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生态扶贫 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 08: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案例】
    山西58个贫困县,有313万亩低产低效林。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林地资源,使其成为生态脱贫的重要抓手,我省出台了5个林业精准扶贫规划,通过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确保40万贫困人口依靠林业按期脱贫。

    【剖析】

    生态扶贫 美了生态富了百姓
    桑艳军(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副教授)
    实践表明,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所涉及的地域具有较高的重叠性。因此,实施生态扶贫开发可同时兼顾脱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之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这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实现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工作的进一步融合成为脱贫的新动力。
    生态扶贫就是要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环境保护+产业带动”的扶贫开发新模式,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零和博弈状况,使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成为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突破了以往守着绿水青山、渴望金山银山,为了金山银山,不得不牺牲绿水青山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全省上下积极贯彻和落实中央精神,努力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双赢目标。全省各地坚持“保护利用绿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牧则牧,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与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经济社会生态共赢之路。中阳县咬定“绿色”,荒山造林、调整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起核桃产业。岚县造林引入BT模式,政府定标准、买服务,带动贫困农户参与,使农民脱贫与绿色生态工程建设紧密结合,走出一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都成为山西生态扶贫的典范和缩影。三晋大地上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青山常在,绿水常流,艳阳高照,空气清新的宜人景色。
    实践表明,生态扶贫能够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等多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有助于增强贫困地区百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和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的双重目标,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地制宜 助力产业扶贫攻坚
    武颜文(太原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我国多年的扶贫经验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有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将通过特色产业扶持实现脱贫,而这些产业也将为脱贫的群众提供持续稳定的增收来源。
    “授之以渔”的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群众的参与热情更高,经济效益和带动效益也更明显。一些地方,扶贫产业选得准、开展得好,以项目带动,形成了产业规模和产业效应,形成“穷人看能人、能人盯项目、项目贴市场、市场引资本”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中,山西省就占有两个,目前还有贫困人口230万,任务非常艰巨。但在全省58个贫困县内,却有313万亩低产低效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好这些林地资源,对于当地产业扶贫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响亮地提出实施生态精准扶贫,林业部门陆续出台5个林业精准扶贫规划,大力实施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等产业扶贫项目,通过绿色产业带动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设促进扶贫攻坚,确保40万贫困人口依靠林业按期脱贫,为贫困山区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当然,产业扶贫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不免出现“跑偏”的现象,一些地方,有的千辛万苦引进来的项目,由于群众缺乏热情、参与性不高,半途而废;有的上马产业对市场预判不足,经受不住市场考验,败下阵来;有的想要“金山银山”而放弃“绿水青山”,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得不偿失等。矛盾与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背后的成因却有着相似性,那就是对自身定位的不清晰;部分地区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行政力量运用过多,贫困户参与程度不高。有些地方干部自认比贫困群众高明,常常“越位”替农民决定种什么、养什么,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因此,产业扶贫不应简单停留在口头上,更不应成为面子工程或是形象工程。要找准定位,做好产业扶贫的调查,明白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要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和想法,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盼、所忧,通过政策宣讲、利益引导、典型激励,给群众讲清楚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等问题,为群众答疑解惑,真正调动起群众主体的强大内在动力。要紧紧扭住“精准”二字,各级政府要在“建基础设施,抓技术培训,做产品推广,引资金活水”等方面切实做好保障,久久为功,切实把发展产业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使贫困群众能够从产业发展中分享更多收益,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群众脱贫致富同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5 23:12 , Processed in 0.063736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