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与边疆结缘的刘敏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3 11: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夹道巷,刘敏宽的出生地。
image.png
刘氏宗祠原址在运城阜巷,元末移建至路家巷。

在旧城改造中,为了保护文物,刘氏宗祠于2010年8月整体搬迁至北郊天逸公园内依样重建。2015年6月,被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田富军 魏慧敏/文

刘敏宽,字伯功,山西安邑人,明万历五年进士。入仕初为河南宜阳县令,后调往西北边疆。刘敏宽“晓畅边情,所至简兵,搜乘备储,胥缮城堡”,以军功屡屡升迁,官至三边总督,后加封太子太保。万历四十五年致仕,天启五年卒,终年八十二岁。

初入仕途,才华初露

万历七年至万历二十年间,刘敏宽任河南宜阳知县。在任职期间,他做了大量安定地方的利民之事,“善政不可枚举”。一为治水兴业。遭遇灾荒而镇定,决策果决而切实,稳民之所急乱,解民之所忧患。当时宜阳县遇水患,毁田过多,百姓多弃业而走,刘敏宽带领民众垦荒造田,并言明垦荒之地可不纳税赋。后来百姓多返乡置业,地方恢复生机。二是重文教之事。刘敏宽曾任河南府乡试誊录官。他兴建儒学,增读书之风气。刘敏宽幼时便倾慕张绎之才德,张绎,字思叔,寿安(今河南洛阳)人,理学家程颐弟子,北宋著名乡贤,卒赠翰林学士。时至张思叔读书处,于是“捐俸饬材”,在宜阳锦屏文笔峰修张思叔祠。三为清修内政。刘敏宽忧心民生,“省刑节费”,内政为之一清,为宜阳乡贤所称道。为政一方,官为民殚精竭虑,民亦感其恩泽。刘敏宽升调离任之日,父老儿童皆拥道挽留,后为他建生祠一座。

万历二十年,河间知府王之士病逝,刘敏宽调任河间知府三载。他注重发展武备,“剏武备堂”。河间多水患,他命治下guan员建仁字仓、礼字仓、智字仓、信社仓四社仓,使百姓凶年有所持。刘敏宽出色的政治才能与优异治理能力逐渐在**初露锋芒,为后来调往边疆平乱埋下伏笔。

由文转武,三捷立功

明中期,兵部尚书郑洛成功安定青海洮岷地区。此事过后不久,秋高马壮之时,明管辖的青海地区边境依然多次受到蒙古部落的侵扰。万历二十三年,明政府改变以往隐忍保守的卫边态度,兵部下令将众多士兵调往陕西,下达“如果西犯即发兵捣巢”的指令。西宁地区中悬一隅,被西北张掖一带的青把都尔部落与西宁东南方的永邵卜部落日夜窥视,两部落相互呼应,往往前后发兵扰民,明军兵力被分散,难以集中兵力准确打击,常顾此失彼。1595年正月,“陕西抚治西宁番夷副使余良枢以调任未,推河间府知府刘敏宽补之”。刘敏宽补任西宁兵备副使期间,“慨然以安内攘外为己任”。时蒙古部落首领青把都尔盘踞于松山一带,常扰民游掠。五月初四,刘敏宽随甘肃巡抚田乐在甘州甘浚山(今甘肃张掖)围攻青把都尔部落,几乎致敌方部落全军覆没,首领只身仓皇而逃。此次战役被称为“甘州大捷”,为明王朝留下了赫赫声名,拉开了“湟中三捷”的序幕。明军合力解决了盘踞甘肃的青把都尔部落后,立刻将兵力对准青海西宁一带游掠的永邵卜部落。九月,在西宁南川地区,明军与永邵卜部落、瓦剌他卜囊等部落展开斗争。刘敏宽负责统筹防御和警戒工作,“训士卒,饬亭障,缮甲兵”(《定园集》卷八《湟中三捷记》,以下凡引用《定园集》,均只注卷数和篇名),在战略上统筹兼顾,“总四川守应之事”与“巡警城垣之事”(卷八《湟中三捷记》)。这次战役,南川设伏围攻,又截击蒙军于西川,共斩首六百八十多级,将杀害副总兵李魁的蒙古头领斩于刀下,一雪前耻,史称“南川大捷”。十月,一众心怀仇恨的蒙古部落,纠集一万五千余众,预谋伺机报复,进攻西宁。负责塘报工作的guan员收到消息后,明军在康缠城(今青海西宁)设下埋伏,伏击蒙古军队,敌军大溃,史称“康缠大捷”。这三次战役是明军对抗蒙古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被后人称为“湟中三捷”。历史上评价颇高,《万历武功录》载:“西宁之捷,奇兵也,亦义兵也”。刘敏宽在这三次战役中发挥了战前部署、战时防御与警戒、战后善后的重要作用。

治边三策,边方赖之

战争过后,维稳是重中之重。有了宜阳水患的成功处理经验,刘敏宽提出实用性强的安边三策。一是“重权”,增加地方guan员的权力并加大地方的兵备,提高将领自主决策性以增加战斗力。二是“增募兵”,增加士兵的数量,以屯田养兵生息。三是“缉土番”,调整军队士兵的民族构成,收番族为士兵。刘敏宽正确认识到番族的力量:“湟中番族,性不畏虏,惟当鼓舞而用之,平时为之筑堡赈恤,有功区别重赏,使番以我为依,而乐为我用”。《西宁府新志》卷十九载:“经尚书郑洛、中丞田乐、兵备副使刘敏宽、参将达云剿抚悉合机宜,番人渐复归业,为中国用”。少数民族士兵在三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兵部赞番族:“此一役也,官兵之截战,诚为首功,番众之夹击,亦为殊绩”。

“招番”一策在总督郑洛时已有成效,后李汶复“踵行之”。刘敏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赏招番,以市招番,以安招番。他积极实施“缉土番”一策,携参将达云,“分插白旗,召回番族”,将译文书于白旗之上,分插于百里之地。参与西海蒙古对战的外族士兵中多为刘敏宽所招徕,刘敏宽为表重用之意,大行奖赏,以励其效用之心。明军的招徕之恩,番族特上书表忠心:“今年瓦剌他卜囊达子出来,要抢番汉,我们与西宁兵参那颜说了,齐了四五百西番,跟着人马,把达子杀了二十余个首级,当时赏了我们众西番银物,皆感郑那颜,并各那颜的厚恩。以后长远尽忠心,替朝廷守地方”。那颜,亦作“那衍”“那延”,蒙古语对大人的尊称。此外,刘敏宽积极开放市场,各族人民在固定地点互市,互市之人可在边久居。这些安边计策“永为保护之计,边方赖之”。

1595年,刘敏宽与龙膺修《西宁卫志》,这本地方志开创了青海地区现存编史修志的先河。花费一年的时间,刘敏宽完成了文臣之能到文武兼备的转变,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年。在调往西宁之前,他仅仅是一个治理有方的地方官。而调任西宁后,他展现了突出的军事才能及出色的政务治理能力。之后,他的仕途之路与边疆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后官至三边总督打下坚实的基础。

(《宁夏大学学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23:13 , Processed in 0.067642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