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清代探花稷山王文在“会试朱卷”品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20 18: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文在“会试朱卷”首页.jpg
今年山西省图书馆三层的历史文献阅览室(文源书院)展出由张文达先生收藏的50余件弥足珍贵的清代山西科举史料。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山西绛州稷山县人、清代同治戊辰科探花王文在的“会试朱卷”。

为何称为“会试朱卷”?

在清代1456名的山西籍进士中,无人高中状元,仅有榜眼1人,探花3人。作为山西运城学子的王文在,在同治戊辰年的殿试中取得一甲第三名探花的好成绩,被钦点为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可谓顶尖翘楚、凤毛麟角。

为何称之为“会试朱卷”?原来,朱卷制度开始于宋代,并且在明清两代的乡试、会试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朱卷由专门配备的誊录官,用朱笔(即红笔)将应试者的原卷照抄誊录而成,再送至阅卷官处评审,以避免通过识别字迹、暗记等手段而营私舞弊。这样保证了作为国家“抡才大典”的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为朝廷选出优秀的人才。通常在乡试、会试开榜之后的十日,落榜的考生可以凭着卷票,领回带有考官评语的落卷。这样既保证了公正取士,又落实了考官的责任和方便考生的申诉。王文在的会试朱卷,就是刊刻他在同治甲子年参加山西乡试、以第十二名的成绩中举后,又时隔4年后在北京参加会试(称为春闱)的试卷。

王文在的会试朱卷,大体包含三大部分:个人履历和家族谱牒、受业师和受知师、考题答卷和考官评语,反映了当时在清代盛行的科举朱卷的标准程式。

王文在会试朱卷的封面为亮黄纸,前封里的中间部分是“钦命四书诗题”六个字,周围环绕着蟠龙图案,表明会试是由皇帝亲自来出题。会试朱卷首页的右上角处,是“王文在”三个黑体大字。“王文在”三个字的下方,是王文在的基本履历:王文在,字念堂,号杏坞,行二,道光甲午年三月十四日吉时生,山西绛州稷山县拔贡生民籍,户部七品小京官。

本族谱系

从会试朱卷的首页开始,记录王文在的本族谱系。透过王文在的家族谱牒,可以折射出清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现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不仅本人可以封官晋爵,而且家族相关人员也可以因封赠制度受到朝廷的封赠,以此光宗耀祖,光耀门庭。王文在被钦点探花后,不仅自己一举荣膺为钦点的翰林院编修,而且直系长辈都得到封赠。根据清代的封赠制度,根据官员本人的品级,官员的祖、父等可以得到相应的封赠。给官员本人的称为“授”,授予存世长辈的称为“封”,授予殁者称为“赠”,官员本人的封赠移送长辈的称为“貤封”或“貤赠”,官员本人升迁后再次遇到晋级性质的封赠的称为“晋封”或“晋赠”。

根据王文在会试朱卷的记载,王文在的父亲王天祥,“父以子贵”,被同级别地敕封为文林郎,户部七品小京官,晋封承德郎,翰林院编修加二级。王文在的祖父王心普,“祖以孙尊”,也被敕赠文林郎,户部七品小京官,晋赠承德郎,翰林院编修加二级。类似的,王文在的母氏卫,被敕封孺人(七品),晋封安人(六品)。祖妣氏朱、生祖妣氏马,都被敕赠孺人,晋赠安人。根据血缘的远近,王文在的本生曾祖车,“恩赐八品职衔”;本生曾祖妣氏高,“例封孺人”。这正所谓“一荣俱荣”。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尊庶卑”,在这份会试朱卷中也有体现。王文在的祖妣氏朱、生祖妣氏马,均得到敕赠、晋赠的荣耀,而唯独庶祖妣氏丁,既无敕赠,也无晋赠,这真实地反映出庶祖母的地位要低于祖母和生祖母。王文在的会试朱卷所记载的家族谱牒,无疑是研究清代社会和探花王文在的极具价值的史料。

授业之师

王文在的“庭训:业师和受知师”部分,紧邻本族谱系,构成会试朱卷的第二部分。业师,即授业之师,即亲自教过自己的老师。在王文在的会试朱卷中,“谨以受业先后为序”,共列出7位业师:高梧冈(戊子举人)、孙厚庵(刑部主政,主讲稷山思文书院)、贺雨峰(稷山太原等县知县)、周春泉(稷山县知县)、李漾东(稷山县知县)、岳心农(上书房行走前提督山西全省学政)、沈笠樵(稷山县知县)。其中,有3位任过中央的官员,分别是刑部主政、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兼上书房行走,有4位曾任过稷山知县,还有两位任过山西乡试的同考官,1位是提督山西全省学政。在7位业师中,举人1人,进士5人,未署出科名但是担任贵州广顺州知州1人。这些业师均是学高德劭之人,具有识才之眼,爱才之心,育才之法,荐才之勇,对王文在的成长和成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根据发表在2011年第78期《山西文献》的《稷山进士王文在年谱(节要)》一文的记载,时任稷山县的县令贺雨峰(又名贺澍恩)在观风考试中将王文在列为第一名,给出评语“将来必要发达”,并且在见到王文在后说,“此凤眼也,清贵无疑”。王文在就读于稷山思文书院,经常考取超等第一名,思文书院的山长孙厚庵(又名孙成基)评价道:“吾门下唯有王生超群出众,将来衣钵之传,其在斯人乎?”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王文在之所以能在戊辰科会试中折桂,无疑与这些高水准的业师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明清两代,男孩四五岁的时候,家庭里的母亲或其他长辈就开始教孩子认字,如“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到了七八岁时,就要开始跟着蒙师来认字和背诵。在科举道路上遇到的蒙师、问业师、肄业师等各种类型的受业师,无疑是学子每天都朝夕相处的人,更是科举考试的领路人。在金榜题名后,学子将这些亲自讲授课业的业师的名字写入会试朱卷,既是清代民间的一个习俗,也表达了对这些业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历次考试名次

王文在参加历次科举考试的成绩,记录如下:

辛酉科选拔贡生第一名;

会考一等第五名;

朝考一等第一名;

保和殿覆试一等第一名;

钦点七品小京官籖分户部。

甲子科本省乡试中式第十二名;

会试中式第二百三十五名;

覆试一等第五名;

殿试一甲第三名;

钦点翰林院编修。

在记录成绩这一页的最后,还印有“族繁不及备载,世居县西南坞堆村,距城三十里”,提供了王文在的居住地址,也方便师友寻访拜会之用。

在民间印制的会试题名录中,写有“第二百三十五名王文在,山西稷山县人”,同时在这一列的顶部写有“探花”两个红字。

王文在的会试朱卷收录了同治戊辰科会试第一场的三道四书文的考试题目:《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五言八韵“试帖诗”

会试朱卷的最后一部分是王文在参加会试时所作的试帖诗。

试帖诗,是清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通常为五言八韵诗,全诗十六句,每句五个字,每两句为一联,一联中的下联押韵,全诗需用八韵,故称为“五言八韵”。

试帖诗的题目前面是“赋得”二字,即赋是诗的意思,得是合乎的意思。在诗题的后面注明“得*字”,即考试作诗时必须按照“*”字用韵,这个“*”字需在考试时作的试帖诗中作为韵字出现。

王文在参加的会试的“试帖诗”的题目是“赋得千林嫩叶始藏莺,得藏字五言八韵”,其中“千林嫩叶始藏莺”出自唐代诗人郑愔的《奉和春日幸望春宫》。郑愔的全诗如下:“晨跸凌高转翠旌,春楼望远背朱城。忽排花上游天苑,却坐云边看帝京。百草香心初罥蝶,千林嫩叶始藏莺。幸同葵藿倾阳早,愿比盘根应候荣。”

王文在的会试朱卷的最后部分,刊刻了同治戊辰年会试中作的五言八韵试帖诗:

“甫得香巢稳,莺迁愿始偿。林容犹觉嫩,叶底已堪藏。浅晕柔荑碧,低翻繍羽黄。绕堤纷映带,选树费商量。翦翦裁风细,深深坐雨凉。曲才金缕试,阴待翠帷张。雾影轻遮縠,春声暖人簧。高飞依上苑,鸣盛叶鸾凰。”


张文达 郑祥林 郑天虎 张光荣/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8 23:28 , Processed in 0.068445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