个个老去,如今吴王村在世的老船工只有两位了。

张栓苟是吴王古渡最后两位老船工之一,今年80岁。他21岁就做了船工,在吴王码头奔波了近60年。说起当年的跑船经历,老人依然印象深刻。当时摆渡的船都是用榆树或槐木做的,长3.2丈,口面宽1.5丈,底宽8尺。木船的样式一般是船头尖、船尾宽、船头高、船尾低、中部肚子大。船头尖,船前行时阻力小,船尾宽,则行船更平稳,船头高能使得船挡住前行时的波浪,船尾低更便于顺势行船,肚子大意味着能多载货物。一只木船约有几十吨重,得三个工匠用三个多月时间才能做成。过河时,每只船配备7人,一个艄公掌舵,6个船工撑船。船工们平时除了在沟边开点荒地外,每天主要以摆渡为生。当年秦晋两地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每天要运送过往客商一二十人,高峰时,每天要过数百人,加上时常有牛、羊、猪等牲畜以及玉茭、黑豆、黄豆、磨石等民用物资过往,有时每天一条船要载二三十吨的货物。特别是潞盐,几乎每天都有过河的,每年从吴王渡运送到陕西和大西北的潞盐达几十万斤。

忆起那时撑船摆渡生活,老人十分感慨:过河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天早早起来,干完地里的活,9点多下滩过河,途中饿了就吃点带的干粮。河路好的时候,三四个小时就能返回;河路不好的日子,过河前先去村口土地庙里烧了香,磕了头,用猪头祭过河神,祈祷路途平安。当天返不回来,就在夏阳那边过夜。从东向西过河,顺风船几乎没有,行船全靠人力。夏天大暑天,顶着毒毒的太阳,冒着河道里窝风,连蒸带烤,脊背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冬天,船上没有取暖的东西,寒风呼呼,冻得要死。冬天过河,最怕流凌,一旦冰凌漂过来,船工们就得赶紧拿起带有铁尖头的杆子,把冰凌推开,否则,船就会被撞破。遇到暴雨天气,船里积满了雨水,要冒雨用锨一锨一锨往外舀水。

俗话说:“有礼的街道,无礼的河道。”过河途中遇到浮不起船的浅水区,撑不动,就得下水拉船,半截腿陷在稀泥滩里,拼上全身力气拉。拉不动就要背(推)船,那活儿更累了,推一次船,脊背要磨掉一层皮。冬天下水拉船更难,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喊号子给自己加油鼓励, “噢——好哎,噢——好嘿,噢——嗬嗬哎……”在一声声号子声中,船一点一点往前行进。“为了防止冰凌擦伤腿,把布子捆在腿上,即使这样,腿部还是擦出了血。到了对岸,冰凌冻在腿上,裤子脱不下,疼得要命。改革开放后,兴起了铁船,有12马力的柴油机作动力,每只船仅仅需要3个人,一小时就能到达夏阳渡,每天能过河三四次,运输效率比以前高多了。”老人兴奋地说。

今年85岁的吴宏收,是当年吴王古渡有名的艄公,和张栓苟老人是渡口上的老搭档。他19岁就跟着村里一位老艄公跑船,心眼灵,能吃苦,后来也当上了艄公,50多年没出过一次事故。老人现在身体硬朗,思维清晰,说起艄公掌舵,老人显得很兴奋:“大‘河’航行靠舵手,整船人交给了咱,责任重大,掌舵、撑篙、丢锚,样样要精通,还要有好水性,会看水流水浪,能预知河水深浅,预知航线河向。”问到过河的技巧,老人说,横着过河远不像陆地上行车可以横向直行那样简单。“黄河一日三变化,行船顺水斜着过”,横水过河要找深水区,除了篙撑,主要靠三只锚倒方向,艄公在船尾,双手紧握舵杆,调整着水中的舵板角度,眼观船头的方向和水流方向。船工们在船头撑着篙,尽量保持着角度。当篙探不着河底时,艄公就知道要过主河道了。艄公会根据船行的角度、流速的快慢,判断船头哪侧先进入主河道,就船头那侧丢锚。然后三个铁锚互换着抛入河中,牢牢地抓住河底,控制着船速和方向,迅速渡过主河道。“行船最怕风浪,途中如遇大风,船就不停摇摆。木船抗风能力差,安全系数低,必须顺风顺流向下慢慢斜行。大风过后,再摆顺向西的航向,否则船就有被风吹翻的危险。”吴宏收介绍说。

船到西岸,停船的地点不是固定的,要找能靠岸的地方,然后下锚、搭板、送客、卸货。如遇到河与岸之间有浅水,船靠不了岸,船户就得下水把货或者客人背到岸上。返回时,必须先在西岸拉上船逆行三四里水路,然后艄公根据河道和水流,决定停船地点,在水流平缓处掉转船头,顺流向东斜着驶回吴王码头。

几千年来,秦晋两地舟楫往来,贸易频繁,文化交融,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岸群众友好往来,亲如一家。“秦晋之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延续着。“在码头上,两岸船工们经常相互帮忙装卸货物,过河途中如一方有难,对方必定伸出援助之手。村民中结亲家、认干亲、交朋友、合伙做生意是常有的事。”张栓苟老人说。

悠悠岁月,挡不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滔滔黄河,见证着千年古渡的巨大变迁。随着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发展,全长524米、通行能力达120吨、黄河中第一座浮桥——吴王浮桥2008年11月贯通,乘车仅需5分钟就能到达对岸,彻底结束了吴王古渡撑船摆渡的历史。此时,不由想起《诗经·周南·关雎》里的千古绝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歌说的是吴王渡与对岸夏阳渡之间的“河之洲”上周文王与妃子太姒的爱情故事。太姒天生丽质,淑贤明理,西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滨与太姒一见钟情,决定迎娶太姒,但渭水没有桥。于是姬昌命人造舟为梁,舟舟相连,成为浮桥。但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是姬昌美好的愿望而已。交通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足,只有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才能变为美丽的现实。

一桥飞架,开启了秦晋人文交流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如今,吴王古渡已成为临猗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景点,岸边树木葱茏,绿草如茵,鹭鸟于飞,风物旖旎,每年春夏,来此休闲游玩的游人络绎不绝。两位老人如今的生活过得很幸福,在天气晴好的日子,他们经常开着电动三轮车去黄河岸边的土坝上转转,看看风景。望着浮桥上来往不断的车流,望着宽阔平坦的沿黄公路,老人惊叹感慨,心里乐滋滋的,那段撑船的苦难岁月,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宋高立/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4 09:48 , Processed in 0.066362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