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卜子夏在河津西河设教_寻根问祖探龙门(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31 11: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夏”指孔子高徒卜子夏在河津西河设教。卜子夏(前507年—前420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高足,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一代宗师。其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做过鲁国太宰,是春秋战国时期孔门中由儒学礼治思想向法家政术思想过渡的枢纽人物,“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
卜子夏
     卜子夏于公元前507年出生在晋国温邑(河南省温县),比孔子小44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他博学多才,谦虚谨慎,为人诚信,忠实可靠,做事情常能以大局为重,宽厚待人,稳重得体。有关卜子夏的身世,最早的记载出于《荀子·大略》篇:“子夏家贫,衣若县鹑。”《说苑杂言》记载:“子夏甚短于财。”《西河志》上说卜子夏15岁丧母,19岁丧父。所有记载比较简单,但是可以看到卜子夏出身于一个比较贫寒的家庭。卜子夏在14岁(前494年)左右进入孔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主要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经”。周游列国期间,他一直跟随在孔子身边,到24岁那年结束了周游之行。回到鲁国以后,卜子夏在孔子的推荐下,出任鲁国的莒父宰(相当于现在的县级**)。他上任之后淡泊名利,勤政为民,政绩比较突出,受到民众的爱戴,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辞去官职。到了孔子晚年,卜子夏和孔子众弟子一起整理“六经”。在整理“六经”时,他对于儒家文化一往情深,投入了很大心血。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卜子夏时年29岁,为孔子守孝3年,到了32岁那年回到他的故乡晋国温邑。当时的晋国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他的家乡已经在晋卿魏桓的控制之下,说他回到晋国实际上是回到魏国。此时,魏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改革之风方兴未艾,求贤若渴急需天下贤人。他的到来对于魏国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立刻受到魏国君的欢迎,魏国君在魏国首府安邑(现山西省运城市安邑)接见了卜子夏。后来,卜子夏在安邑不远的龙门西河(现山西省河津市)定居下来。
     公元前476年,卜子夏受晋国魏地卿大夫魏驹(桓子)及其孙魏斯的邀请,来到魏地,在龙门西河(今河津、芮城一带)设教讲学,长达55年。西河,颜师古注:“西河即龙门之河,在冀州西,故曰西河。”河津古为冀州之地。按春秋时,子夏设教西河,即为此地。卜子夏西河设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成就。
     一是治学有方。治学当中他主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春风化雨,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儒家文化。当时的名流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是中国历史上传播孔子儒学第一人。西河设教期间,卜子夏对“六经”进行修订、润饰和完善,分别为各经作书、写序。他发明的章句,不仅使“六经”通俗易懂,而且在传播当中提高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卜子夏是个治学严谨的人,有一次他看到古书上记载着“三豕涉河”,他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在严肃的史书里,会记载着毫不相关的“三只小猪(三豕)过河”呢?卜子夏继续翻阅其他书籍,却始终找不到相关出处和佐证。卜子夏为了弄懂为什么,于是亲自跑到晋国去,询问当地百姓,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己亥涉河”。“三豕”与“己亥”写起来很像,抄写的人把这两个词弄混了。
卜子夏 西河设教
     二是强国有策。魏国之所以首先称雄,得益于魏文侯师聘卜子夏。魏文侯在执政期间,多次问政于他,卜子夏以王者师身份,为治理国家建言献策,推心置腹,晓之以理,不隐恶、不饰非,是谓是,非谓非,实事求是向魏文侯讲王道,正礼乐,构思出一幅天下顺、民心齐、四时当的治国图景。魏文侯在卜子夏教导下,正确实施改革政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德才的培育,发挥各种人才作用,无论是卿臣还是将士,一律实行论功行赏,不沿袭爵位,调动了奋力争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所以,魏国才能上下一心,强盛发展而称雄,开启了战国盛世的先河,使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时期。在河津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后期,秦王谋划攻打魏国,魏文侯请教卜子夏,卜子夏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献上“囤土充仓”之计,魏文侯依照卜子夏之计,从汾河入黄处,由西北向东南沿沙滩土垒起几百个大土堆,土堆用苇席包裹,周围插树枝为栅,号称“十里粮仓”。“囤土充仓”妙计使秦王误以为魏国粮草充足,遂退兵罢战,为魏国积粮蓄草、休养生息争得了时间。随后,魏国将十里粮仓西北的第一仓称为“仓头”,东南最后一个粮仓称为“仓底”。随着历史的推移,“十里粮仓”成了抵御洪水的汾黄堤坝。“仓头”和“仓底”也演变为现在河津黄河边的“苍头村”和“苍底村”。
     三是兴文有道。子夏文化是黄河龙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卜子夏是孔子的忠实弟子,是儒家学术奠基人之一,他像孔子一样崇尚礼乐和仁义,遵循“中庸之道”。“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仁爱之心调节社会人际关系,主张维护周礼。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儒家文化研究当中,对于儒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儒本来是以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师。而六艺是贵族和士人在治理国家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儒由于各有侧重而产生不同的流派,相当于不同的学科。鲁国的曾参之儒是以重礼,尤其是重孝为代表的流派,培养的是掌礼之儒,这些人不以经世济用为特长,在各国官僚系统中的地位不高。子夏之儒培养的是经世济用之儒,大量地充斥到各国官僚系统中,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儒学流派。
     公元前420年,一生不为名、不为利,儒家文化奠基人、传播者卜子夏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享年87岁,死后葬于古耿龙门(现河津市东辛封村),距今已有2400余年了,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敬重。今东辛封村内存有卜子夏祠堂,村东南存有卜子夏墓,墓前献亭砖柱上曾镌刻青石联一副:
     二千年教泽长流,莽莽神州,道统固应在东鲁;
     七十子门墙并列,彬彬文学,师承今尚说西河。
     1983年卜子夏祠、墓被公布为河津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子夏文化研讨暨第三届全国卜氏宗亲联谊代表大会”在河津召开。近年来,海内外卜氏后裔,不断有人来河津寻根祭祖,瞻仰卜子夏祠墓。
前左是2001年立《卜子夏西河业绩碑》
前右是1922年河津县长蔡光辉立《重修先贤子夏墓碑记》
后是清乾隆四十一年河津知县马辉立《先贤子夏之墓》碑
再后是卜子夏墓,为典型的战国初期贵族“马鬣封”墓型
     四是影响深远。子夏虽是“孔门十哲”之一,其政治思想也是儒家思想,但明显更注重儒家的术。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等那样更专于道德之道,故有“孔子说礼法,曾参取礼,子夏取法”一说。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更倾向于儒术而非道德哲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纯粹的仁义道德,而是与时俱进的治世之学。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与后世儒家不同的政治观点。如子夏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被联合国选为主题语布于其总部,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词。如上海复旦大学的校训,就是卜子夏的名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卜子夏所创立的民间办学之风,千百年来在河津发扬光大,形成了民间办学的独特“子夏文化现象”。漫步在河津街头,随处可见设在醒目街道的“子夏书屋”,推动了全民阅读,提升了城市品质,彰显了文明形象和文化气质,公共阅读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习惯,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文化触手可及,城市书香四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4 07:42 , Processed in 0.067926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